(四)教学与科研、推广相结合
福建高等农业院校有结合教学开展研究的传统,但在初期限于条件等原因,时断时续。1960年后,福建农学院、福建林学院均成立科研处,1975年后陆续建立一批科研机构,配备专职科研人员。科研处作为职能部门负责科研工作的管理,各科研机构、教师积极承担科研课题。到90年代,各院校在深化科技工作,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方面作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基本上形成了以博士点、省重点学科为中心,作为学校特色与优势的主要科研力量为第一层次;以硕士点和其他科研机构作为科研的骨干力量为第二层次;广大教师和研究生为第三层次。
福建高等农业院校在搞好科研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教师学生下农村开展科技推广和技术咨询服务,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福建农学院通过技术咨询、培训、定点中试、示范推广,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推广良种。推广水稻金晚1号、金晚3号,金早6号、金早9号、金早12号、金早14号、金早20号等24个新品种、新组合,在全省30多个县种植,累计面积达200多万公顷,约增产粮食近2亿公斤。1991—1995年,在全省8个地区的64个县推广甘薯新品种“金山57”约13.33万公顷,增产粮食0.8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亿元。推广黄麻良种“179”,成为1979—1989年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河南等省黄麻栽培的主要栽培品种,在全国推广面积达13 000多公顷,经济效益700多万元;1992年又推广“福红1号、2号”新品种,推广面积达2.67万公顷,使福建省成为全国三大麻类留种基地之一。甘蔗推广“福8783-13”、“福农83-61”、“福农83-36”、“福引79-8、79-9”等5个良种,其中4个被选为“八五”国家扩大繁育的良种。福建农学院甘蔗综合利用研究所成为国家第二、三批全国甘蔗良种基地,每年推广(含省外)约10万公顷以上。利用美国婆罗门牛与闽南黄牛杂交获得的“婆闽牛”,已在18个县(市)推广,改良牛3万多头,出栏1万多头。白番鸭良种与饲养技术被列为国家重点星火推广项目,在省内外150多个县(市)推广约200多万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推广栽培技术。针对70年代全省1.2万公顷荔枝中有5300公顷荔枝树开花不结果的问题,福建农学院园艺系对其进行了研究,总结一套丰产栽培技术,初步解决了问题,该项成果1983年获省科技进步3等奖。1985—1995年推广以福建农业大学为组长单位的全国荔枝科研协作组的荔枝丰产栽培技术,据统计,在南方6个省区中,仅示范点就推广了140万公顷次,增加产值17亿元。该项技术在南方六省推广。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测报和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研究,推广平腹小蜂防治荔枝椿象,“8010”生物农药防治菜青虫等,成效显著。食用菌推广野草种菇技术,取得很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1979年以来,福建农学院在全省8个地(市)的62个县(市)及省外推广科技成果,获经济效益约100多亿元。同时,组织100多位师生下到三明市各县乡村驻点,开展科技兴农集团承包工作。1992—1994年还组织师生到龙岩、莆田等地区推广科技成果、搞综合试验,都获得很好成绩。福建农学院从1985年开始兴办科技开发事业。福建林学院、水产学院的科研、推广和科技开发事业也有很大进展,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