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省爱国卫生运动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中央爱卫会的部署,率领广大群众,多次开展大规模的群众卫生突击活动,初步改善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卫生状况,增强了群众社会卫生意识。
从1952年起,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坚持解决“人无厕所猪无圈,垃圾粪便满街院”,改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1952年6月,在卫生突击月活动中,共改良大口水井25.559万眼,对这些水井修井裙、加高井台、设井盖和设置公共汲水桶。1953年,结合农村积肥,开展卫生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清除垃圾粪便2.127万多吨,填平污水坑洼5.09万多立方米,新建改建厕所118万多个,改良大口水井5.16万多眼。1958年全省改良牲畜棚圈和鸡窝450万个,改良大口井50万眼,疏通沟渠533万平方米,填平坑洼950万平方米,许多地区从根本上改变了 “人无厕所猪无圈,垃圾粪便满街院” 的现象,涌现出蠡县、遵化县后窑、迁安县小王庄、赵县周村等一批全省卫生先进典型。
1962年11月22日,省人委制定卫生工作规划,要求积极开展除四害、讲卫生运动,改善农民饮水条件,加强城乡集市饮食卫生管理,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1963年8月,河北省发生严重水灾,省防疫队深入灾区开展卫生宣传,防病治病,大搞爱国卫生运动,管水管粪。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爱国卫生运动陷于停顿,广大农村又出现脏乱差现象。
1970年6月,省革委会在贯彻毛泽东主席 “六·二六”指示的电话会上,提出进一步掀起夏季爱国卫生运动新高潮。8月,周恩来总理提出农村要搞 “两管” (管水管粪)“五改” (改水、改厕、改圈、改灶、改造环境卫生)。省革委、省军区联合召开电话会议,贯彻周总理指示,掀起了爱国卫生运动高潮。仅唐山地区就出动130万人次,突击清除垃圾11万多吨,改良水井2 900眼,改良厕所3万多个。
1972年底,省爱卫会在迁安县召开全省农村卫生现场会,全面推广迁安小王庄科学积肥的经验。《河北日报》发了评论,《人民日报》进行了转载。到1972年底,全省农村已建成自来水井、饮灌两用机井、手压机井5万多眼,受益人口500多万。全省有1/3的生产大队实行了粪便统一管理的科学积肥。1973年进一步抓了农村卫生活动。到6月,全省卫生先进单位已从15%上升到30%,有40多个县60%生产大队实行了粪便统一管理。1975年底,全省已改厕76.606万个,改圈73.4万个,改灶36.7万个,已有1904.7个生产队实行了粪便统一管理和科学积肥。累计建自来水井2 869万眼、饮灌两用机井1.433万眼,手压机14.645万眼,使1 128万人口饮用卫生水。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重建各级爱卫会,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使全国爱国卫生运动跨入一个新阶段。8月20日,中央爱卫会在山东烟台地区召开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现场会。8月26—29日,省爱卫会在邯郸地区永年县召开卫生工作上 《纲要》试点经验交流会,要求发动群众大搞爱国卫生运动。1979年,全省共发动群众1 630万人次,出动各种车辆21万次日,清除垃圾300多万吨,累计改厕120多万个。1980年,全省累计建自来水8 893眼、饮灌两用机井6.26万眼、手压机井84.29万眼,3项改水受益人口2 674万,占农村总人口数的58%。
1982年4月3日,省爱卫会、省农委、省建委以冀爱卫 〔1982〕 8号文下达 《关于农村房屋建设要注意卫生要求的通知》,提出村镇规划和农村房屋建筑选址、功能公布、采光、通风等卫生要求。全省有1.06万多个大队消灭了连茅圈,4 611个大队建沼气7.3万多个,6 794个大队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1983年3月23日,省政府冀政 〔1983〕 56号文下发 《关于印发全省农村卫生运动现场会议纪要的通知》,推广固安县农村改水、高温堆肥、建沼气池和太阳能浴池的经验。
1985年2月6日,省爱卫办冀 〔1985〕 5号文下发 《关于转发中央爱卫办农村住宅卫生标准建议值的通知》。河北省爱卫会办公室冀爱卫办 〔1985〕 6号文下发 《村镇规划和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卫生要求》,提出功能分区、卫生工程设施与绿化等16项规范要求。8月20—31日省爱卫会、省新能源办在保定市联合召开全省三结合沼气池、太阳能浴池会议,交流开发利用新能源为群众生活卫生服务的经验,并提出要求。9月10日,省爱卫办 〔1985〕 13号文发出 《关于进一步加强首都和省会两个圈各县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要求各县带头以净化、美化为内容,以洁齐美为目标,制定规划,力争三五年有个大变化。中央爱卫会连续1年给首都周围一个圈各县分别拨250万、150万、100万元用于净化、绿化、美化,使各县卫生面貌一年登上一个新台阶。全省累计建自来水2万多眼、手压机井224.6万眼,三项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90%以上的有63个县,累计建各类型沼气池8万多个,太阳能浴池64400平方米。
1988年4月5日,省爱卫会、省卫生厅冀爱卫〔1988〕 10号文转发 《中央爱卫会、卫生部 “关于加强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管理的通知”》。该年农村改水进展较快,1—10月全省累计建自来水井31 972眼、饮灌两用机井53 363眼、手压机井1 750多万眼,3项改水受益人口达3 68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数的82.51%,此时省内改水都已经历了普及的过程: 50年代后期农村出现一批水压机井; 60年代,少数农村建起自来水塔; 70年代,发展多种形式机井; 80年代,塔自来水、压力罐自来水入户,建起大批饮灌两用机井,但各地发展水平有差别。全省累计建三结合沼气池71 522个,太阳能浴池84 209平方米,户热水器186 110平方米,改灶372 095个,出现一大批整洁卫生先进村镇,秸秆还田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出现一批典型村。
1990年以来,以创建卫生城为龙头的爱国卫生运动每年都有新进展。1994年上半年召开了省爱卫会18次扩大会议,命名丰南等14个县为省级卫生县城,据年底统计,农村改水累计投资3亿元,受益人口达4987.2万人,其中自来水受益率达到61.69%,覆盖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截止到1995年底统计,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已达5 033.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94.46%,其中,自来水受益人口3 499.4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65.75%,自来水普及率80%以上县(市)达82个。“八五”期间共投资57 582万元,河北省农村改水工作在全国排名第6位。全省农村改厕基本推行3种形式,在东北部山区推行深坑后掏式卫生厕所,中南部推行双瓮漏斗式卫生厕所,中部平原富裕的地区推行沼气池式卫生厕所。截止到 1995年末,全省卫生厕所总数398.76万座,其中达到无害化户厕为126.76万座,累计享有卫生厕所人口为1 001.0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