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与人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与人书》
顾炎武 《宋史》言,刘忠肃每戒子弟曰(1): “士当以器识为先(2),一命为文人(3),无足观矣。”仆自一读此言,便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也。悬牌在室,以拒来请,人所共见,足下尚不知耶?抑将谓随俗为之而无伤于器识邪(4)? 中孚为其先妣求传再三(5),终已辞之,盖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于经术政理之大(6),则不作也。 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7),若但作《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序》诸篇,而一切铭状概为谢绝(8),则诚近代之泰山北斗矣(9);今犹未敢许也(10)。此非仆之言,当日刘叉已讥之(11)。 〔注释〕(1)刘忠肃: 名挚,字莘老,宋代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人。官至侍御史、右仆射,谥忠肃。戒: 警戒。(2)器识: 器度见识。(3)命:命名。(4)抑将谓: 或者是这样想。(5)中孚:李颙,字中孚,清初的著名学者。先妣: 死去的母亲。传: 传记。(6)经术政理: 经学和政治。(7)韩文公: 韩愈。八代: 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语出苏轼《韩文公庙碑》。(8)铭状:墓志铭、传、状等。(9)泰山北斗: 比喻最可崇敬的人。(10)许: 许可。(11)刘叉: 唐代诗人。《新唐书·韩愈传》附《刘叉传》: “(刘叉)闻愈接天下士,步归之。……后以争语不能下宾客,因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 〔鉴赏〕本文为顾炎武与友人的书信之一,为辞谢对方的文字之求而作的复信。这类文字之求,主要是指有关个人的墓志、碑状之类,其中大多与研究学问,国计民生毫无关系。作者一贯主张治学的目的为经世致用,做人要 “行己有耻” ,立身处世有严格的要求,凡是违背了这一原则的,即使是亲朋友好,他亦不惜拒绝。我们从他的这封书信中,可以看到他的这一高尚节操。 全文以书信常用的叙述为主,夹叙夹议。这是为了要说清拒绝对方所请的理由,有针对性地议论,态度坚决、严肃,但又说得委婉服人而不刺伤对方。在这方面,这篇书信是很出色的。 首先,作者引古人的言行,用由远及近的方法,讲了一通 “士当以器识为先” 的大道理,而自己是由于听从了这一道理才决心谢绝作 “应酬文字” 的,大前提树在前,使对方无从计较。而且开门见山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里的 “器识” ,是指一个人的大志和理想,开阔的襟怀和识见。如果缺乏这些,只知舞文弄墨,便会成为刘挚(即文中的刘忠肃)所说的 “文人”——这个词在这里是贬义。作者所说的 “应酬文字” ,便是这种文人笔下的无聊玩意儿,于国计民生无补。作者不愿做这样的文人,并且说明早已 “悬牌在室,以拒来请” ,不是自今日始,所以不便于打破这一自戒。这样说,就比较委婉。接着作者再举出,他过去曾经拒绝过好友李中孚“为其先妣求传再三” 的事例,说明已有成例在先,非关交情。以上三句话,说了三件事: 一,古书古人的教导;二,悬牌自戒; 三,已有例在先。每句一层意思,言简意赅,用的是叙述的方式,其实是举的三条理由,证明自己拒绝的原因,不过说得比较委婉一些罢了。最后作者表明 “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于经术政理之大” 的事不为的原则态度。在委婉中表现了严肃性,使对方无可非议。 第二段,作者又举唐代大文豪韩愈为例,再次重申自己不能答应朋友的请求的原因。这一段话,譬近而意远,含义是很深的。韩愈好为人作谀墓之作,在他的文集里充斥着这类无谓的歌功颂德的文章,在历史上是颇受到人们的非疵诟病的。文中也举了 “刘叉已讥之矣” 为证。这里,既是作者以史家的眼光对韩愈的品评,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字里行间又深寓着作者对这位友人的勉励。 通观全文,没有一句正面拒绝的话,作者讲古书上的事,叙自己“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 ,“悬牌在室”而怪朋友未看见,说自己曾不得已而辞谢过另一朋友的文字之请,说得合情合理,既是自勉,又是勉人,较之直截了当地拒绝更有说服力,不仅使对方无辞以对,还能起到帮助友人认识这一问题的严肃性的目的。文词简练而含义深远,代表了顾炎武散文的风格。 字数:1670 卢兴基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419-1421页. 《与人书》
宋·黄庭坚1 前承谕作《木假山记》跋尾2,以明允公之文章3,如天地之有元气,万物资之而春者也,岂可复刻画藻绘哉! 往年欧阳文忠公作《五代史》4,或作序记其前,王荆公见之曰5:“佛头上岂可著粪6?”窃深叹惜,以为名言。凡作序、引、后记7,为无足信于世,待我而后取重尔! 足下深谅之。 1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诗人。有《黄山谷集》等。2谕:告谕,敬辞。《木假山记》:苏洵散文篇名。跋尾:书于文字后的短文。3明允公:即苏洵。苏洵字明允。4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5王荆公:即王安石。王安石封荆国公。6“佛头”句:“佛头著粪”语出《景德传灯录》,后比喻轻慢、亵渎之意。7引:文体名,与“序”相近。 【析点】 木经水腐虫蚀、风化破折后,状若小山。苏洵买之于溪叟,名之为“木假山”,因有所感,写了《木假山记》。文章借物抒怀,以木之升沉遇合,穷通寿夭自况;以木假山的三峰自比“三苏”的才能与品格,意在说明天之生材甚难的道理。这篇文章早在当时就成为议论文的名篇。想必黄庭坚的友人深爱此文,故写信请他为该文作跋。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老文章的立意和章法深为谙熟,为苏文作序应该说再合适不过了。然而,他却写了这封回信,表示拒绝。 作者开篇明旨,认为“以明允公之文章,如天地之有元气,万物资之而春者也,岂可复刻画藻绘哉!”指出既然原文意旨鲜明,就无需别人再啰嗦补赘,否则,只能是画蛇添足、浪费笔墨。接着作者进一步阐释自己的观点。举出王安石批评庸者为欧阳修《五代史》作序的愚蠢行为是“佛头上著粪”的事例,令人更加信服的同时,又不失风趣幽默,在笑声中免却了友人因遭拒绝而生出的尴尬与不快。末句明确表示自己不会为苏文作跋以取重于世,饱含了作者对苏老人品、文品的敬重与推崇。全文语言简练明畅,行文崎崛有致,可谓辞约而意丰,言短而情长 《与人书》尝谓今人纂辑之书①,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②,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承问《日知录》又成几卷,盖期之以废铜③。而某自别来一载①,早夜诵读,反覆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⑤。 (《亭林诗文集》) 注释①纂(zuan)辑——编纂,搜集材料编书。②旧钱——指古钱币。③“盖期”句——大约是以废铜看待它吧。期,待,看待。④某——自称的代词。⑤庶几——也许(是),或许(是)。 赏析顾炎武这篇答友人的书信,实际上是一篇优秀的尺牍小品。 炎武所著《日知录》32卷,是他经30多年耕耘不辍的努力著成的一部大部头笔记。他治学的态度极为严谨,决不贩抄综录,草率下笔,而是在博览广积的基础上,对所写内容一一详尽考究论证,方始落笔成文。他的弟子潘耒说他“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出必载书簏以随,旅店少休,披寻搜讨,常无倦色。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日知录序》)。此信中他也自言一年之中,“早夜诵读,反覆寻究,仅得十余条”。其著述的艰辛和态度的严谨,不难想见。他是以心血在浇灌自己的著作,因此当友人驰函问他一年中“又成几卷”时,他便颇不以为然,似乎觉得这是将他与一些粗制滥造者等同看待,于是提笔作答,宣明自己的治学态度,并抨击当时不正的学风。 信中先从著书界的不正之风说起。作者以翻铸古币来比喻那些剽窃前人拼凑成书者的恶劣行径,并指出他们只能炮制出一些“粗恶”的东西,贻误读者。信的后半则以采铜于山铸新币为喻,说明著书立说,必须亲自发掘和钻研原始材料,扎扎实实做学问。信末说《日知录》“庶几采山之铜也”,婉转的语气中透出充分的自信。 这篇短札,立意深刻隽永,文笔简炼,特别是通过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治学和著述之道,确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