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畜牧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畜牧业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畜牧业

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来, 黑龙江地区畜牧业在曲折发展中, 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恢复时期 (1949—1953年)。黑龙江地区经过土地改革, 农民添牛买马、养猪养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省人民政府及时加强了对畜牧生产的领导, 建立畜牧行政管理机构, 发布 《保护和发展耕畜布告》、《严禁屠宰耕畜的通令》, 发放大家畜执照, 组织中西兽医进行畜病防治,举办赛马大会, 推广和传播养畜经验,从前苏联等国引进优良品种, 推行马匹改良和人工授精先进技术,使黑龙江地区畜牧业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到1953年马为143.4万匹, 奶牛1.6万头, 比1945年分别增长25.8%、130%; 黄牛93.6万头, 羊18.8万只, 猪262万头、禽1 024万只, 比1943年分别增长220%、16.1%、180%和320%。家畜和家禽都恢复和超过战前水平。流行已久的牛瘟和牛肺疫到1952年也基本消灭, 解决了牛发展上的一大难题。
2.集体养畜骤增, 畜禽曲折发展时期 (1954—1965年)。1954年初级社时马、牛等大家畜, 实行分等评级, 入股分红, 集体饲养。由于饲养管理跟不上, 各地都曾发生一些瘦弱死亡现象。1956年高级合作化, 耕畜所有权改变了。全省148.4万头役畜归集体所有, 占役畜总数的99.6%, 实行作价折股, 作为入社股份基金, 多退少补。高级合作化一般是一村一社, 以自然屯划分生产队, 土地、劳力、耕畜重新划分。由于高级社都比初级社的规模扩大, 耕畜过分集中, 畜舍设备不足, 管理经验缺乏, 耕畜瘦弱死亡现象增多。1958年实现农村人民公社化, 耕畜全部转为公社集体所有, 由生产大队管理, 生产队使用。队与队之间实行耕畜抽肥补瘦调剂; 鼻疽马集中隔离, 病健互换; 社队办畜牧场抽调繁殖母畜等 “一平二调”、“共产风”, 使畜牧业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1958年大跃进中提出 “六全十大养”, 不切实际大办畜牧和副食品基地, 更加严重地破坏了畜牧业的基础。据统计, 1960年全省办起畜牧场、畜禽基地场和副食品生产场14 448个, 社队集体畜牧场33 610个。还出现‘万猪场”、“万鸡山”、“万鸭湾” 等畜禽归大堆的现象。由于人员思想混乱, 饲料不足, 畜舍不够, 管理跟不上, 部分地区的猪禽成批死亡。社员个人饲养部分因怕归公, 也大量宰杀吃掉。加之三年自然灾害,饲料紧张, 以及马传染性贫血病的流行, 耕畜数量显著减少。1954年每头耕畜负担土地4.2公顷, 1957年上升为5.3公顷, 1961年高达7.3公顷。同年据省畜牧厅调查资料, 在130.5万头耕畜中, 从事农耕的只有80万头。其中过度瘦弱的有35万头, 丧失使役能力的有5万头。1959—1961年年平均死亡率高达9%,比正常年份高一倍以上。马匹由1955年的158.3万匹, 降至1962年的111.7万匹, 七年间减少46.6万匹,平均每年减少6.6万匹。黄牛从1953年开始下降, 到1957年降至53万头, 五年间减少49.4万头,平均每年减少近10万头。
1960年中共中央指示调整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 耕畜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统一归生产队, 纠正 “一平二调”, 采取经济退赔等一系列重大措施, 各地认真贯彻了中央指示。国营畜牧场、畜禽基地场把合并过来的集体所有制的生产队, 给原生产大队退回, 恢复原来生产队体制; 国营和集体畜牧场平调社队和社员的畜禽, 基本上退赔了实物; 队与队之间调拨的耕畜、实物退还;公社集中隔离的鼻疽马, 找补了差价。对国营畜牧场进行全面整顿, 多数场保留下来继续办好; 畜禽基地场一部分办得好的保留下来, 其余并转给农垦系统; 机关、企业副食生产场大部分关停, 小部分并转为地 (市)、县畜牧场。集体畜牧场经过整顿, 万头 (只)猪禽场自动解体; 公社畜牧场凡畜禽死亡严重、经营亏本的解散,办得好的保留, 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自负盈亏; 大、小队畜牧场除经营有利者保留外, 多数下马。平调的耕畜和猪禽退还原主。由于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稳定了畜禽生产秩序。1961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相继提出了 “以猪为首, 以耕畜为中心, 全面发展畜牧业” 的方针, 大家畜增殖收入参加当年分配的政策; 贯彻 “公养私养并举, 以私养为主” 的养猪方针和 “允许社员家庭养一二头大牲畜、几口猪、几只羊、几箱蜂” 的政策。为改善家畜特别是耕畜的饲养管理, 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从1960—1961年9月连续发出 《黑龙江省大牲畜经营管理制度》、《耕畜管理办法》、《耕畜实行四包 (饲养、使役、繁殖、积肥) 一奖生产责任制》等文件。各地根据上述规定, 采取了生产队集体饲养、分组分犋饲养、社员家庭包养、复壮院集中饲养老弱病畜等多种形式, 改善了经营管理。1961年上调畜产品收购价格; 1963年发放贫区投资和无息贷款3 881万元购买耕畜; 实行生猪出售 “斤猪斤粮”、“购留各半”、“卖猪奖售饲料粮”、“超售加价” 的政策; 1964年开放家畜交易市场; 整顿家畜配种站, 培训配种技术人员, 加强改进家畜繁育改良和防疫灭病等工作。由于上述措施的实行, 扭转了畜禽下降的局面。马从1963年开始回升, 1965年达134.5万匹, 为1953年的93.8%; 黄牛从1958年开始回升, 1965年达94.4万头, 为1953年的100.9%; 奶牛5万头, 为1953年的2.1倍; 羊108.6万只, 为1953年的4.8倍; 猪391.4万头, 为 1953年的 149.4%; 禽1 924.8万只, 为1953年的188%。
3.畜禽生产稳步上升时期 (1966—1978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 执行一些极“左” 口号和政策, 使牧业遭受了严重摧残。批判 “唯生产力论”、“三自一包”、社员养母猪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把社员家庭养一二头大家畜、几只羊和母猪,种自留地、家畜、畜产品集市贸易、四包一奖生产责任制、大家畜增殖参加分配等等, 统统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畜牧行政、事业、企业机构被砸乱, 实行所谓的“开门办场”、“开门办所”、“开门办学”, 广大畜牧行政、技术人员下放到“五七干校或农村接受“再教育”, 使畜牧生产、科研教育无人负责, 陷于停顿状态。1969年各级畜牧机构陆续恢复, 工作逐步有人抓了, 生产有人管了。1970年省革命委员会发出《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 的指示, 把发展养猪和粮食生产放在同等重要地位, 形成了六畜以猪为首的格局。省、地(市)、县层层建立养猪领导小组和养猪办公室。贯彻“积极发展集体养猪, 继续鼓励社员养猪” 的方针, 规定了 “集体和社员养猪一头划给半亩饲料地”, 社员养羊划给放牧地、采草地和饲料地, 提高活羊、羊毛、羊皮收购价格等一系列政策, 进一步调动起集体和社员养畜的积极性。1972年全省生猪存栏突破600万头大关, 1978年达到835万头, 为有史以来最高年份。并有拜泉、虎林、泰来、依安、双城、龙江、富锦、绥滨、萝北等九县按农村人口计算, 先后实现过 “一人一猪”。羊的存栏到1978年达218.7万只, 比1965年增加110.1万只, 平均每年增加8.5万只。马存栏每年以2.8万匹的速度增长。主要是马价有所提高; 农业机械多了, 约有40%的农田和运输作业由机械代替, 因而马匹使役轻,膘情好, 促进繁殖率的提高。到1978年, 马存栏达164.5万匹, 为1965年122.3%。黄牛存栏105.1万头, 为1965年的111.4%; 奶牛存栏6.2万头, 为1965年的124%; 禽存栏1 893.7万只, 为1965年的98.4%。
4.全面发展时期 (1979—1995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对畜牧业生产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集体养耕畜与土地一起承包到户, 猪、羊、禽等饲养不受限制, 提高畜产品收购价格, 取消生猪、禽、蛋派养派购制度, 开放畜产品集市贸易, 改革畜牧体制, 实行政、事、企分开, 增加发展畜牧业贷款等重大决策, 使畜牧生产从“左” 的政策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 大力发展了饲料加工业、乳品加工业, 建立畜牧业联合企业, 加强畜牧业的服务体系建设, 改良、建设现代化草场, 使畜牧业出现了生机勃勃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到1990年, 奶牛发展到54万头, 比1978年增加7.7倍; 黄牛182.8万头, 增加74%; 羊283.3万只, 增加29.5%; 家禽7 791万只,增加3.1倍, 马存栏数比1978年减少65.3万匹, 主要原因是农耕动力结构转变, 农村小型拖拉机迅猛增加, 致使役马日趋减少。猪存栏数减少180.1万头,是由于从省外大量购进白条猪, 造成群众卖猪难, 加之又处于取销生猪派购, 实行开放经营, 取消收购加价, 实行议购议销政策的转换过程中, 购销渠道不畅以及饲料涨价, 农民择利经营等诸多因素影响所致。
“八五” 期间, 进一步加强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 不断提高商品生产能力, 发展龙头企业, 加速贸工牧、养加销、种养加一体化进程。广开渠道, 扩大流通, 完善畜产品市场网络建设。在搞活省内市场同时, 开拓省外销售市场。实施科技兴牧战略, 挖掘畜牧生产潜力, 推行奶牛、黄牛、鸡、猪、羊等实用综合技术, 提高畜产品的科技含量。在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强化服务功能, 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水平。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工具, 传播科学养畜禽技术, 举办培训班, 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 使全省畜牧业生产再创新水平。到1995年末大牲畜发展到632.6万头, 比1990年增长81.6%, 其中黄牛426.1万头, 奶牛85.4万头, 比1990年分别增长1.3倍和58.1%。猪存栏1 140.3万头, 羊存栏494.7万只, 比1990年分别增长74.1%、74.6%, 马一度减少后又有回升, 存栏达106.4万头, 比1990年增长7.3% (见表5-4-1)。牧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 由1990年49.3亿元, 增加到1995年180.8亿元, 增长2.67倍。占农业总产值(农、林、牧、渔) 的比重由 1990年20%提高到26.98%。

表5-4-1 大牲畜头数(年底数)

单位: 万头

年 份大牲畜
年底头数
农役畜黄 牛奶 牛
1949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68.3
253.1
250.0
257.1
256.5
245.1
108.0
152.8
166.9
176.5
157.3
149.0
100.1
136.0
143.4
152.0
158.3
157.7
56.7
102.4
93.6
92.4
85.4
76.5
0.7
1.2
1.6
1.8
2.0
2.5
4.7
6.7
5.8
5.5
5.2
3.7
6.1
6.8
5.6
5.4
5.3
4.7

(续)

年 份大牲畜
年底头数
农役畜黄 牛奶 牛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207.1
203.3
210.3
208.0
185.4
192.4
211.5
223.8
238.7
250.7
263.9
273.0
279.1
282.6
280.7
278.3
282.1
272.2
281.2
287.8
291.0
286.9
273.9
257.8
250.3
253.4
264.1
282.7
305.5
314.0
314.6
318.1
324.1
348.2
378.1
405.9
441.0
519.0
632.6
133.0
118.0
105.1
96.0
103.0
122.8
129.2
133.4
146.8
151.0
148.6
162.8
196.9
197.6
172.9
181.2
182.4
177.5
179.7
181.5
175.8
170.9
161.1
149.0
151.6
156.2
179.4
184.3
195.1
191.9
183.3
183.4
183.8
193.7
204.4
213.2
231.7
251.9
311.1
143.9
137.0
135.2
129.1
113.1
111.7
119.1
126.7
134.5
141.0
147.6
150.9
157.4
160.3
159.7
159.8
164.1
158.8
163.5
166.7
167.8
164.5
155.5
143.6
135.9
130.0
120.5
118.4
117.9
113.3
106.5
101.3
98.0
99.2
100.9
100.0
101.5
102.8
106.4
53.0
56.4
63.6
87.4
61.6
70.3
81.9
86.5
94.4
98.7
105.1
110.5
109.6
109.2
108.8
105.8
103.5
97.4
101.4
104.3
105.9
105.1
101.0
95.6
93.4
95.5
113.9
131.7
149.9
156.7
155.9
157.7
165.0
182.8
202.9
223.2
259.5
329.0
426.1
2.8
3.5
5.0
5.7
5.9
6.0
6.0
5.7
5.0
5.4
5.5
5.4
5.6
5.6
5.6
3.4
5.2
6.2
5.6
5.8
6.1
6.2
6.4
7.8
9.9
13.7
17.4
20.5
25.8
31.9
40.3
47.0
49.2
54.0
61.8
69.7
67.0
73.2
85.4
3.4
2.9
3.0
2.9
2.4
2.2
2.4
2.7
2.6
3.3
3.4
3.7
3.6
3.9
2.8
5.1
4.6
5.0
5.1
5.2
5.1
4.8
4.6
4.6
5.0
5.3
6.1
6.2
6.4
6.5
6.4
6.6
6.2
6.3
6.2
6.6
6.7
7.4
7.9
4.0
3.5
3.5
2.9
2.4
2.2
2.1
2.2
2.2
2.3
2.3
2.5
2.9
3.6
3.8
4.2
4.7
4.8
5.6
5.8
6.1
6.3
6.4
6.2
6.1
5.9
6.2
5.9
5.5
5.6
5.5
5.5
5.7
5.9
6.3
6.5
6.3
6.5
6.8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畜牧业   二、生产水平 ☛
0000733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