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5_063公冶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5_063公冶長

【公冶長】

篇 題
問:‘“賢否”以人言,“得失”以事言耶?’曰:‘然。’。○此篇皆所録。
‘子謂公冶長’章 格致事。
此章所言之旨,骨子專在謹言行上。夫子云:‘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此所以謹言行而能見用治朝,免〔春〕秋亂世底道理也。
‘子謂子賤’章 此以下並上同。
問:‘門以君子稱之者,宜若不少,而今獨以子賤稱焉,何也?’曰:‘此章歸重在尊賢取友,而當時樂交賢友者,或無如子賤者歟。説苑所言可見。’
也何如’章
也仁而不佞’章
問:‘或人稱仲弓之仁而短其不佞。夫子當先明其仁之體段,而只言其佞之為弊者,何也?’曰:‘或人以佞為賢,則是不足與言仁者。故直言佞之見憎於人而無所為用,以斥其俗見之失,而因以示仲弓不佞之不害其為賢也。’又問:‘然則佞是務為無實之言而欺人者乎?’曰:‘是非先有心於欺人者,只是一時撰得説話也,好便抵當得人。以此自為能事,而時人亦以為賢也。’又問:‘然則其所以屢憎於人者,何也?此“仁”字正以君子言,而不可作衆人者乎?’曰:‘若無實心,而只以口取辦,則發言成文雖若可聽,而其情則未必如此。以君子觀之,固無所逃其情僞。而秉彝之性,人皆有之。今夫見孝子忠臣之事,而自然歆動感涕者,可見實理之根於此而感於彼也。人雖未能盡其在我之道,而人之虚僞則亦能有以識之矣。故乍聞捷給之言,始以為賢,而究其情實,終必有憎惡之心矣。“人”字不必分言君子衆人。’
問:‘集注“全體不息”,此“體’字作“體仁”之“體”看,如何?’曰:‘天理渾然之謂也。’又問:‘颜子亦是全體不息者乎?’曰:‘三月不違之前,便是全體不息。’又問:‘“日月至焉”,這至焉之時,亦可謂全體不息乎?’曰:‘固可如此説。然其所至者,或日或月,則是未可謂之不息也。蓋聖人則全體不息,顔子則三月之後或有違時。推其極而言之,則亦不可謂之全體不息也。’
‘子使漆雕開仕’章
問:‘集注“已見大意”,如何是見大意處?’曰:‘明德新民之止於至善者,即吾性分内事十分盡處。一毫未盡,則便是吾事未了,故大學必以止至善為三綱領之準則。不能見得此意,只是自小了,如何下手做工夫?見得是個規模大處。夫子之期待,不如之自期待。若,則夫子本無此問矣。只見其才之可仕,而便使之仕,是本低看一層,而不知其志之如此也,故聞之言而悦之深也。’
‘已見大意’云者,蓋只見得個規模大,而工夫有未及充其分量者。其已見者固如此,而又能進進不已,則其所成就豈止於是而已乎?‘已見’之‘已’字,當如此看矣。
‘道不行乘桴’章
問:‘之好勇,無所取材者,將於何處可見?’曰:‘子路知食焉不避難之義而死,是勇之過處;食出公之食而不知其非,是無所取材也。夫子見其聞喜一事,而便斷了他平生長處與病處。’
孟武伯子路’章
‘子謂子貢’章
問:‘孔子使子貢不較他門人,而必以顔子論其優劣者何?’曰:‘顔子門第一明睿之資,而子貢居其次,又善於方人,故及之。’
問:‘子貢對夫子之問,不以德行,而專以德言者何?’曰:‘夫子之所問只是資稟,故其對如是。若德行則自有淺深之異,夫子不必問也。’
宰予晝寢’章
問:‘朽木、糞土,譬志氣昏惰。不可雕杇,譬教無所施否?’曰:‘然。’問:‘聽其言而觀其行,其或有不信人底意思否?’曰:‘聽言信行,即忠厚之道。而或有言行相違者,亦不可以不觀其行。然聽人言之雖近虚假,而我則不可先以臆逆之心應之。但如孔子所云“其然,豈其然”者,得之矣。’
‘吾未見剛者’章
問:‘以“剛”對言,則當下“柔”字,而此云“慾”,如何?’曰:‘質之柔者,易為物欲所牽。世間許多惡底事,皆從這“慾”字中出來,故此特以“慾”言之。’
問:‘人有慾,則如何而不剛也?’曰:‘以一事而言之,胡澹庵秦檜王倫之誤國也,抗疏清斬,其辭凜如鈇鉞,其義光如日月,此其剛如何也?然而脱來被他莝豆之辱汙了名節,只是好色之慾未克故耳。朱子梅溪館詩,蓋譏澹庵而深歎“慾”字之誤人如此。此甚可畏也。澹庵初不以死生動其心,而一念之失乃至於此,是故人雖有剛,纔為此慾所撓,則便不得剛。’又曰:‘朱子所云“壓得頭”三字甚好。有慾則必為物所壓,如汙地中畜得許多糞穢,誠可醜也。故曰“窒慾如填壑”。’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章
問:‘“子曰”下只稱“非爾所及”,足成文理,而必呼其名而告之者,何也?’曰:‘聖人之言如是有味。“也”二字,是提起警惕之意,大有氣力。’
‘夫子之文章’章
問:‘注曰“性者,人所受之天理”,以天命之性言之,則人與物共所受者,而獨言人者何也?’曰:‘人物固同受,而此則主乎人而言也。’
子路有聞’章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章
子産有君子之道’章
問:‘“行己”言恭,“事上”言敬,恭與敬如何别?’曰:‘恭主容,敬主事。蓋謙遜即恭之謂,而於“行己”為切;謹恪乃敬之實,而於“事上”為宜。’又問:‘“行己”如何在“事上”之前?’曰:‘先修其身,而後可以事君。’
問:‘集注“一言蓋一人、一事蓋一時”。’曰:‘所謂“一言”,如孔子所云“行己恭、事上敬”之謂也。固不可以此一言盡蔽子産之身也。如“數其事”之“事”,亦不可以此一事而蓋其一世也。如是看為宜。’
晏平仲善與人交’章
臧文仲居蔡’章
問:‘集注所謂“諂瀆鬼神”之義,則出於本文“山節藻棁”之語。而“不務民義”四字,本文無此意,如何?’曰:‘樊遲問知,子答以“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夫務民義者,必不諂瀆於神;諂瀆於神,則必不務民義,二者自相關了。’
‘令尹子文’章
問:‘集注“知有〔其〕國而不知有其身”,所以釋上文“物我無間”及“喜怒不形”等語。而所謂“知有國不知有身”者,於“喜怒不形”則恐不相屬矣。如何?’曰:‘三仕三已,一聽於上而不敢有一己之私者,豈非忠乎?’
問:‘集注於令尹則曰“未許其仁’,子文則“不許其仁”。“未、不”二字如何分别?’曰:‘令尹則推度其平生之所行,而識其不仁之大略,故“不”為決定之言。子文則不數年而反國,其心之怨悔明白可見,故以“不”字斷之。’
問:‘論語中論仁處多矣,而朱子於此章注必以師言為證,何也?’曰:‘仁有全體之仁,有一事之仁。所謂“當理而無私心”者,指事而言也。正好以此言觀二子之事,故特引而證之。’
季文子三思’章
問:‘三思。’曰:‘“三”是成數,蓋多思之謂也。凡事處之際,先思其是非,知得大綱,然後更須商量,審其當行與否,便自決斷了,此大學“慮”字義也。若再思之後,又去計較那個是害,則私意紛意千緒萬頭,初間直出底理反自昏惑矣。雖賢者,不能無此病,如程子長廊數柱,亦出於越着心把捉越不定,是其驗也。雖然,至於窮理,則如十重鐵關,透得一重又有一重,苟非精思入細,則無由究得也。思之又思,期於無疑,自無所妨耳。’
甯武子邦有道’章
問:‘武子有道之時無事可見,何以謂之知耶?無道之時能保身備患,此亦知也,而謂之愚何也?’曰:‘“愚”,非“愚魯”之“愚”也。當成公失國之時,乃竭力周旋,不避艱險,比之智謀之士工於避事者,卻似癡獃底人。然脱了禍患,卒得兩全,非真愚也。但當時或稱其愚,故夫子因此而言“其愚不可及”,蓋深與之之辭。上“知”字與下“愚”字對説去,自當輕看矣。’
程子説有兩般意,一則與朱子語意同,而一則謂能沈晦以自處,不為人所害耳。
問:‘武子之所以為愚,正在於不避艱險而卒保其身以濟其君,故夫子稱之以此。而程子反以沈晦免禍為説者,如何?’曰:‘“竭力,不避艱險”、“沈晦以免患”,此兩段似相反而實相成。集注中“卒保其身”云云,亦未嘗不用程子之説也,然程子之説置諸圈外。圈之内外緩急賓主之勢,不可不知也。’基敬
‘子在曰’章
問:‘只思狂者而不及狷者,何也?’曰:‘狷自是規模狹小,不必責之以不知所裁也。’
問:‘注“裁,割正”,是如何?’曰:‘如物之一邊高,一邊欹處,必須以刀割去,使之方正也。大率狂簡之人,志意過高。過高處必裁之,使之入於中正也。’
伯夷叔齊’章
平日見人之冠不正,若將浼焉,其介特分别之意,宜若無所容矣。然其所惡者,因其人之可惡而惡之,而所惡不在我也。故其改也,只見今日之善而不見前日之惡,這都是清之好處,正與顔子不遷怒一般。
‘孰謂微生高直’章
問:‘如此事甚微細,且易犯了,奈何?’曰:‘此亦不可以一概論。今有人為疾病來求樂物,家適無有,而有可得於知舊處,則或乞而與之矣。蓋微生素有直名,故夫子摘出其微事以明不直之心。聖人觀人之道,亦於微事察見其心術之如何。人之用心,決不宜一毫回互宛轉以取名也。’
‘巧言令色足恭’章
問:‘注“有甚於穿窬”者。’曰:‘巧令足恭,是外諂媚底人;匿怨友人,是内懷險陂底人。此與穿窬事雖不同,而其可恥之甚反有加者。夫穿窬之心,不過陰取人之貨財而已。若夫二者之陰巧譎詐,則其所包藏豈止於陰取貨財而已耶?’
顔淵季路侍’章
問:‘既云“顔淵季路侍”,而及其對也,子路先之者如何?’曰:‘顔子德行是門第一,故記者先稱。而至於答問之序,則當以年齒,故復以子路先之也歟。’
子路獨願聞夫子之志,而顔子則無焉。想是子路資稟率爾,又好勇,其於質問之際亦無難焉。顔子則於夫子之志已默識心通,不待問而已知矣。
問:‘程子子路“亞於浴”,是如何?’曰:‘曾點之志,但知與人同之樂而無一毫外慕之心,便灑然有萬物各得其所底氣象。子路雖不及於浴之自得,而能輕財重義,車馬輕喪都不做事看。此豈可以勢利求之哉?此其所以亞於浴也。’
問:‘既以“化工”喻聖人,此已足矣。又設“羈靮”之喻,如何?’曰:‘“化工”之喻,因子路顔子稟質工夫之淺深,而明聖人自然之氣象也。羈靮則特以喻有馬便有此具,如老者自家合下有安之理,友與少者亦自家合下有懷、信之理,老者之安,不可施之於少者;少者之懷,不可施之於老者也。且安之、懷之、信之雖在於我,而其理則已各具於彼矣。兩説譬意各有在。’
‘已矣乎,吾未見’章
‘已矣乎’三字,有深欲得見而終未得見底意思。
‘自訟’之‘訟’字,深有味,其悔責之切,懲創之至,如與人相訟者。然則是必能有勝己之效也。
問:‘内自訟,恐不若訟己之言發於口之為尤切也。’曰:‘口雖無言而切自罪咎,則誠意所積,根深力固,必能改而後已。若只是口頭説出去而已,則過了一塲説話,便意思消散,何緣得改過?然則内自訟於學者反己之工,固為深切矣。然程子所謂“不可長[1]在心胸為悔”者,亦不可不知戒也。’
‘十室之邑’章
孔子此言,要使學者知夫聖亦可學而至,雖有美質,不學則終為鄉人云爾也。‘好學’云者,固是謙辭,而‘必有忠信如某’之語,亦是自謙勉人之意。蓋聖人譬則如天之高,學者每有不可企及底意思,故特垂此訓,以俯就而引進之耳。
集注‘鄉人’二字下語緊切,夫以孔子之生知而猶自好學。是蓋不好學,則無以進德也。彼忠信之人,質雖美矣,而苟不學,則亦止於鄉人而已。

☚ 05_062里仁   05_064雍也 ☛
0000079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