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5_073衛靈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5_073衛靈公

【衛靈公】

衛靈公問陳’章 格致事。
問:‘於俎豆則曰聞,於軍旅則曰學,學與聞有異否?’曰:‘聞則輕,學則重。俎豆只是對軍旅而言,固是過去説底。且不曰禮而曰俎豆者,已是謙意。聞,亦自謙之辭也。若其答靈公之問,則重在軍旅,故特下“學”字。學比聞較深矣。’
問:‘“君子固有窮時”云者,是説變處否?’曰:‘之世,有德必有位,於斯時也,君子之不窮,固其常也。降而衰季,雖君子而未免於窮,此則變也。夫子曰“君子固窮”,蓋亦衰世之意吁!可悲也。’
也,女以予為多學’章 格致事。
問:‘此“一貫”之“一”字,與告曾子之“一”字同否?’曰:‘然。’又問:‘“一”者,何也?’曰:‘只是理。’又問:‘理”何以云“一”也?’曰:‘萬事萬物無不有理,而既而言之,只是一太極也。如云“分殊理一”即是也。’
問:‘集注“彼以行言,〔而〕此以知言”,何謂也?’曰:‘告曾子則曰“吾道一以貫之”,分明是説行。告子貢則曰“予非多學而識”,分明是説知。’
問:‘謝氏注“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引此之意如何?’曰:‘“毛猶有倫”,則二也;“無聲無臭”,則只是一。其引此語,所以釋“一以貫之”也。’
‘知德者鮮’章 格致事。
問:‘德者,多訓以“行道而有得於心”,而此章則釋以“義理之得於己”。是如何?’曰:‘夫子此言正為他愠見而發。於窮通之在外者不能無動其心,正以識見有所未及,而義理之得於己者有所不足故也。夫子之意蓋如此,故朱子釋之亦如此云。’
‘無為而治’章 平天下事。
問:‘恭己。’曰:‘德之在内者,不可得以見之。所可見者,只是德之容也,故曰恭己。’聖源
問:‘“正南面”之“正”字。’曰:‘人君必南面者,以南為萬物相見之方也。且如婦人之妊子,尚要坐不邊,席不正不坐。況人君之臨下也,即表準之所在而瞻仰之所歸也,其可以或有不正乎?’
子張問行’章 修身事。
問:‘君子之内而處心,外而行事,孰非以忠信為本哉?然而今夫子獨於言上説忠信,何也?’曰:‘以人之一身言之,言者,動之始也。其心或實,而於動處易以不實。言苟不實,事皆不實,必於言上加忠信者,其意切也。’聖源問:‘忠信,有實心之謂也,而此特於言上説了,如何?’曰:‘言者,心之迹,事之始。心苟不實,則其發於言者無以實矣。夫子以“言忠信”告於人者,欲其存乎中者誠矣,而發於外者亦無不誠實也。’
‘直哉史魚’章 格致事。
‘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這緊要在‘可’字上,與‘可以仕、以止’之‘可’字同義。此其所以近於君子之出處也。
‘可以言而不與之言’章 格致事。
‘志士仁人’章 修身事。
問:‘志士只是有志感慨之士,仁人則成德之人也。而今反先言志士,後稱仁人者,如何?’曰:‘人之殺身,多由於慷慨,故先言志士。而然志士之殺身,或未免於徒死,故復言仁人以完備其義也。’又問:‘既曰仁人,而又言成仁,如何?’曰:‘成仁,故謂之仁人也。’又問:‘“成仁”之“仁”,是全體之仁否?’曰:‘當逐事。而如志(人)〔士〕[1],雖非成德之人,若能死得其所,則是便為成仁之事矣。近世有一名官,平生行事無一或近於“仁”字,而末梢一死,幸而得所,此亦不可不謂之成仁也。然此等人謂之成仁則可,謂之仁人則不可。此所以為志士、仁人之别也。’
子貢問為仁’章 修身事。
顔(仁)〔淵〕問為邦’章 平天下事。
問:‘三正,之所以迭用而無弊者,而夫子於顔淵之問,必曰“行之時’,如何?’曰:‘歲正者,所以授人時,而人為重焉。故必行時,然後方為盡善也。非以為行之時,則其定四時成歲之功有加於三正也。’
問:‘“放聲”,是承上文“樂則”而言,故在佞人之先耶?’曰:‘不須如此看。“放聲,遠佞人”,只是法外意。蓋聲、佞人俱使人喪其所守,而聲之悦人也為尤甚,故以此先之也。’又問:‘樂之於為邦重矣,而後於歲正、車服,如何?’曰:‘先言禮,後言樂,自是次序。歲正、車服,皆禮之事也,且有“成於樂”底意思。’
‘人無遠慮’章 格致事。
問:‘蘇氏此説只言地之遠近,而不及於時之遠近,何也?’曰:‘特言地者,以其本文有“遠、近”等字,而時之遠近自在其中,不必别言也。’又曰:‘蘇氏此言煞好,而未免於巧。’
‘已矣乎吾未見’章 格致事。
問:‘此“好德”之“德”,是己之德,抑人之德?’曰:‘看作好己之德。然於學者用工上為尤親切。子曰“吾未見好仁者”,好仁是好己之仁也。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後來引用多就好人德説了,而詩人本意乃説好己之德也。’又問:‘然則子罕篇所云好德,亦是好己之德耶?’曰:‘其注有“衛靈公南子同車”云云之説,故讀者以為靈公之好德不如好色。而所謂德者,以孔子當之。然孔子豈以為靈公之好我不如好南子而發此歎也?大抵孔子靈公之無道而溺於女色,遂歎其所好也。“人[2]之秉彝,好是懿德”,而不能自好者,以其蔽於物慾而喪其本性也。喪其本性,故其溺於外物也。如以外物動其中,則其德遷矣。且元注云:“好好色,惡惡臭,誠也。好德如好色,斯誠好德矣。”此言亦是正説好己之德。’
臧文仲其竊位’章 格致事。
問:‘“竊位”注“不稱其位而有愧於心”,是如何?’曰:‘今有盜人,非其有而取之,猶恐人知,暗然掩之而自若有愧者。然臧文仲知賢不舉,故不稱其位;而惟其知之也,故有愧於心。如盜得陰據之狀也。’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章 修身事。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章 格致事。
問:‘饒氏注云“上言‘如之何’,是思而處之;下言‘如之何’,是思之熟而處之審也”。此説如何?’曰:‘不必如是分析。再言“如之何”者,蓋熟思而審處之辭也。’聖源
聖門自無棄人,而如此之人,亦末如之何。於此亦可見教之在我,而為之在彼。學者切宜深戒也。
‘羣居終日’章
‘君子義以為質’章 修身事。
問:‘再言“君子哉”,何也?’曰:‘既言君子能如此,又言如此者真君子也。其意蓋反復深切,以明君子之道不過如此也。’又曰:‘程子拈出一“敬”字,其意尤備。’
‘君子病無能’章 修身事。
‘君子疾殁世’章 修身事。
問:‘“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稱焉”,“疾”字本意是惡人之辭也,此亦是君子疾人之没世無名耶?’曰:‘只是以道理説,不須分人己看。然以二章文觀勢之,似是惡其身之無其實而名不揚也。且於學者用功處作自己看了,則尤為親切矣。’
‘君子求諸己’章 修身事。
問:‘“求諸己、求諸人”,與“為己、為人”同義否?’曰:‘然。’
‘君子矜而不争’章 修身事。
‘矜而不争,羣而不黨’,合而言之,只是‘和、平’二字。
‘君子不以言舉人’章 格致事。
子貢問曰有一言’章 修身事。
問:‘恕者,求仁之方,而學者最初入頭處。然所以為恕者,未知用何工夫。’曰:‘孟子已説與“强”字。朱子解“强恕”,曰“飯疑當作‘飢’。時便討(吃飯)〔飯吃〕。才見不恕時,便須勉强,如飢便吃飯。初頭硬要做一餉,少時卻(任他)〔只恁〕消殺了,到没意思。[3]語類止此。此言最為“强恕”單方,公試須一服。’
‘吾之於人也’章 修身事。
問:‘毁譽,朱子釋之以“稱人之惡而損其真”,“揚人之善而過其實”。此二字本義已自如此,則下文所云“有所譽”之謄獨作過實者耶?’曰:‘“毁”字固不好,譽則有“令聞廣譽”之“譽”,有“是有譽處”之“譽”,又不可全然作不好看也。集注所云“損其真、過其實”者,蓋釋“誰毁誰譽”之意而然也。若夫子之所譽者,只是揚人之善。’又問:‘不言“如有所毁”者,何也?’曰:‘便這可見聖人揚善掩惡之心也。’
問:‘“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此句甚難看破。’曰:‘人之生也本直,三代之人非獨直,而今之人非獨不直也。然其所以不直者,以其有所拘蔽而失其生理也。彼雖失其生理,其本則直也。今之人猶古之人,則我豈可以今之失其本然者而遂為辟於好惡之道者哉?’
‘吾猶及史之闕文’章
‘巧言亂德’章
問:‘“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則”字之一有一無,抑有深意否?’曰:‘“亂德”是亂人之德,所云“巧言亂德”者,是戒人之聽巧言也。若曰巧言則亂德,便不成文理。小不忍,亂大謀,属自己,故特下“則”字,猶言如此則便如此也。’聖源
‘衆惡之必察焉’章 格致事。
問:‘凡言好惡,必先好後惡,而此章先言惡,何也?’曰:‘世俗之情,好人底常小,惡人底常多。人之遭此,乃是逆境。故仁人之心必於衆惡之中而尤加察焉,以求其無過。此乃善善長而惡惡短之意也。’
‘人能弘道’章 格致事。
問:‘不曰“心能弘道”,而曰“人能弘道”,何也?’曰:‘道者,一個公共底物事。雖甚闊大,而以寄寓處言之,則人之一身是也。是故與道對言,則“人”字為當。若道性,則必須對下以心也。’又問:‘道體本大,何又言弘之也?’曰:‘道者,日用事物當然之理。其體也未嘗大,其用也未嘗不周。然理不能自立,必付於氣。氣者,運用之物,故被他牽動紛撓便自昏暗了。這理一被氣昏了,則其至大至廣之體便自局小。所以廓而大者,只在乎求吾放心,固守勿失,而又必窮格於物以致其知,然後理為之主而氣聽命焉。氣一聽命,本然之明德始昭著而瑩澈。以之應事接物,各當其理,無小欠缺,此所謂人能弘之也。’又曰:‘道體無為,故每為氣所蔽了。人心有覺,故能檢那性以盡其本分焉。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者也。’聖源
問:‘此“道”字即中庸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之“道”,而與“率性之道”亦小異矣。’曰:‘道則一也,而“率性之謂道’,則重在率性,而“道”字猶輕。下云“道也者”之“道”,直舉“道”之一字而自具率性意思。且上包“天命之性”,下包“修道之教”,此其所以與上“道”字體段較重。若謂之不同,則非也。’聖源
‘過而不改’章 修身事。
上‘過’字不至於遂非匿慝,而有可改之望;下‘過’字是知而不改,遂成過了。過則一也,而輕重自别。
‘吾嘗終日不食’章 格致事。
問:‘“無益”云者,是終無所得之謂耶?’曰:‘若勞心苦思,以求必得,則雖得之,其味自不能洽好了。故曰“無益”,非只謂無所得也。若以“無益”為無得,則孔子以生知之聖,寧有思而不得之理乎?’
問:‘“(如)不〔如〕學也”之“學”,是就行上説否?’曰:‘只當就知上看了。若曰“思之無益,不如力行”云爾,則是窮格之學,未免為笆籬邊物,寧有這理?那“必求”之“必”字,“自得”之“自”字,商量看了,則自可見。朱子訓釋之意,蓋思與學皆就知上説,但有勞心遜志之别耳。’
‘君子謀道’章 修身事。
問:‘“謀食”之“食”,只是“禄”字之義耶?抑下段“耕”、“餒”等語,蓋所以上承“謀食”而言,而此“食”字不是專指禄俸者否?’曰:‘謀食,指穀禄而言,而大體語意就道理上説,蓋言君子所以謀道不謀食者,非以耕也則餒,學也則禄,故計較其利害而為之者也,只為道理自如此。然則“耕也餒”此一句雖承“謀食’,而當以道理説看了。’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章 修身事。
問:‘知既及之,則如何仁不能守之?’曰:‘此所謂知,非生知、真知。以“及”字觀之,蓋謂知足以知此理而已,故一有私意之參錯,則未免間斷了,所謂“仁不能守之”也。’又問:‘知及、仁守,而不能莊而涖之者,如何?’曰:‘此則氣習之偏猶未盡袪故也。蓋能知此理,又無私意以間之,則固可謂厚於内矣。而以其有氣質之偏,故或不嚴於外矣。’
‘君子不可小知’章 格致事。
‘民之於仁也’章 修身事。
問:‘仁之所以甚於水火之理。’曰:‘水火,人之所賴以生,固不可一日無。然此則只是資身體之養而已。至於仁,則人之所得於天以為性者。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只以有此故耳。孟子曰“仁〔也〕者,人也”。人而無仁,不得為人矣。不得為人,則雖有水火,將安用乎?此仁之所以有甚於水火之功也。’
問:‘殺身成仁,非蹈仁而死者耶?’曰:‘此兩死字,蓋以利害而言也。蹈於水火,則固有怨心,此則知水火之為害也。至於死仁者,則所殺者身而所全者心也。既全吾心所具之理,則其死也,安無所怨焉?所謂“雖殺其身而不見其害”者也。然則其死也可榮,非可哀,不如水火之為害而戕殺其身而已也,何可直謂之蹈仁而死乎?’
‘當仁不讓’章 格致事。
問:‘“當仁不讓”,必於師而言之者,如何?’曰:‘弟子之於師,固有遜讓之道。而至於仁,則是為己之事,只當各自擔着,故曰“當仁不讓於師”。甚言仁之可為也。’又曰:‘雖在師長猶不讓焉,則況於他人乎?諸君勉旃,莫須將第一等讓與别人,卻就第二等商量。’
‘君子貞而不諒’章 格致事。
問:‘貞與諒何以别?’曰:‘貞則擇善而固執之,諒則不擇是非而必於信,所以有别也。’
‘事君敬其事’章 修身事。
問:‘下面又説“後其食”一句,似是戒苟禄而仕者。’曰:‘是。’
‘有教無類’章 格致事。
‘道不同不相為謀’章 格致事。
‘辭達而已矣’章 格致事。
師冕見,及階’章 修身事。
問:‘小注云“夫子所以告之如此者”,或曰師冕適無相者,或曰雖有之,亦當告之,二説如何?’曰:‘雖有相,亦當告之。而至於及階,則相者似未敢與之俱矣。’

☚ 05_072憲問   05_074季氏 ☛
0000080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