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淵】
‘顔淵問仁’章 修身事。
問:‘己是私也,禮是理也。其不曰“克私復理”,而曰“克己復禮”。何也?’曰:‘有形氣,故有私。私是本從己上出來,故特言“己”字,以明其克之之道只在乎我也。理無形體,摸捉不得。禮者,天理之節文,而理之所以發見者也。不於發見處見之,則何以驗其天理之來復乎?説出此“禮”字,然後學者方有下手處。’又問:‘克己便已是為仁,而又言復禮,如何?’曰:‘克己便能復禮,而但言克己,則卻少履繩蹈矩,念念進步底意,所以復言復禮。’又問:‘“克己復禮為仁”云者,猶言即此便是仁耶?謂為仁之方耶?’曰:‘集注曰“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以此看了,則這説克己復禮乃所以為仁之事也。’聖源。
問:‘“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未知果如是神速否?’曰:‘以理言之,固如是也。蓋“一日”言其甚速,“天下”言其至大。以甚速對至大而言者,所以明其為仁之效至於如此耳。蓋雖一日之内,誠能克得去十分人慾,復得來十分天理,則四海之遠,而亦莫不與之也。或説以為此一日,非為一日之内便能克復如此也,苟能實下工夫,克了一分人慾,復了一分天理,一日二日積累下工,以至一朝豁然貫通,到得十分地頭,則天下之人是皆歸之以仁也。此説亦通,兩義參看無妨。’衢。
問:‘復言“為仁由己”云云者,何也?’曰:‘上文既言“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則其效甚速矣,其功甚大矣。以外面觀之,似若難能底事,故下段復言由己不由人,以明其機在我,初無難事也。與“仁遠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等語同意。’
問:‘顔淵請問克己復禮之目,而夫子所答只就克己一邊説去,如何?’曰:‘非禮勿視聽言動,固是克己之事,而既曰“非禮勿視”,則所視惟禮者可知也;“非禮勿聽”,則所聽惟禮者可知也。“言、動”亦然。苟使視也禮,聽也禮,言也禮,動也禮,日用行事無不合禮,則於此“物”字之中,自有“復”字意思矣。’
問:‘顔子纔問“克己復禮”四字,便請其目。於此何以知其中有目而請問之也?’曰:‘這可見顔子明處。夫克己復禮所以為仁之事,而欲其下手,則又必知所往而力行之,然後乃可有效矣。大抵顔子當初問仁之時,已有仁以為己任底意思,故及聞其方,即請其目,而要將從事於斯。若非顔子明健,如何更問。’
問:‘非禮之聲色若自來接耳目,將奈何?’曰:‘聞見是無心,視聽則有心。若不知不覺接於耳目,如何禁得?有意而視,有意而聽,然後乃為物慾所動了。於此便合用“勿”字,去一刀截作兩段也。’
問:‘四勿之中,獨無思,如何?’曰:‘“勿”字已是思,何須更言思?且動底非只外面作為,心之動亦包在其中。’衢。
‘仲弓問仁’章 修身事。
問:‘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曰:‘出門是未及有事處,於此便如逢迎大賓之時,則其動作事為之際敬可知矣;使民是人所易忽處,於此便如承當大祭之時,則其在父兄尊長之前而所敬可知矣。動作事為之際則易乎為敬,而“入虚如有人”則未易也;父兄尊長之所則易乎為敬,而臨下以克恭則未易也。能於其無事之時、所忽之處,亦如見賓、承祭之際,則徹上徹下,無所間斷,私意息而心德全矣。’基敬。
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無論事之好否,而一向如此否?’曰:‘不然。若是好底事,而以己好惡之失正,亦欲推而勿施於人,則殆不可也。蓋忠恕不相離,不忠便非恕也。且以朋友之事言之,則為仁是好底事也。而以己之不欲,亦欲他人不做,則非所以盡己之道也。不能盡己,而尚可謂之推己及人乎?’又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事人多不能焉者,何也?’曰:‘這只是“人己”二字着在心頭,人自人,己自己,都不相關了,只知有己而不知有人。故凡於事為之際,知己之不欲而不復知人之不欲,所以不能推恕也。’又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自我推將去;“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自彼引將來。二者要須並行,不可偏廢,其要只在“公”字。’衢。
‘司馬牛問仁’章 修身事。
‘司馬牛問君子’章 修身事。
‘司馬牛憂’章 修身事。
‘子張問明’章 格致事。
‘子貢問政’章 治國事。
問:‘民無信不立。’曰:‘内而五常,外而五倫,是人道之大者。而所以行之者,信也。此信之所以猶五行之有土,而四時無不待是而行也。五性終於信,而無是信,則仁義禮智徒有名而無實矣;五倫成於信,而無是信,則親義别序亦無所湊泊處矣。内而五性絶,外而五倫滅,則人道息矣。雖其血肉之身,苟存視息,顧無以自立於天地之間矣。此信之所以重於食,而民之不可一日無者也。’基敬。
‘棘子成’章 格致事。
‘哀公問於有若’章 治國事。
‘子張問崇德’章 修身事。問:‘“主忠信,徙義”,何以為崇德?’曰:‘譬如為九層塔,主忠信是立得基址,徙義是因了這基址,積累成高。求其所以為崇之本,則主忠信是也。而至於徙義日新,然後尤見其崇處。兹蓋内外本末交相培養也。’
問:‘“既欲其生,又欲其死。”一説則謂是一人,而愛時欲其生,惡時欲其死。一説則謂只是承上句“愛,欲其生;惡,欲其死”,反覆言之,以見惑之甚也。何説為得?’曰:‘前説為是。’
‘齊景公問政’章 治國事。
問:‘景公既善夫子之對語,而遽以不相干之食粟等語承之,蓋其平日惟知為國之道在乎財用,不復知人道之大經,政事之根本。而猝然聞夫子之言,便覺其誤而遽發此言耶?’曰:‘不須汎説。平日存心如此,只那問政時,已有何以富吾之意。故及聞夫子之言,自不覺其言之發也歟。’
‘片言可以折獄’章 修身事。
問:‘夫子見子路之折獄而稱之如此耶?’曰:‘看了“可以”字,似是見他忠信重諾而便許之以此也。’
‘聽訟,吾猶人也’章 治國事。
問:‘“必也使無訟也”一句,本義即是要躬行化民,與大學所引之意不同矣。’曰:‘然。’
‘子張問政’章 治國事。
問:‘“居無倦”之“居”字,是説存心應事否?抑謂把了這事來着在心裏,念念不忘,無少間斷之意否?’曰:‘公須看“存諸心”之“諸”字是説那個。’
‘君子成人之美’章 格致事。
‘季康子問’章 治國事。
問:‘“政者,正也”之“正”字,與“孰敢不正”之“正”字同義。而“子(卒)〔帥〕以正”之“正”,即“政者,正也”之本耶?’曰:‘然。’
‘季康子患盜’章 治國事。
問:‘“賞之不竊”,是假設之言耶?’曰:‘康子所以為患者,正欲以威刑治之也。故夫子啓之以反本之意而特説一“賞”字,以明其必不竊也。’‘季康子曰如殺無道’章 治國事。
問:‘“子欲善而民善矣”,此句或曰“苟欲善民,民斯善矣”,或曰“上欲自善,民亦善矣”。二説如何?’曰:‘“子欲善”云者,苟如前説,則下段“君子之德,風”,何謂也?吾意則與後説同矣。’
‘子張問士’章 修身事。
問:‘徒善顔色以取於仁,而行實背之,則何以有名譽之著聞耶?’曰:‘公須看王莽謙恭下士時,豈不是虚譽隆洽?’
‘樊遲從遊’章 修身事。
問:‘子張、樊遲之問一也,而夫子獨於樊遲稱善,何也?’曰:‘“修慝”二字,比子張所問尤切於己,所以特善之也。’
‘樊遲問仁’章 修身事。
問:‘夫子何以知樊遲之未達,復告之也?’曰:‘記者只云未達,而不言其有所質問,此必是就他容貌辭氣之間,驗得其未曉底意思,而更告之以此也。’又問:‘愛人、知人自是兩件事,樊須何以參看而生疑耶?’曰:‘愛人、知人只是説為仁、為知之方,故樊須聞言會意,以彼參此,遂疑其博愛與有擇之難與並行也。若使夫子説與他仁知之全體,則如何會得這個。’衢。
‘子貢問友’章 修身事。
問:‘“善道”之“道”字,是説與之義耶?抑引導之義耶?’曰:‘看了“不可則止”之語,只是説與底意。’
問:‘毋自辱焉。’曰:‘朋友以義合者,盡心以告之,而不可則止,皆在我而無失其道,則是不自辱也。若言之不見聽而猶不知止,則不可與言而言者,終必以數而見疏於其人矣。是其所失雖在乎彼,而在我亦不免為自辱也。’
‘君子以文會友’章 修身事。
問:‘“以文會友”之“文”,何文也?’曰:‘詩、書、六藝之文也。’又問:‘“以友輔仁”,不曰德,而曰仁,何也?’曰:‘“德”是汎説,不若“仁”字之為親切也。蓋仁者,四德之元而萬善之長也。且孔門每好説仁也。’
謂仁錫曰:‘君有輔仁之友否?’對曰:‘無矣。’曰:‘學問不可無資益之道。君之無友,是先自不仁了。若誠心求仁,則輔仁者豈無其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