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5_095衛靈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5_095衛靈公

【衛靈公】

子曰:‘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
子貢‘一貫’之理,謂五常百行,人倫物理,紛紜雜揉,不可名狀,是可謂有萬而不同者矣。然一體該攝乎萬有,而萬殊歸乎一原,循其本而觀之,則固一矣。即其用而驗之,則是其本行乎事物之間,斯所謂‘一以貫之’者也。聖人生知,固不待多學而識,學者非由多學,則固無以識其全也。故必格物窮理,以致其博;主敬力行,以反諸約。及夫積累既久,豁然貫通,則向之多學而得之者,始有以知其一本而無二矣。子貢致知之功已至,其於事物之間,灼然知天理之所在而不疑,特未究夫一之為妙爾。夫子當其可而問之,發其疑而告之,故能聞言而悟,不逆於心。觀夫子於曾子之外獨以告子貢,則其不躐等而施者抑可見矣。諸儒以多學為病者,不知其意如何?
此説亦善。答方賓王
此亦子貢初年事。
既曰當其可,則子貢是時,應已默契夫子之意矣。後來所言‘夫子之得邦家’者,安知不由此而得之?何以知其為初年事耶?此等既無考據,而論又未端的,且初非經之本意,不言亦無害也。與張敬夫論癸巳論語説
子張問行。
所論行字之意甚善。聖言著實,大抵類此。推之以及其餘,則聖人之意可得,而浮誕之見無所入於其中矣。答江德功
竊謂:‘言忠信,行篤敬’,存養之功繼而不息,則事來知起,不為物欲所昏,而理之所在不能掩於省察之際矣。若如楊氏‘“其”者,指物之辭’,所謂其者,果何物?‘學者見此而後行,則無入而不自得’之説,置之胸中,則恐事物之來,反成疑貳,卻反無下手處。
‘其’字正指忠信篤敬耳。‘參前’、‘倚衡’,謂言必欲其‘忠信’,行必欲其‘篤敬’。念念不忘,常如有此二物在目前也。答潘端叔
‘參前、倚衡’,使之存乎忠信、篤敬之理也。
此謂言必欲其忠信,行必欲其篤敬,念念不忘而有以形於心目之間耳。若不責之於言行之實,而徒曰存其理而不舍,亦何益哉?與張敬夫論癸巳論語説
人雖不見知,而在己者未嘗不行。
夫子之言,言其常理也。‘人雖不知’,别是一段事,未應遽説以亂夫子之意向。後别以己意推言,則可耳。上同。
明道先生曰:‘學(只)要鞭辟近裏,著己而已。’故切問而近思,則仁在其中矣。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只此是學。質美者明得盡,查滓便渾化,卻與天地同體。其次惟莊敬以持養之,及其至則一也。’竊謂:切問近思是主於致知,忠信篤敬是主於力行,知與行不可偏廢。而此條之意,謂隨人資質,各用其力,而其至則一。如是,則亦有行不假於知者。未知如何,伏乞指教。
切問忠信,只是汎引切己底意思,非以為致知力行之分也。質美者固是知行俱到,其次亦豈有全不知而能行者?但因持養而所知愈明耳。答潘子善
兵法遠交近攻,須是審行此道。智崇禮卑之意。蓋學者其知要高明,其行須切近。‘立則見其參於前’,所見者何事?竊謂‘言忠信,行篤敬’,所主者誠敬而已。所主者既誠敬,則所見者亦此理而無妄矣。故‘坐必如尸,立必如齊’,此理未嘗不在前也。
二説皆善。答連嵩卿
子曰:‘志士仁人。’
仁者,人之所以生也。苟虧其所以生者,則其生也亦何為哉?
‘志士仁人’,所以‘不求生以害仁’者,乃其心中自有打不過處,不忍就彼以害此。且非為恐虧其所以生者,而後‘殺身以成仁’也。所謂成仁者,亦但以遂其良心之所安而已,非欲全其所以生而後為之也。此解中常有一種意思,不以仁義忠孝為吾心之不能已者,而以為畏天命、謹天職、欲全其所以生者而後為之,則是本心之外别有一念,計及此等利害重輕而後為之也。誠使真能舍生取義,亦出於計較之私,無愨實自盡之意矣。大率‘全所以生’等説,自它人旁觀者言之,以為我能如此,則可。若挾是心以為善,則已不妥帖。況自言之,豈不益可笑乎?吕覽所載直躬證父一事,而載取名事,正類此爾。與張敬夫論癸巳論語説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為,理當死而求生,是悖理以偷生,失其心之德也,故曰‘害仁’;理當死而不顧其身,是舍生而取義,全其心之德也,故足以‘成仁’。若比干諫而死,夫子稱其仁,所謂殺身以成仁也。雖死不顧,只是成就一介[1]是而已。使比干當諫不諫,而苟免於難,則求生以害仁矣。未知是否?
此説得之。然更要見得失其心之德、全其心之德,各是如何氣象,方見端的。答劉韜仲
説云‘是果何故哉?亦曰理之所會,全吾性而已’。欲全吾性而後殺身,便是有為而為之。且以‘全性’兩字言仁,似亦未是。答欽夫仁疑問
侯氏‘所以求生害仁,殺身成仁,皆義也,非仁也。仁義本無二,學者當於一道上别出’,先生曰:‘仁義體一而用殊。君子之於事,有以仁決者,有以義決者。蓋仁者不以所惡傷所好之體,義士不以所賤易所貴之宜。必大復推之曰:以仁決者,(恩)〔因〕[2]心以為取舍,必無所違乎其德;以義決者,即事以權輕重,必無所失乎其宜。未知是否?
此説得之。然細看侯氏説,亦有些意思。試更推之。答吴伯豐
子貢問為仁。
辱書示以顔子子貢俱以仁為問,而夫子告之有若不同者,此固嘗思之,而非如足下之説也。為仁由己,此論為仁之至要,蓋始終不離乎此。夫其所以求師友而事之之心,豈自外至哉?既得師友而事之矣,然不求諸己,則師友者自師友耳,我何有焉?以此意推之,則二説者初不異也。如足下之言,恐非長善救失之意,足下思之。答柯國材
顔淵問為邦。
非聖人必待戒乎此也,於此設戒,是乃聖人之道也。
此是聖人立法垂世之言,似不必如此説。然丹朱以‘予違汝弼’責其臣,便説聖人必戒乎此,亦何害乎?此蓋尊聖人之心太過,故凡百費力主張,不知氣象卻似輕淺迫狹,無寬博渾厚意味也。與張敬夫論癸巳論語説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何故不及仁?
更思之。答劉韜仲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今之人多以姑息為恕。且自居官者言之,為州縣則不敢擊豪强,為監司則不敢按贓吏,為臺諫則不敢排姦慝,為宰相則不敢退小人,皆自以為恕,而不知恕者,如心之謂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豈姑息之謂乎?夫仁者,謂之能好人,可也。而孔子兼能惡人言之,謂恕字亦當如此體認,未知是否?
此説固善。然被排擊、遭按退,決非己心之所欲。今乃欲施於人,又何以為‘如心’乎?請更推之。答劉韜仲
來喻忠恕二説,皆近之。鄉來所論,正謂如此。近復細觀,乃有未盡,已於論語集注中更定其説矣。試詳考之,當見曲折。所謂‘竊恐狂騖高遠者,視之’,云云。卻不當如此顧慮。終身行之,自是學者事,於聖人何所預哉!答曾無疑
行恕則忠可得而存矣。
此句未安。當云‘誠能行恕,則忠固在其中矣’。與張敬夫論癸巳論語説
恕則仁之施,愛則仁之用。施與用不知如何分?
恕之所施,施其愛耳。不恕,則雖有愛,而不能及人也。答潘子善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毁誰譽。’
‘誰毁誰譽’一章,所論得之。但只説得三代直道而行意思,更有‘斯民也’、‘之所以’六字未有下落。疑‘斯民也’,是指當時之人而言。今世雖是習俗不美,直道難行,然三代盛時所以直道而行者,亦只是行之於此人耳,不待易民而化也。諸儒之説,於此文義殊不分明,卻是班固引得有意思。注中説得亦好,大抵聖人之意止是説直道可行,無古今之異耳。言譽而不及毁之意,來喻亦善。但毁譽兩字更須細看。譽者,善未顯而亟稱之也;毁者,惡未著而遽詆之也。‘試’亦恐其將然而未見其已然之辭。聖人之心欲人之善,故但有所試而知其賢,則善雖未顯,已進而譽之矣;不欲人之惡,故惡之未著者,雖有以決知其不善,而亦未嘗遽詆之也。此所以言譽而不及毁,蓋非全不别白是非,但有先褒之善,而無預詆之惡,是則聖人之心耳。答吕伯恭
‘誰毁誰譽’,已具答子約書中。然頃時聞伯恭議論,常有過厚之意。今此所論卻與往者不同,豈亦前所謂矯枉過正之論耶?聖人大公至正處似無人情,然其隱惡揚善之心則未嘗無也。此乃天地生物之心,門教人求仁,正是要得如此耳。試更思之,復以見教為幸。上同。
‘誰毁誰譽’一章,恐當看誰字,此正見聖人大公無我之心。‘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此又聖人無所私好,而於善善之意亦不侵過分毫。來誨所謂‘但有先褒之善,而無預詆之惡’,似恐於公平之意思未完。
昨來之説‘善善速,惡惡緩’,正所謂‘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罪疑惟輕,功疑惟重’,春秋傳所謂‘善善長,惡惡短’,孔子‘樂道人之善’、‘惡稱人之惡’之意,而仁包五常、元包四德之發見證驗也。聖人之心雖至公至平,無私好惡,然此個意思常在,便是天地生物之心。若但一向恝然無情,則恐或有流於慘(覆)〔覈〕之科矣。試更思之。洪範‘皇極’亦有此意。 答吕子約
毁者指其過,譽者揚其美。
此(設)〔段〕[3]未盡。愚謂毁者,惡未至此而深詆之也;譽者,善未至此而驟稱之也,非但語其已然之善惡而已。
誰毁誰譽,謂吾於人無毁譽之意也。
聖人之心,仁恕公平,實無毁譽,非但無其意而已。
有所譽,必有所試,因其有是實而稱之。
此亦未盡。試,猶驗也。聖人或時有所譽者,雖其人善未至此,然必嘗有以驗之,而知其將至是矣。蓋聖人善善之速,惡惡之緩,而於其速也,亦無所苟焉。
又曰:‘可毁可譽在彼。’又曰:‘不云有所毁,聖人樂與人為善也,必有所試而後譽,則其於毁亦可知矣。’
若如此説,則是聖人固常有毁,但於此著其有譽而匿其有毁,以取忠厚之名也,而可乎?毁,破壞也,如器物之未敗而故破壞之,聖人豈有是乎?以上與張敬夫論癸巳論語説
所論‘毁譽是加减了底’,甚當。但此章更有曲折,當熟玩之。所謂‘如有所譽’者,又何謂耶?答江德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
‘謀道’一章,若取舊説,則二語為複出矣。兼又有以學求禄之嫌,恐不若今文協而義精也。答李公晦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説云‘如以愛為仁,而不明仁之所以愛’,此語蓋未盡。答欽夫仁疑問
知及仁守之説則是。但此亦汎言,如云‘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古之聖賢,亦未嘗無此戒也。答李公晦
‘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莊敬者,禮之容也’,兩句意疑相重。謂端莊不慢者,敬心之發,躬行之事也。所謂禮者,化民成俗之具,若為之冠昏祭之品節,以教民孝悌者是也。未知是否?
動,猶‘動民以行,不以言’之動,禮只是在己者。答劉韜仲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
與四時俱者無近功,所以可大受,而不可小知也,謂它只如此。
一事之能否,不足以盡君子之藴,故不可小知;任天下之重而不懼,故可大受。小人一(寸)〔才〕之長,亦可器而使,但不可以任大事爾。答張敬夫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
民非水火不生活,於仁亦然,尤不可無者也。然水火猶見蹈之而死,仁則全保生氣,未見蹈之而死者。
此段文義皆是。只此一句有病,不必如此過求。答張敬夫
‘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集注之説曲折雖多,然詞意精密,發眀聖人勉人為仁之意,最為緊切有功。或問節取范氏之説,詞雖平而意則緩,且‘未見蹈仁而死’一句與上文不相應。如范氏‘仁不傷人’之説,則與上句不合。如程子‘殺身成仁’之説,與上句合矣,而地位不侔。謂不如集注之説,未知是否?
‘殺身成仁’,‘蹈仁而死’,同異如何?更思之。答劉韜仲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近聞發明‘當仁,不讓於師’之説,云‘當於此時識其所以不讓者為何物,則可以知仁之義’。此等議論,又只似舊來氣象,殊非聖人本意。才如此説,便只成釋子作弄精神意思,無復儒者脚踏實地功夫矣。答張敬夫

☚ 05_094憲問   05_096季氏 ☛
0000083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