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周贻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周贻白1900—1977

湖南长沙人
曾任中央戏剧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国戏剧史略》、《中国剧场史》、《中国戏剧史讲座》、《中国戏剧史长编》、《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等。
原名:夷白(一作字)
笔名:六郎、云谷、剑庐
化名:杨其敏
别名:周一介、周慕颐

周贻白

周贻白同志在京逝世 人民戏剧、人民戏曲1977年12期
周贻白(1900—1977)余 从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612页

周贻白

民国人物小传:周贻白
周贻白(1900—1977)
刘绍唐主编
京 声 溪 泉
*传记文学1996年69卷3期
新中国名人录第499页
周贻白

周贻白1900—1977

剧作家、戏剧史家。原名夷白,笔名六郎等。湖南长沙人。自幼喜爱戏剧艺术。北伐战争期间,曾参加南国剧社。大革命失败后,开始文艺创作。抗战爆发后加入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1941年后专志于中国戏剧史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中央戏剧学院从事戏剧史的教学和研究。历任该学院教授、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中国剧协理事、《戏剧论丛》《戏剧学习》和《古本戏曲丛刊》编委等。著作甚丰。主要有京剧《朱仙镇》,话剧《花木兰》《金丝雀》《绿窗红泪》《天之骄子》,电影剧本《李香君》《苏武牧羊》《雁门关》《卓文君》《红楼梦》《野蔷薇》《风流世家》《潇湘秋雨》,专著《中国剧场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剧史长编》《中国戏剧发展史纲要》,论文集《中国戏剧论丛》《中国戏剧论集》,考证与释义《曲海燃藜》《戏曲演唱论著辑释》等。有《周贻白戏剧论文选》。

☚ 夏承焘   俞平伯 ☛
周贻白

周贻白1900—1977

一作夷白,原名炳垣(一作炳然),曾名一介、慕颐,笔名六郎、剑庐,曾化名杨其敏,湖南长沙人。早年曾搭班学艺,做过文明戏、湘剧、京剧、杂技演员。同时刻苦自学,博览文史典籍。1927年参加“南国社”,1935年起从事戏曲研究,并在新艺话剧团、金星影业公司等处致力电影和话剧剧本创作,1950年由香港到北京,执教于中央戏剧学院。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和《戏剧学习》、《戏剧论丛》编委等职。主要曲学著作有:《中国戏剧史略》、《中国剧场史》、《中国戏剧小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剧史长编》、《中国戏剧史讲座》、《中国戏剧论丛》、《中国戏曲论集》、《曲海燃藜》、《戏曲演唱论著辑释》、《明人杂剧选》、《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和《周贻白戏剧论文集》、《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等。其曲学研究注重中国戏剧全史的探讨和总结,能密切联系舞台实际来探索、评论中国戏曲源流以及各戏曲声腔的演进历史和相互关系。另编有《朱仙镇》、《李香君》、《花木兰》、《红楼梦》等戏剧作品。

☚ 阿英   陈汝衡 ☛
周贻白

周贻白1900.12——1977.12.3

原名周夷白。曾用名周一介,又名周慕颐、杨其敏。笔名有六郎、剑庐、云谷等。湖南长沙人。少年时,先后进文明戏班、湘剧班、京剧班、杂技团当演员,在各地流浪演出,也当过报社校对。1927年在上海参加南国剧社,先后写过话剧、京剧、曲艺、小说、诗词。1935年在中华全国海员工会工作时,写成《中国戏剧史略》和《中国剧场史》二书。1937年加入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并与欧阳予倩一起从事京剧改良工作,改编或创作了《梁红玉》、《渔夫恨》、《桃花扇》、《蔡金花》、《赵老太太》,并写成《中国戏剧史》初稿。1939年任新艺话剧社编委会主任委员、《文献》杂志编辑。1940年任中国旅行剧团编剧主任,出版四幕话剧《北地王》、五幕话剧《李香君》。1941年出版四幕话剧《花木兰》。1942年被日军逮捕,出狱后避走无锡,致力于中国戏剧史的研究。1944年出版四幕话剧《绿窗红泪》、五幕话剧《金丝雀》。1945年出版五幕话剧《连环计》。1946年出版四幕历史剧《亡蜀遗恨》。其作品还有话剧《阳关三叠》、《天之骄子》、《天外天》、《春江花月》。《姐妹心》等。1937年至1941年还为上海新华影业公司创作了电影剧本《苏武牧羊》、《雁门关》、《相思寨》、《卓文君》、《野蔷薇》、《白兰花》、《红楼梦》、《李师师》、《乱世佳人》、《聂隐娘》、《家》、《李香君》、《风流世家》、《标准夫人》、《潇湘秋雨》、《逃婚》等。建国后,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从事中国戏剧史的教学和研究,曾参加《戏剧论丛》、《戏剧学习》、《古本戏曲丛刊》的编辑。论著有《中国戏剧史讲座》、《中国戏剧史长编》、《中国戏剧论丛》、《中国戏剧论集》、《曲海燃藜》、《戏曲演唱论著辑释》、《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等,作品有五幕话剧《杜甫》。为发展我国戏剧艺术,培养戏剧人才,作出了贡献,是一位有影响的剧作家和中国戏剧史专家。

☚ 周国瑾   庞人铨 ☛

周贻白

戏曲史家。湖南省长沙市人。1900年生,1977年去世。青年时代曾当过戏曲、杂技演员,参加过“南国社”,并在新艺话剧团等话剧、电影团体处从事话剧、电影创作。1949年后,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等职。自20世纪30年代起,致力戏曲史论研究,在研究戏曲声腔、剧种流变、舞台艺术的形成与演变等方面,有显著成果。主要电影剧作作品有《花木兰》、《李香君》、《朱仙镇》等。主要著述有《中国戏剧史长编》、《中国戏剧史讲座》、《戏曲演唱论著辑释》、《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等。

周贻白

226 周贻白1900—1977

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电影戏剧作家、教授。原名丙垣、夷白,笔名六郎、剑庐、云谷,曾化名杨其敏。湖南长沙人。青少年时期做过文明戏、湘剧、京剧、杂技演员,1927年参加南国社。1935年开始研究戏曲史和戏曲理论;稍后,从事话剧、电影剧本创作。1950年由香港来京,执教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当选为北京市第三届政协委员。戏曲史方面的著作有《中国戏剧史略》、《中国剧场史》、《中国戏剧小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剧史长编》、《中国戏剧史讲座》、《中国戏剧史纲要》。《长编》为研究中国戏曲史准备了丰富珍贵而完备的资料;《纲要》是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戏剧的结晶,重视实际考察、联系演出实践,讨论了民间戏曲和宫廷戏曲的对立统一关系,戏曲艺术的综合发展。论文集有《中国戏剧论丛》、《中国戏曲论集》、《周贻白戏剧论文集》等。集中颇多灼见,如提出中国戏剧声腔的三大源流等。戏曲史籍考释方面有《曲海燃黎》、《戏曲演唱论著集释》、《明人杂剧选》等。影剧作品有《朱仙镇》、《李香君》、《花木兰》、《红楼梦》等。

☚ 冯沅君   焦菊隐 ☛

周贻白1900—1977

戏剧史家,戏剧、电影作家。原名周夷白,湖南长沙人。早年演过文明戏、湘剧、京剧、杂技。后主要从事戏剧史论研究及电影创作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著有《中国戏剧史略》、《中国剧场史》、《中国戏曲论集》等,剧本有《朱仙镇》、《李香君》、《花木兰》、《红楼梦》等。

周贻白

周贻白1900—1977

现代戏剧家。原名周夷白,曾名周一介,又名周幕颐,笔名剑庐、云谷。长沙人。少年时代,先后在长沙学戏、当报馆校对和商会职员。1926年参加北伐军。次年加入田汉组织的南国电影剧社。其后相继在泉州、汉口、南京、上海等地谋职。在上海海员工会任文书干事时,致力于中国戏剧史的研究,写成《中国戏剧史略》、《中国剧场史》两书。抗战期间,参加中国旅行剧社,编写了《北地王》、《李香君》、《苏武牧羊》、《新雁门关》等许多剧本。抗战胜利后,在无锡、苏州任教。1950年去北京,在中央戏剧学院从事中国戏剧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主要论著有 《中国戏剧史》(修订本为《中国戏剧史长编》)、《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周贻白戏剧论文选》等。

☚ 刘大杰   钟子芒 ☛
000062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