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答目
【題 解】
大學答目作者吴衡弼(一八二六—一九〇四),字景殷,號訥庵,本貫海州。始在立軒韓運聖門下修學,立軒薦入肅齋趙秉惪門下受學數十年。立軒和肅齋都是梅山洪直弼的門徒。訥庵的傍祖之一是尤庵宋時烈的門徒,曾建影堂安放尤庵畫像。訥庵在影堂毁壞時把尤庵畫像移到家裏,九年不忘朔望參禮。本書收録於訥庵集卷四,解説内容幾乎與丁酉一八九七年成均館頒問的條目相同,關於‘絜矩’的解説尤為詳細,引用肅齋學説分析反駁朱子學説。(黄義洌)
【序 文】
‘繼天立極’者,聖人以天之生萬物、育萬物之至理至道,為之治萬民、教萬民,配天代天而立標準者,是‘繼天立極’之妙也。‘充塞’者,如井之充、川之塞,而不通不行之意也。‘充’指仁而言,‘塞’指義而言。‘充塞’與下文‘否塞’似同。
‘采而輯之’者,輯其舊本錯簡者也;‘補其闕略’者,補其五章‘格致’失亡者也。
【篇 題】
‘子程子’之上子字,後學宗師先儒之稱。
‘為學次第’,此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也,見於小學廣敬身二十六章集説。
‘由是’之‘是’字,觀於‘獨賴此篇之存’一句,則似指大學而言。又以經一章或問末‘論孟猶處其次’之意參看,則亦恐專指大學也。且小學廣敬身二十六章集説是指大學而言也,且讀法‘大學(為)〔作〕間架,〔卻〕以他書填補去’。今且‘是’字雖專指大學無妨,雖兼論孟看亦無妨,愚謂此非大義所繫。
【經一章】
明德不可謂合心性而名之也,心性尤不可謂具於明德也,明德亦不可謂一是心性也。知覺尤不可謂是明德也,知覺屬明德者也,知覺是氣也,而又氣之妙用者也。耳目鼻口亦言具於明德者,似可也,父子君臣上何獨具明德也?衆人亦所得乎天而虚靈不昧也。明德固欲詳言,而所見各異,則奈何?曰:是明德,心也;虚靈,心之體也;具衆理,性也;應萬事,情也。觀於‘具衆理而應萬事’者,則性情具於明德者亦可知也。八條目之綱領三綱領,三綱領之綱領明德,明德之綱領‘敬’一字。
明新上以其有‘大學之道’四字,故各下‘在’一字以立其三綱領也。大學之道一字即法也,且至善分言綱領,故特加一‘在’字。
虚靈二字當以氣看是也。覺軒蔡氏曰:‘虚靈知覺不能不囿於氣。’心經小注。虚靈知覺是氣,而又曰囿於氣,驟看似可疑。蓋虚靈知覺即氣之精英,‘囿於氣’之氣即氣質,雖同是氣,有精粗之辨。此説甚精。吴寧齋曰:‘人心、氣機同是氣,而有精粗之辨。’故感興詩曰:‘人心妙不測,出入乘氣機。’蔡氏‘靈覺囿於氣’之説蓋原於此。具應不待精究細分,而自所當分也。
格物、致知只是一件事,故不曰‘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而曰‘致知在格物’。且格物只是一段工夫,故曰‘致知在格物’。
夫情意二者,性發而為情,心發而為意也。性發為情,其初無有不善,故不曰‘誠情’;心發為意,便有善有不善,故曰‘誠意’,情意之别只此也。情當加明之之功,是體統説也;意不可不加誠之之功,是從念頭説也。意亦有善有不善,故‘誠其意’下‘毋自欺’三字,當曰誠意者是也。
‘八條目’章句既曰‘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平治修齊正五個事不釋而自在其中矣。誠意與格致是學者之緊切兩個關,且自修之首,故只細釋誠意、格致。
經文‘正心’兼體用而言工夫也。傳文‘正心’之正字言正之之工夫,心之用也;‘不得其正’之正字,心之體也,此則分體用也。此章‘正心’與中庸‘戒懼’恐是不同,而以工夫之意言之則似同。
修身齊家、格物致知者,以逆推工夫言之;身修家齊、物格知至者,以順數功效次第言之。故此章句必置功效之下。
經一章内别尋一部大學,則當自首節‘在明明德、新民、至善’止末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者可也。觀此則以經一章當分前後經,而似看三綱領為前經,八條目為後經。
【傳 文】
傳文不盡釋之旨,則‘修身’章末反辭及‘家齊’章‘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及‘所藏乎身不恕’之類,乃其‘不盡釋’之處歟?經與傳皆有精義眼字,則即明、新、止及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承上起下者,乃其節節句句索得眼字精義處歟?惟熟讀詳味者方可以見得,惟深思推究者方可以索得。此數者只在自家默契,而不敢妄詳乃爾。
此篇言心,故專言人;中庸言性,故兼言物也。
此節‘新民’者,即自新之民也。上之人提撕警發,又從而新其自新之民,如擊鼓然,自然能使人蹈舞踊躍,故‘鼓之舞之之謂作’也。‘作’字是前節‘新’字意也。
‘誠於中,形於外’,誠於善也;下文‘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誠於惡也。
上章四‘有所’章句‘欲動情勝’之情與下章五‘之其’章句‘常人之情’一也。‘情勝’之情已有偏,故分屬修齊‘五辟’。
‘誠意’、‘正心’兩傳獨有章下章句,發明‘其序不可亂而功不可闕’,故承上起下也。
七章章句‘一有之而不能察’之察字,以下四察字,細考其地頭,則漸加一層也。‘敬(而)〔以〕直之’四字,别有精義。敬者主一無適之謂也,‘敬(而)〔以〕直之,然後此心常存而身無不修也’。先儒以下文‘心不在焉’四字譬之以杜詩‘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之二句。
此傳之結必反其辭者,以反其經文‘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之辭也。
‘家齊於上,而教成於下’者,教自我家裏,而天下看著自能如是。此感而化之也,效而化之也。
上文既引孝悌慈三事者,先教其家也。一家之中有父母兄長子弟僕隸,故並言三事也。下文只言慈一字,保天下之民‘如保赤子’,故單言一事也,是識其端而推廣之意也。
‘絜矩’章第一節言‘有絜矩之道也’,老老興孝,長長興悌,恤孤不倍,上行下效,家齊國治,推以度物,上下四方均齊方正,天下平者,此絜矩治道綱與目是以有之之義也。第二節言‘此之謂絜矩之道也’,惡上毋以使下,惡下毋以事上,惡前毋以先後,惡後毋以從前,惡右毋以交左,惡左毋以交右,長短廣狹,彼此如一,無不方者,此絜矩治道綱與目謂之之義也。第三節得國失國就好惡言絜矩者,此絜矩治道綱與目‘自不能已’之義也。第四節‘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就財用言絜矩者,此絜矩治道綱與目‘丁寧深切’之義也。第五節‘惟善為寶、仁親為寶’者,此絜矩治道綱與目内外本末之義也。第六節若有一介臣,人之有技,人之彦聖,其心好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人之有技,人之彦聖,惡之違之,不能保我子孫黎民;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者,此絜矩治道綱與目就用人言好惡之義也。第七節‘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者,此絜矩治道綱與目‘有大道’之義也。第八節生者衆,食者寡,為者疾,用者舒,仁者發身,不仁者發財,上好仁下好義,不畜聚斂臣,務財用,必自小人,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者,此絜矩治道綱與目‘親賢樂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之(之)義也。
‘平天下’章絜矩之道當在於第二節也。
絜矩當以‘絜之以矩’則是也,若以‘絜而矩之’則非也。
章句‘四旁’之旁字即矩也,矩即心也,‘絜之以矩’則當合於章句所釋之方也。若‘絜而矩之’,則矩字恐似落下矣。是所難者,學者之所當問而亦反為先問,欲使學者益窮究也。
‘絜矩’之義,朱子大全答江德功書曰:‘度物而得其方也。’四十四卷湖南本五十一板。答周舜弼書曰:‘度之以矩而取其方(也)〔耳〕。’五十卷湖南本五十一板。先師嘗曰:‘此二説不同,而其初晩亦不可考。’然矩字直作方義,似未穩貼。周書似是定論,蓋以矩而度上度下、度前度後、度左度右,使彼此相去均一平直,則方正之形成矣。鹿門説如此,而老洲説亦以周書為合於章句矣。
‘平天下’章,雲峯胡氏既以八節分也,愚恐以六節分看也:上文‘有絜矩’下文‘謂絜矩’者為一節,‘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者為一節,是與民同好惡也;‘(惟)〔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者為一節,是與民同好惡,不專其利也;‘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者為一節,是亦與民同好惡,不專其利也;楚書下‘惟善以為寶’與‘仁親以為寶’二者為一節,是‘不外本〔而〕内末之意’也;自‘生財有大道’至終篇者為一節,是亦與民同好惡,不專其利也。
‘平天下’章末無結語,不可無疑處。然終篇上下文‘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者,似為結辭。
大學一篇歸宿當在於經文‘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也。用工當自經文與傳文八條目格致誠意而始也。
古人以棗核喻中庸,可謂理勝;古人以肉菜喻之以大學,或可以的當否?
愚素以窮鄉蔑學,受學於文敬公肅齋趙先生門下,而從事者數十年矣。庸學之説略聞於先師,而罔克盡記,有多臆料,未免為包籠説耳。若執事先生高明,欲試其多士問學之淺深,既有下問,故謹以上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