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3_040大學問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3_040大學問目

大學問目

【題 解】
大學問目作者申箕善(一八五一—一九〇九),字言汝,號陽園,本貫平山,出生在漢城,三歲時隨父移居忠清道全義生活,十四歲回漢城,受學於族叔申應朝。十六歲拜鼓山任憲晦為師,又拜剛齋宋穉圭為師。二十六歲文科及第,與開化派金玉筠等來往密切。作為承旨參與‘甲申政變’,流配全羅道吕島九年之久。‘甲午更張’解配,任學部大臣、法部大臣等職。著述有記録鼓山與弟子問答的師友問答明剛問答,關於‘甲申政變’鞫庭答辯内容的丙丁日記,關於‘三南’義兵的報告奉使日記,以及闡明儒學思想體系的儒學經緯等。文集有陽園遺集,本書收録於卷十六,對大學章句的二十二個問題予以解釋和辨析。(林熒澤)
不曰孔子而曰孔氏,何歟?
經一章蓋夫子之言,傳十章乃曾子門徒之所記也,不專是孔子之書也,故只稱‘孔氏之遺書’。氏者,門族之稱,猶言老氏釋氏也。
不曰入道之門,而曰‘入德之門’者,何歟?
道者,日用當行之道也;德者,行道而有得於心也。入德比入道語更襯切。況大學一部是明明德之書乎!又曰:竊謂道者,理之散在事物者之謂也;德者,理之得於心者之謂也。入道謂入此正道也,入德謂得此實德也。入道猶在外而無得於内也,入德者是從外而有得於内也。如小學‘灑掃應對’之節,是雖能體之於身,而未必能得之於心也。此可謂入道之門,而未可謂入德矣。此篇格致、誠正之功,是已能體之於身而又能反之於心也。此可謂入德之門,而入道固不足論矣。
次之’,則聖賢之言亦有優劣歟?
雖皆聖賢之言而精微所在處,然隨事問答,難見要領。大學則專為學者入德次第,而發大其綱領,而詳其條目,文理接續而脈胳貫通。學者必先乎此而定其規模,然後後乎彼而填其間架。其所以先此後彼者,以其工夫有緩急耳,豈以其優劣而言耶?故曰‘不先乎大學則無以提絜綱領而盡之精微’。
如何是‘古人為學次第’?三綱領、八條目,即其次第也。
為學須有次第,而大學乃其書也,先知而後行,先修己而後治人;先意而後心,先家而後國。其難易、緩急之次第甚明白也。故曰‘古人為學次第’。
‘必由是而學焉’,則宜其斷然不差矣。何為而下‘庶乎’字歟?
田子明曰:此聖賢言語慎重之道也,如中庸序文所謂‘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之庶也。
明德是心歟,性歟?屬之理歟,屬之氣歟?
明德者,心之本體,而性所藴蓄者也,氣之精爽而理所掛搭者也。單指其名目而言,則心也、氣也;並指其所具者而言,則合理氣、統心性之名也。
至善是明德、新民之標的,則止至善非明德、新民以外事也。經文三下在字,若三件事,而章句遂以為三綱領者,何歟?
止於至善,固非明德、新民以外事也。然若不以止至善標為别目,則安于小成、狃於近利者,豈肯下人一己百之功,求至於十分盡頭乎?此經文所以下三在字,章句所以為三綱領者也。
大學工夫,知行而已,如三綱領又如何分知行歟?
三綱領皆有知行。格致是明德、新民之知也,誠、正、修是明德之行也,齊、治、平是新民之行也,知止是知之止至善也,能得是行之止至善也。
‘虚靈不昧’四字,説明德意己足。此説是乎?
‘虚靈不昧’四字説明德意已足,此説果善。朱子所以下‘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十個字於其下者,蓋恐人把‘虚靈不昧’為閒底物事看,故乃爾也。若論其體段,則此四字足以當之。具衆理、應萬事,則特其功用猶言效驗,非專指用處而言也。耳。‘虚靈不昧’而不能具衆理、應萬事者否矣,不‘虚靈不昧’而能具理應事者,未之有也。又安得於‘虚靈不昧’之外,復求所以具衆理、應萬事者耶?
又曰:‘虚靈不昧’四字説明德意己足者,本陳北溪説也,栗谷駁之,汪長洲證之,可按而知也。
或言:具衆理,性也;應萬事,情也。此説是乎?
具衆理者心之體,而其所具者性也;應萬事者心之用,而其所應者情也。
氣稟之拘如何?人欲之蔽如何?拘與蔽不可互换歟?
氣有清濁,質有粹駁,濁者愚而駁者不肖,此所謂氣稟之拘也。人莫不有視聽言動威儀之則,亦莫不有聲色臭味安佚之欲。然其則難見,其欲易動。惟其欲之是從而不知其則之所在,則其目之欲色、耳之欲聲、口之欲味、鼻之欲臭、四肢之欲安佚,所以害夫其性者可得而數計哉?此所謂物欲之蔽也。氣稟之拘拘之於前,物欲之蔽蔽之於後,言各有當也,拘與蔽安可互换哉?
‘因其所發而遂明之’,則是為已發工夫。然則大學將無所謂未發工夫歟?未發時工夫,存養是已,‘正心’一章豈不是存養之方歟?
‘因其所發’雖以已發而言,而所謂‘遂明之’者,通已發、未發而言者也。如誠意屬省察,正心屬存養,然正心又不全是存養之工矣。如視不見、聽不聞、食不知味之時,若無個省察之工,則又焉能覺其心之不在而‘敬以直之’耶?蓋誠意、正心,横看則誠意是無惡念,正心是無閒思;豎看則誠意是動察,正心是静存。
釋‘至善’曰‘事理當然之極’,而下文則曰‘盡夫天理之極’者,何歟?
上文只稱天理,則此理不知在於何處;下文只稱事理,則非與人欲相對之説也。
知止能得當有分數歟?知止當是何地位?
知止、能得俱是大充積之謂大。地位,不可謂有分數。然畢竟是知先於行,故亦不可謂無分數。
‘所處而安’,謂身之所處也。然則静是心静,而安為身安歟?
所處屬身,安屬心。
‘處事精詳’,栗谷以為慮事精詳。何歟?
‘處事’之處字,亦慮字意。
物與事如何分?明德、新民獨不可為事歟?
事之名目曰物,事之工夫曰事。明德、新民乃其名目也,故以為物。若夫其所以明之、新之者,則乃是工夫也,如知止、能得是也。
又曰:專言則物兼事、事兼物,對言則物自物、事自事。明德、新民,人與己對言之,故謂之物。知止能得,即明之、新之之事也。
‘明明德於天下’,章句云‘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然則經文何不曰明天下之明德歟?
‘明明德於天下’之與‘明天下之明德’,其意一致,似無可疑。
又曰:‘明天下之明德’,乃所以明吾明德於天下也。經文正言本旨,章句推説歸趣。
‘齊家’之齊是均齊之義歟?抑整齊之義歟?
此齊字兼兩義,而當以‘均齊’為主。觀傳文可見矣。
致知格物,何不曰欲致其知先格其物歟?
格物所以致吾知也,物格則此心之所知已無不盡矣。二字更無次第。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結工夫節也;‘末治者否矣’、‘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結功效節也。或只舉修身,或並舉齊家,何歟?
身家之分較重,家國之分較輕,此其一也;上節言其準的本領,下節言其功效次第,此其二也。
又曰:説工夫處只以修身為主,身者,家、國、天下之本也;説收功處兼舉薄厚之分,以其人所易忽也。從古以來,善治之不興,未有不由於家之不齊也。
曰‘否矣’,曰‘未之有也’,豈亦言有淺深歟?
以其文義考之,則不見其有淺深;而以其本旨身家、家國之分、之輕重。觀之,則‘否矣’之深於‘未之有也’,無或怪也已。
又曰:‘否矣’,表詮也;‘未之有’,遮詮也。本亂而末不治,人所易曉,故只下‘否矣’字;所厚者薄而所薄者不能厚,人所易忽,故特下‘未之有’字,使人不敢疑於或有也。
以上大學經一章問目,敢次第隨答,未知其果合於先生之見也,還竊不勝悚猥之至。

☚ 03_039大學序問答   03_041大學釋義 ☛
000005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