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3_020答兒子大學疑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3_020答兒子大學疑義

答兒子大學疑義

【題 解】
答兒子大學疑義作者金鍾善(一八二三—一九〇二),字公積,號勤齋,本貫金海。始從遜谷李公學習,李公去世後入屯塢林宗七門下,繼承了農巖金昌協松巖李載亨龜巖李元培屯塢林宗七延續而下的純正學統。官至司憲府執義和司諫院司諫。本書收録於勤齋集卷六。勤齋長子道淳素山李文獻受學,後為博士,本書似以其為對象的論説。(黄義洌)
敬為一心之主宰,萬事之根基,三綱八條無非事者,故曰一篇之要旨。
雖云‘教之以禮樂、射御、書數之文’,或問則曰:‘自盡乎六藝之習。[1]番氏小注説,未知如何。
物格者,主物而言,吾之功既至,則物之理盡明,無有餘藴,是乃物理至於極處也,尤翁所謂‘非物自至,我既格之,物無餘理也’。知至者,主知而言,物之理盡明,則吾之知亦隨而至於極處,補亡章所云‘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是也。‘物到、心到’云者,未知為如何。
大學是明道之書,明道之功在人;中庸是傳道之書,傳道之要先明所自來,故下語有三在、三謂之異。
‘致知’之知字訓以‘猶識也’者,此知字與智通用,疑後人誤分故也。三淵説可考。
大學是為人而説,故言人不及物;或問推説造化發育之原,故並舉人物之生意耳。豈物之所能與於人道之大學哉!
朱子曰:‘明德、新民便是節目,止於至善便是規模之大。’二氏之不遵朱子而别立説,未知如何。
三綱領,三而二,二而一。我受於天而處在方寸中,光明照徹,無一欠闕,是曰明德,仁義禮智是已。惻隱羞惡,其發見也;事親從兄,其實用也。此德本明,不待明之而自明,然氣質所牢囿,物欲所妨奪,不能不有時而昏覺者,乃能磨之挑之以復其天,是所謂明明德。我德既明,而見人為己欲所汩,為之惻然,欲有以新之,然不可使知之,故使由之,不出乎規矩之内,亦如我革舊之法,期於挑復,此其新民也。自新、新民初非人力所能為,自有本定當然之則,由其田地至其極,是曰止於至善。名目雖三,而明德、新民俱止至善,則只是二件而已。推本而求之,自明德以至新民、至善,則其實一也,故曰三而二,二而一也。
釋‘至善’云‘事理當然之極’,其下卻云‘天理之極’者,下文只為釋明明德、新民、止至善之義。明明德、新民便是事,故不復云‘事理’,而云‘天理’。蓋明、新二事之中各有個天理,即所謂事理也。今若云明明德、新民盡夫事理之極云,則竟成何等語耶?至於上文專釋‘至善’處,則固不得遺卻事字。農老之言明白恪實,可遵而恪守耳。
定以理言,静以心言,安以身言。自家見得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則此心便能静。既静則外物不能動,隨所寓而安,在貧賤、在富貴,無處不安。既安而事物之曲折不可不慮,故安後有慮。然静安慮是自己所可為,故下‘能’字。惟於定下‘有’字者,非己所能故也。初不知所止之地,則不能得所止,故以知、得為終始。朱子之意正如此,蓋五字只是功效次第。
氣稟之拘、物欲之蔽,均是病也,安有輕重?氣質雖美,省察克治之功或間,則四面之來,不勝其攻。故章句以‘常存敬畏’釋之,常字極有味。
經一章是孔子書,傳十章子思曾子之意。大學一篇實祖孫所述,故不曰‘孔子’而曰‘孔氏’歟?
大學經文凡七節,而有前經後經之别。凡人之道,修己治人而已,故首言三綱領以立其修治之道,而其所用功不可不致其極,故下‘至善’字結之。用功自有節,故次言知止、能得。知止,知其所修治之道之所止之地也;得者,得其所以修治之事之所當止也。然或失其序,則紛紜錯謬,無以至道,故次言本末、先後。蓋明德、新民,兩物而内外相應,故曰本末;知止、能得,一事而首尾相因,故曰終始。果能知此則其進有序而至於道,是以以‘近道’結之,是經中之經也。其用功必有條理,故次言八目,以言第一節致功之道,使之逆推而明之;次言所以得之之事,使之循序而進之,以釋第二節之義;終言修治本末先後之分,以申第三節之指,是經中之傳也。若其不曰‘欲平天下’而曰‘欲明明德於天下’者,詳見或問。蓋云大學工夫規模不但自明其德而已,欲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一有不能明其明德者,則吾之明德便欠了,故於天下上特加‘明明德’字,以明其規模之大。不曰‘欲致其知先格物’而曰‘在格物’者,學者工夫莫先於致知,致知之要亶在格物,則其所最切在此,不當以‘欲、先’字隨例歇下,故變言‘在’以緊句法,而欲使學者知發軔之在此,而尤不可不用其極也。朱夫子雅言:‘欲與先字差慢〔得些子〕,在字〔又〕緊得些子。’又曰:‘到致知格物處便親切,故曰致知在格物。[2]’是為斷案也。大抵後經之先而又先,是倒説前經之三在也;後經之后而又后,是豎説前經之四能也;治亂厚薄,是照管前經之本末始終也。且‘明明德’三字分言於前後經,有析合之别。前段所言,以其賓主對待而言之,以明‘明明德’實為三言之綱領;後段所言,舉其體用以見夫天下雖大,而吾心之體無不該,事物雖多,而吾心之用無不貫也。凡此二百五字,析之極精,合之盡大,亭亭當當,振水不漏,顛撲不破,所以朱夫子有‘辭約而理備,言近而指遠,非聖人不能及也’。
龜巖曰:‘不曰“誠意在致知”者,蓋緣誠意之獨作一傳也。其自由夫八目之序,固以格物為先,而格之之要則在於誠意,故程子曰“但立誠意以格之”。且“知至”後三條皆屬自修,而誠意獨為自修之首,其功又不止於正心,故特表出自為一傳,而上不連“致知”之傳,下不兼“正心”之章,以示誠意之獨為知行底關鍵。’按:以八條之序究之,格致居先而誠意在後,為證固然矣。然以在後之目居先,作為做去之要,得無未安乎?且此章之上有闕文,安知其非本有‘在致其知’四字,而並或失之歟?以章句後段低三字立説‘經曰欲誠其意’以下百八字者參之,得非補其未備者歟?又朱子答人問曰,程子‘此誠字説較淺’,‘只是確定其志,樸實頭[3]做工夫’。此與經文自不同。此條依正宗大王御意立説焉。
‘至善’章敍明明德之極至,故舉五目以明文王之無不止於至善。此章以治人為主,治人以愛為先,故只言孝弟慈。以此推類而擴之,五者在其中。此義或問詳言之,而以‘舉其細慈。則大孝。者可知’結之。
‘盛德’以身之所得而言,‘至善’以身之極致而言耳。
‘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之止字,農巖曰:‘此止字本作至字,而誤作止。以上文“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者觀之,其誤可知。’先生説明白無餘,當恪守耳。
‘誠於中,形於外’,乃惡之真實,非善之真實也。若把作善之誠於中、形於外,則不成道理。故朱子曰:‘此便是惡底真實無妄。’其詳見於中庸或問第二十章。
朱夫子嘗言,‘到得正心時節,已是煞好了’,‘最是誠意時節,正(使)〔是〕分别善惡,最要着力’,‘若打得這關過,已是煞好了。到正心時,又怕於好上偏去’。如水‘已是淘去了濁,十分清了,又怕於清裏面有波浪動蕩處’。看來四個有、五個辟是省察波浪動蕩之工歟?以是推之,‘修身齊家’章義亦然耳。
八條何莫非從心做出?但正心是萌芽上理會,修身以下等事各就地頭上理會。而修身實明德之功到極至之地,而從此發新民之事。修身之工或少欠缺,則不可以齊治平,故結之曰‘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此其少變文法處。九章之曰‘故治國在齊其家’者,特結上文而已。付三詩然後始下‘此謂治國在齊其家’,實為結尾語。先儒有云:‘“平天下”章推廣絜矩之道,而能事畢矣,故無結辭。’此則不然,終篇低三字補入‘親賢樂利各得其所’,實結尾辭,如‘誠意’末例也。
‘治國’章言治人之道者,平天下之本在治國,故以見平天下之漸也。
仁讓不成積於家,不能化於國。為惡之害,捷於影響。才出一人,易亂一國。故又以之仁、之不仁對舉,而終之以恕。恕字以‘如心’為義,蓋曰‘以治己之心治人,愛己之心愛人’云爾。
‘治國’章既言興孝興弟之意,此章再舉之者,治國平天下雖無二道,但其施設之際不可謂無異術也。不曰‘慈幼’而曰‘恤孤’,孤為四窮之一而無告者,故特言之歟。
第九章‘必先’之必字與‘誠意’章‘必慎、必誠’字例也,蓋下字之法於着緊處下着緊字,誠意居修己之中為人鬼關,齊家在新民之首為治人之端倪,其功尤着緊,故特下着緊字。必者,定辭也。

☚ 03_019大學經義   03_021大學答目 ☛
000005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