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3_052大學講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3_052大學講解

大學講解

【題 解】
大學講解作者李承福(一八八六—一九六一),字德叟,號良谷,本貫光山,生長於綾州仁良(今和順郡)地區。早期在鄭日新門下修學,師生日日就大學論議;又向俛宇郭鍾錫請教,同晦峯河謙鎮重齋金榥等交遊溝通,對性理學很有研究。現傳有良谷遺稿六卷,本書收録於卷一雜著。(林熒澤)
大學章旨
孔子明先王立學教人之法。‘大學’二字是一章之旨。聖人立教,既教養之於小學之中,復開以大學之道。其道何在乎?一在明明德,一在新民,一在(至)〔止〕於至善。通經文七節,前三節言綱領,而推其先後結之,示人以知序;後四節言條目,而要其本而結之,示人以知要。
明德
己之德本明也,而昏於氣稟物欲。故當因其所發,以加學問之功,使拘者以正,蔽者以開,而復其本然之初焉。此大人有體之學。
新民
民之德本新也,而汙於習俗。故又當推吾之所明者,立(立)法垂教,使之革其舊而自新焉。此大人有用之學。
止於至善
明德、新民,各有當然之極,不可苟且便了。必當使己德無一毫不明,民德無一人不新,到恰好之當地位而後己焉。此大人體用會極之學。
按:明德要充廣其明,是横説;繼續其明,是豎説。新民是養在内,卻垂教不重養;至善是無過不及所在,與‘安小成、狃近功’對看。明德是存天德説,下文格、致、誠、正、修之綱領;新民是行王道説,又齊、治、平之綱領;止於至善,是兩造其極説,又八者逐條之綱領。三綱只是平敍,而先後已寓。然‘止於至善’句正以明、新各造其極,而還宜深一層方合三綱領,融會貫通,洞徹乎明、新之止者矣。
止於至善
知本格致來,此推至善之所由止,兼明、新在内,重知字。到知止時是物格知止也。然定而能静,則事未來,而此心之‘寂然不動’者不失;安而能慮,則事方來,而此心之‘感而遂通’者不差。只一心字之妙。
知止
止者,緊靠著明、新事理上説,非艮止、寂然之謂。此止字以實理言,與上止字以工夫言者不同。
有定
一有字領下四能字。‘定’以理言,故曰‘有’。惟理是主,是非眩他不得之謂也。注‘向’者,言所向有定也。
能静
静非‘人生而静’之静,只在動中看出。注‘不(忘)〔妄〕’二字可玩。静兼内外,如今人看書,自家既不起疑,即人有異説,亦不能動我,且尚就知邊説。
能安
安以身之處境言。若以心言,便與静無别。安字對勞言,不對危。然但只就知止時見得真確,而心不紛馳,則身不躁(忘)〔妄〕耳。故静、安實貼心、身,不必過下。
慮得
慮是臨時又研審一番。能得跟知止,固不畢承慮字,然亦不待應用圓滿時方究竟。故以得字承慮字。
按:此節雖分知志、心身所處之事,自知止即得止,中間定、静、安、慮之驗,是自然相因妙處。然此又皆一定中能事也。知以啓明之端,行以致明之實,都明乎至善,以志、以身、以心、以事皆如此。
‘物有’節
上兩節只渾説,此節指出次序。‘物有本末’句以結首節,‘事有終始’句結次節,‘知所先後’總結,示人知序。
物有
物字以人、己形體言,指上明德、新民。本是根本,末是稍末。指出必明德方可新民,即亦非物有本末者乎?
事有
事字以作為言,指上‘知止、能得’。‘終’是究竟,‘始’是發端。指出必知止方纔能得,即亦非事有其終始者乎?
知所先後
知字以用功不紊言,先字指本始言,後字指(本)〔末〕[1]終。本與始所該先,末與終所該後。若時得次第,則進為有序,以至於大學之道不遠矣。
按:合而觀之,則明德、新民皆性中物也;知止、能得,皆分内事也。物則得之於有生之初,人人加減不得,而無不同之理也;事則作為於有生之後,人人淺深,亦自有用力不同之功焉。
‘古之’節
綱領固不外三綱領,而此舉其中條目者有八焉。不觀古人乎?古人自知天下本屬新民,而顧其新民不出明明德之外,故曰齊治亦是明明德於國與家耳。天下與國均同,明明德但推之使自有遠近之分、親疏之異。其在欲修先正,均此是明明德,但其工夫用力則必不求之人而已。欲正先誠亦此意,而是乃明德之發、明德之存也。致知是明德全體説,格物是此理零研説。
明明德於天下
明德雖屬我,我在天下内,方是使天下皆明其明德。觀下節只收‘天下平’可見。然或問又加‘自明其德’一句在使字上,不可不知。
先治其國
治字,我去治之意也。治國等合傳文看,有立標準、胥教化二意,即傳文‘所令’、‘所好’是也。
先齊其家
齊,亦我齊之意也。齊家有篤恩義、正倫理二意,即傳文‘仁讓’、‘教家’是也。
先修其身
修,是檢制之意也,有慎舉動、公好惡二意。傳文即指‘視、聽’,指‘親、愛’等是也。
先正其心
心,統性情,兼動静者也。正心者,敬以直内立體,虚以應物孚通是也。
先誠其意
意者,一念善惡分路之始也。然不可以心意分動静,意乃是心發。作惡做事底,乃有心之動也。‘誠’是去妄存真也。
先致其知
知者,心神明,妙衆理,宰萬物,明德發竅處。蓋良知是原有的,必因所已知推之,至於無所不知,不以一隙明自止。
致知在格物
物在外而理具於心,心在内而理始於物。知與物無先後,故曰‘在’。然凡物必有當然之則與所以然之故,二意俱到,方是格。
按:此節八條雖示古人為學之次第,通虚講,勿預透,所以要先之故平天下而曰明明德,正見新民不過使人各明其德而已,家與身皆自明其則而已。但心與意,初分看,意似稍後於心,然〔心〕[2]之出入皆由意主斷焉。何者?意,心之金,陰偶而二,内應外度,只主發動者也。心之主宰妙處賴意亦此也。雖正心似先,其發動必由乎意。故意必生之(可)[3],心之思所以成其仁;意必長之,心之思所以成其禮;意必成之,〔心之〕[4]思所以成其義;意必遂之,心之思所以成其智。此意之内而公且誠者也。所以意者,又必〔於〕[5]鼻之嗅芳,必於目之美色,必於耳之清聲,必於口之腴味,必於體之安居。此意之外而私且不誠者也。意者,又金之利也。金生土中,陽陰分焉,尚剛而貴斷。能斷則尚道理而抑形氣,道乃一焉。斷者義也,一者誠也。意誠時則心得其正,心體得全,心之仁義禮智信之性於天可復矣。故誠意先於正心者,此也。然意誠者,自成之理也;正心者,情、性、意、志、思又各依元本,無相逾越。心之無方,體者在中,渾然純善者能復。故但言誠意,一關之最緊者,而餘不言者在中焉。
‘物格’節
此節覆解以明上意,則與上節俱説工夫。‘而後’二字正形出必當先意,逐有用功。前節既一層工夫,此節方可加一層工夫。又看注‘可得’二字可見。
物格
物格是遂[6]事事理會過了。到‘知至’則一原貫通,故曰‘而’。後字較急,然自皆有所先,而其功之相因可見。
知至
於事物之理窮究到極處,則但其逐個而後各有工夫。然須看吾心無所虧蔽而知已至,亦可見。
意誠
知其至,則真妄分明,發念都是真實。好善、惡惡一念不欺,意可得誠如此。
心正
意誠,則妄念既去,中無所累,而心體正,不偏邪,渾然在中,不落方所,非如情欲之各向一邊。
身修
心主極不偏,能有以檢制此身;身不妄為,不能累物,有以儀型萬為。其大類有五,曰體有容、氣有度、事有則、心有法[7],是皆自然之中焉。
家齊
家齊是家人肅然齊一。
國治
國治即‘百姓昭明’意。
天下平
即亦‘萬邦’‘協和’意。
按:此節覆解上節,必先意,見得先一層須極其致,後一層亦極其至。是故看注分知止、得止,言最精。若泥饒氏‘順推’、‘效驗’等説,將‘而後’二字滑口説去,則中間不必逐節用功,又就傳文諸説俱無處著落。
‘自天’節
條目雖有八(舛)〔件〕[8],約之則格致誠正不過為修身而説也,齊治均平亦言只是自修身而推也。信乎以理,則修身包格(到)〔致〕[9]誠正在内。‘為本’,是為家國天下之本也。
自天子
自,由也。天子是至尊貴者,至於庶人,中間包卿大夫及士在内。庶人是凡人,然則不特俊秀,凡民有家皆在中。
修身為本
‘為本’是為天下國家之本也,而格致誠正已該在内。蓋約言之為修身,又精言之為明明德。此節對照上‘物有本末’、明明為本之意。
按:修身為本,不特天子有平治之責者,庶民無國與天下者既有家焉,亦可言為本也。況以理看之,天地曾不以貴賤自有限隔區區者矣,則物與我皆當有為本之責均矣。今以吾一身接天下之萬體,其本吾一體也,故必立乎其體。其體所以立之,亦只循天下自然共公之中焉,安有私乎?
‘其本’節
反言以重結之。夫不治必始于家,方及於國與天下。若不能修身,是本先亂了,卻要家齊國治天下平,無是理矣。如以家對國與天下言,則家親在所當厚也;國與天下疏,而在所必薄也。若於家反不得齊,是所厚者薄也。其於國與天下之薄者厚,未之有也。
其本亂
指‘身不修’。
而末治者否矣
‘末’指家國天下,‘治’即齊治平,‘否’是無是理。
其所厚者薄
是家不齊。
其所薄者厚
所薄,指國與天下;厚,即治、平意。
未之有也。
‘未之’,即決言其無意。
按:經文既言三綱領,此之不足,又言八條目,又中間及末節有總結,伸餘意未盡意,又重結反結。可見明德之不必作一定説也明矣。仍更考經文,明明德冒三綱領,又冒八條目,且曰明德為本,及至本亂厚薄處,皆明德也。然則明德之面貌意味,皆與心字頓别,非直聲嚮之殊而已。蓋德字,萬善實得之通稱,而心之虚靈、性之仁義、情之愛敬、行之忠孝,百體之聰明恭重,莫非德也。而粲然瑩然,光明照徹,是則所謂明德之全體也;其曰物、曰知、曰意、曰心、曰身,皆屬乎明德。而曰格、曰致、曰誠、曰正、曰修,皆明明之事也。德為三綱之總,而心為八條之一者,非故為小了此心也。誠以明命赫然,罔有内外,而將心對身猶有内外之别,則莫若該心身於此德,而修身為明明德之究竟也。故經文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為)〔以〕修身為本。心既正矣,而身又不可不修。如以明德為心,則心正而明明德之能事畢矣,又何贅于修身也?於此而曰‘心為一身之主宰’,修身豈心外事乎?不特修身,將新民亦心也,止至善亦心也,之五品、九疇皆心也,之性、道、教皆心也,天下之萬物皆將以心字句斷了否?此歷考羣經,所以於此明明德只看作道理之實得於己者,而體用、始終無所不該,心、身、性、行無所不包爾。此不可以一心字諦破明德也,然何嘗謂心非明德哉?但為明德之不宜單指作心耳。章句之釋亦然,有精義,‘虚靈不昧’貼‘致知’之知,人心之靈莫不有知。‘具衆理’貼‘格物’之物,人性之仁義禮智,物則之忠孝恭重。‘應萬事’貼‘誠意’之意、‘正心’之心、‘修身’之身,情之和,行之善。統同混并,不嫌其辭之繁剩者,誠以此也。苟其不然,宜若曰‘明德者,人之本心,所得乎天而虚靈不昧者也’,已是簡當而易曉也,而奈何不肯提出他‘本心’二字,而反為支蔓此乎?
‘明德’全旨
此正解大人之學在明明德,以見夫子言有所自也。三聖俱是現成模樣耳,只就此人,亦不靠天恣。思用下學問之功云爾,必不止證於古有所自也。
康誥’節
人恒有為氣拘物蔽,以致昏昧不明其本有之德者。蓋德之所明覺,有與氣稟、物欲常為勝負,故於此對下‘克明’,二字相連,欲能明克字工夫説也。
太甲’節
天既予我,而明命,人之所以為德者。忽玩其所付,而自不知日躋之功在近,則必不免馳騖於外,故以顧視明命言之,亦俛不他顧之意。
帝典’節
人皆被私欲狹小,故惟不見德之在人,全體本極高大也,所以又下‘克明’二字,可以進至能見德無限量。此三引,皆非小小酌意。
‘皆自’節
‘皆’,指三説也。自明,謂三所言是自明己德之事,其歸學者當法之意在言外也。
按:曰明德、曰明命、曰峻德,是釋一德字也。德,本實善之統稱,明德是説不昏昧,明命是説源頭出,峻德是説全體之盛。‘皆自明’是説工夫。其節節只平敍,亦有指意相互,此也。皆字,總承三,見千聖相傳,只是一脈者也。自字甚重,雖贊嘆至三聖人,反有言外,亦須得勉厲後人意。
‘新民’全旨
此明德於天下事。首説自新是新民之本,次説新民是新民之功,終説新命是新民之驗,末則説‘其極’字以責成君子意。章内五新字,非‘新民’之新,然新民卻於此見。
之’節
此立新之本,考古而得之。自銘於盤,欲其接於目而警於心。自新志氣既誠,確於始矣,而非但一日如此也。
‘作新’節
此迎新之初。民舊日雖不善,今欲從新向化,汝當迎其機而振作之,使樂於為善可焉。之‘作新’如此也。
雖’節
此致新之效,又新民不止此。后稷來,皆為侯國。文王能新其德以及民,受天眷顧,邦雖舊,命則新也。文王之‘新命’如此也。
‘君子’節
此結出勉人意。由文王觀之,是皆所以用其極者也,後之君子可不法之以為新哉!是故凡有新民之責,君子新己德以新民,新民以新命為極也。德必‘無所不用其極’如此也。
按:此章以自新為新民之本。自新是修身,新民是治國。然則雖不言齊家於新民之前者,抑以齊家也已包新民中之意歟?曰:此方明三綱領故也。纔言明德,則必含物、知、意、心、身也;纔言新民,則亦含家、國、天下也。然齊家即身之所厚者也,國與天下,身之所薄者也。既言修身,則家必隨含於身修之邊,故下文八條之釋,便云所謂‘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然則此章之齊家,若欲不漏言之,亦已含自新看之,亦‘先’、‘厚’之善也。又‘新民’章本重在綱領,固其條目不必逐言者也。看詳下文,則雖以‘平天下’章有以心之驕泰、忠信論其得失,雖以‘治國’章必著‘心誠’二字,或詳或略,無失乎井井,亦復無怪其必得簡潔綱領故耶。
‘邦畿’章旨
所謂止至善,考古有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蓋邦畿不啻居天下之中也,一則曰千里,則廣大而所止不應失於狹隘;一則居天下之中,而四方民皆歸止正中,亦不失僻陋。此可以喻言物各有至善之所當止處也。物之至,即亦人心之‘邦畿’。人自聽止,廣胖敍泰,小無狹隘之患,又倖陂,亦何憂乎僻陋乎?故於首節引釋止至善,而明德、新民及知止、能得意皆在中,而借‘邦畿’字重‘至善’意也。次節借‘黄鳥’而出知字。三節正言至善當止,舉‘敬止’為法。四節分言明、新、止善之實。通章釁郤不得,微意無窮,玩注‘詠嘆淫泆’之語可見。
‘邦畿’節
‘邦畿’喻‘至善’。注物字即經文‘物有本末’之物字。‘國’一樣。然則‘物各有所當止’句,宜以兼明、新兩意;‘維民所止’之止字,即居住之説,喻言其當於至善、於不待督而人自能止,如若居住之自安焉可也。隱然口氣露出此理。
綿蠻’節
此承上節。看注‘人當知’三字,承上‘所當止’三字,指出知字於此而與經文‘知止’、‘能得’之説對無互異。然但與下節‘於止’字略有别。蓋下節之‘於止’之以時言,此所止以地言。
‘穆穆’節
此視引文王做介‘止至善’樣子。但‘穆穆’字以德言,‘緝熙’字以心言。敬字兼内外常變言也。然詩辭既合就文王説,則亦可以敬字曰在心,止字曰在事。‘敬止’之實,乃五者之綱。此與經文‘知止、能得’俱足為功效也。
‘瞻彼’節
此以‘瞻彼’之詩,形明德、止至善之實。詩之‘有斐’之‘君子’,其用功之精密既如云云,而其曰‘切磋’者,今之道學也,即知之謂也;其曰‘琢磨’者,今之自修也,即行之謂也。○然則明德之止至善者,講習以窮之,討論以辨之,學而知之,必其至精也,是亦今窮理也;省察以防之,克治以去之,修而行之,必其行蓋至密也,亦今遏欲也。蓋天理、人欲分效,知行兩得,其治有序。雖然,既如此又如此,尤為蓋精,而竟混兩喻為一物了也。故‘宜’,宜其在吾心察識;‘瑟兮僩兮’者,必根學修來,而為是盛德於内也;又外有‘赫喧’者,必根‘瑟’、‘僩’來,而為是盛德於外也。夫‘瑟’、‘僩’者,‘恂慄’也,而即德也;‘赫’、‘喧’者,威儀也,而即容也。此所謂内而内焉者,一至善也;外面外焉者,善也。其理之見於事者極至微,而雖分體用,俱名盛德,修在至善,亦至善終不外‘恂慄’、‘威儀’,其原由於修學合承亦可。
‘於戲’節
此以新民止於至善言之,然不見其有工夫説也。但按注‘能使’二字,似亦隱然見明德之所在,此可玩前王所以新之者也。是以此章上節‘不忘’,民以同然之心,自然感仰而佩其德;此‘不忘’,後人以蒙澤,猶且思慕感戴而不勝其恩。然嘉言懿行,舊章成憲,賢之有師道也;建國分對,創業垂統,親之有父道也。風清俗美,樂其有安享,指其太平之福也,即教道之化也;耕田鑿井,資有衣食,指其里之利也,是養生之遂也。蓋此節雖詠嘆新民之止至善,其要重只不過乎發上‘賢、親、樂、利’四字也;其治,欲人沐其餘澤至善。此其大略,雖不苛細,所以後世猶唱嘆傳神。非聖人務本,焉能及此乎?
按:聖人許多言語,都是硬將人制縛。劃許多工夫,若見得了,許多道理都是天生、自然、鐵定底道理,更易分毫不得。而今讀‘邦畿’全章,節節句句溯推以上,順推以下,信口所説,便若這裏得加減無容者,固若一定。然是個一夫坯模,譬若買契一樣,自家無逐段子耕去時,必不見交錯。疑似艱難處,只見火綱之坯模平直而已,何由得其緼未盡言者乎?當工夫方就裏面旋旋細以事之詳略言,理會一(舛)〔件〕又一(舛)〔件〕[10];以理之淺深言,理會一重又一重。只管理會,須有極盡時日,盡者見理也。然此知止、能得,雖做十分,又理便無了者,此心在内,事在外,而又天下變理無窮故也。雖曰無窮,天下之理舉一可通十,先就其胸中無私蔽,然後庶能包宇宙,大無不該,小無不燭,以心為主宰萬事故也。雖生不見甚奇怪,莫盛者善惡,非是屬目,亦可推也。此心規既至,當事測規,事必無違者,皆内外一理故也,聖人明德、新民、止至善之其急在心恒,於自家心得許多道理,一定之不易,如鐵定也者,能不惑萬變如此云爾。
‘聽訟’節
此章釋經所謂‘物有本末’之義,獨引孔子之言,以言訟者明之。夫民之新,得就民心上看之。民必自新,無如化僞為誠,無復以虚詞相尚故也。民志之畏,畏天理、畏良心外無他,時自以曲直兩忘,自然無訟。但‘無訟’二字亦是證民新上説也。至此方言見末,乃以明德為本也。然則己德必明,然後民德新,其本末不較然乎?用功先後從可知矣。
‘聽訟’節旨
‘聽訟,吾猶人也’,是辭、色、氣、耳、目之聽也之謂也;‘必也使無訟’,是斷然其潛孚默化,在乎明德内之謂也;‘無情者不得盡辭’,是獄訟不待督而自無之謂也;‘大畏民志’,是不特無訟一端也,於無訟上已見明德全量,已有及民之謂也。
按:此章文勢非即以聽訟謂為末也。言此連讀下句‘必也使無訟’,而以‘使無訟’之使字指為本之續接詞也,‘必也’字亦見意不在彼也。方至下句‘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兩句,然後始形分解在末字。而此見‘使無訟’使字正有所推來焉,不然與經文所謂‘物有本’者不無齟齬之患。
補傳全旨
此章凡十八句,分四段。‘言欲’二句,釋‘致知在格物’之義;‘人心’六句,推格物、致知之由;‘是以’六句,言格物、致知之功;‘至於用力’四句,言格物、致知之效。
補傳句旨
‘吾之知’,是心發見良知也;‘窮其理’,即物中之理也;‘人心之靈莫不有知’,是言人心本然全體之知也;‘未窮’及‘未盡’,是未考究到物理接盡處,尚不能滿所知本然之量之謂也;‘因其已知之理’,是指吾心衆理之固有之已發言也;‘求至乎其極’,是言物理之盡極處言也;‘豁然貫通’,是指言方寸開豁通達,物理之或表而大綱、裏而節目或精而細微,粗而淺近,見無不到之謂也;‘全體大用’,是吾心‘具衆理’之全體,‘應萬事’之大用,亦通其故而無不明之謂也。此章句句專屬知而明善之要云。
按:此章六個知字工夫到乎‘全體大用無不明’之後,反覆義理肯綮,輒一個‘全體大用’四字外無别。然所謂‘全體大用’者,即是人固有之心,而向且昏蔽,今復明之矣。是‘信’,人人同有之心也。蓋此心者,稟得氣、血、肉三者之合也。而心之氣行乎地,地之火,心之血,得乎天一之水。故‘知’居應用之宫,而‘敬’為一心之主宰也;‘智’為終始之位,而‘知’為一心之妙理也。心之肉成乎(成乎)[11]五十之土也。然則‘信’居總會之地,而為一心之實德也。心之所以妙衆理而宰萬化者,知與敬之為,而此所以水火之相濟,而之為易之功用者然也。夫其然,故曰禮者仁之著,而禮之德專一心,曰敬也;智者義之藏,而智之德專一心,曰知也。若論其本位,則敬當屬仁禮邊,智當屬義智邊;而若其交濟之妙,則亦反以智屬於仁禮,敬屬於義智者有之,亦此心主宰妙處。如土在火金之間,而與中四中、四隅卦之自然正變换類合之不窮者暗合焉。故人心敬固是惺惺而燁然者也,而其活然不澀,則資乎水也;知固是涵渟而沛然者也,而其炯然不昧,則資乎火也。此正人心知、敬之相資,與天地水火之交濟而不相射之妙同一理也。然則人心出入莫知其鄉者,固皆自然理也。而苟皆信土所化,則信以仁而愛,信以禮而讓,信以義而惡,信以智而知,此亦信之所以通酬酢萬變之主也。故不忠信,事皆無實。不是此敬固無實,知固無實,所謂天理之當然準則者,皆亦無實也。然釋心之所謂心,自以為無時不虚也。將事物之來,只為反求察識於此心之虚靈而已,且曰‘不必規規致察於事物之理也’,不曾欲明其心以窮理為先,心之所發皆無有準則。所謂‘敍、秩、命、討’者,自不知其為何物事也。心固虚靈,而其準則亶不在於天理之當然者也,則亦此何主宰之妙?主宰者事乎?亦知内外之殊也。其識心見心,固以虚靈為至,而專以此反照于此心,無事則擎豎而已,遇事則運般自由而已。其於‘敍、秩、命、討’之當然者,各不照管。此為不見天理而專認此心以為主宰之誤也。然實不識心體,雖云心生萬法,而實心外有法,故無以立天下之大本,而内外之道不備也。聖門所謂心,則天敍、天秩、天命、天討,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不該備,而無心外法。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天人、性命豈有二理哉?此章六個知字,其或以工夫,其或以功效,其結以‘全體大用無不明’之極者,亦見其此心之境界包天地、貫古今之義。故聖門之學以格致為入德之初,其功實與天地參贊焉。
‘誠意’章全旨
首節釋誠意之方在戒欺、求慊,二節是戒言不慎獨之弊,三節即勸明獨之當慎,末節是指能慎獨之驗,而結其當誠意也。然此章與‘正心’固相因也,而其不言正心之在誠意者,蓋誠,自修之首也,直貫‘平天下’。若只連‘正心’,無以見其功之廣大,故‘誠意’為單傳。
‘誠意’節
‘毋自欺’四句,分層要切。既以‘毋自欺’釋‘誠意’,又以‘如惡’二句申‘自欺’,又以‘自慊’申‘如惡’二句,然後一句之‘毋自欺’三字便了得真面。然自欺是我自瞞,不是瞞人;自慊是我自快足,不干别人。蓋自欺有四樣,一掩覆於外,一苟且自慢,一有為而為,一始勤終怠。然其欺與不欺,在於慎獨。實用力地獨,是獨處時。接人時,初發念時,正應事時,俱有獨。知,認作形聲未接者。且獨與幾字有别,幾時念頭初發,善惡分途處;獨即初發,炯然不昧者,己獨知處。
‘小人’節
此説不慎獨之弊,以見君子必慎之故也,不是鑒小人而後慎獨焉。‘人之視己’,即上君子,‘己’即小人也。‘如見其肺肝’,是見透他心裏事也。‘誠於中’,此誠字作‘是有’字看,與‘誠意’之誠字稍異。
‘十目’節
此言‘(終)〔卒〕不可掩’,以見其當慎也。‘所視’之所字,即一念偶動之所也,所字煞有意味。善惡本無中立,故纔出於善,便入於惡,正可畏之所也。況‘所視’如此,真森嚴處也,俞見不可不慎。
‘富潤’節
此見意誠而形外之氣象也。上三節總言誠意、慎獨,此則結言能慎獨之驗也,即明德。雖曰誠意後尚有工夫,然大段已明,故以德字與之‘潤’,而與‘著’對‘暴於外’。則正、修、齊、治、平之脈相貫於此,實自修之首也明矣。
按:誠字意,自誠之理也。意則不可私任理而已。蓋人生天地,聖人參贊化育之功,不與違天地而自立者,意即無私故也。自夫天地一定,吾之氣固一天地之氣。然吾所以外形氣内,心理不可(不可)[12]分二途矣。而二者有則俱有,無則俱無,則二字亦皆天理也。然危、微之分不可無也,則其能一者,主理也。何者?静而性,智主而宰,涵藏四根,觸物而别,有曰智覺也;動而情,仁主而宰,暢達四端,隨物而生,有曰感通也;升而志,禮主而宰,宣著四位,燭境而秩,有曰神明也;降而義,智主而宰,分判四體,審幾而斷,有曰權度也;中而心,動静升降,主宰無方,有曰虚靈,真體妙用也。雖然,曰智覺、曰感通、曰神明、曰權度、曰虚靈云者,蓋若無吾則名不搭立焉。吾之五部纔立,肝膽木而魂生,肺心火而神生,腎胞金而魄生,腸膀水而精生,脾胃土而靈生。魂與神動而升,魄與精静而降。於是魂暢達而仁感通,曰情之真也;神顯發而禮神明,曰志之真也;魄確定而義權度,曰意之真也;精幽藏而智知覺,曰性之真也。一動一静,一升一降,中通四德而虚靈,曰心之真也。五者發真則理明,理明誠而天人一也。五者合,而若造化之妙,不過乎形氣上發。雖曰魂呼而〔神〕[13]嘘,魄吸而精吞,靈以息之;魂立而神行,魂坐而精卧,靈以動之;魂吼而神鳴,魂禁而精默,靈而語之,亦只是形、氣而已。蓋論水火,是活體也,此自神與精之能離形而自動;木金體確也,此自魂與魄每依形而在。神與精迭相升降,升而悟則神用事,引精上升,雖有酬酢記憶,此都是形氣也;降而寐則精用事,引神下降,雖有沉默昏冥,此都是形氣也。但有魂魄相將,一呼一吸,一轉一側,而靈不能通於心理,則天理日益危也。故凡物也,雖曰形非神不彩,猶可曰德非神則不明;雖曰物非魄不能實,猶可曰道非魄不能堅;雖曰事非魄不確,猶可曰智非魄不成。天下萬成固繋乎火金之間,而土以通之。此所以聖門入德之必分知行。當舉志、火。思、土。意金。三字,宜也,而合以一意字作咽喉把關,而一慎字捉緊焉。意是人心之金也,隅而二,而主斷焉。蓋金之利生於土中,陽陰分焉,其用尚剛而貴斷。能斷者,火土合而金利改也,故能斷則尚道理而抑形氣。道理屬陽而在上,木火土頭。尚之也;形氣質習屬陰而在下,金水火頭。抑之也。傳心,先説出‘人、道’‘危、微’之分。孟子一篇,‘存天理,遏人欲’,皆所以斷之也。若無此一界,陽陰無分,善惡、人獸混矣。此理之在天地可分,非讎敵必分,所以收功。人之於内理外物,必夫功意誠者。終以‘可不慎乎’,道合内外而一焉。一者,誠也,誠則成矣,成則仁義禮智信之性,於天者萬物萬事之形,於地者亘天地而有常。門之發明此義,亦大矣哉。
‘正心’、‘修身’章全旨
‘誠意’章獨傳,自此章以下合傳。蓋心、身在誠意後,自不大差,可謂與誠意合有的事也,然只是逐節用功,亦為有誠意而心未正者,發之故也。但‘正’、‘修’之合傳,即亦正心、修身只重在心之‘虚靈’二字。人心本虚,故靈也。上節‘有所’,便由不虚,故貼於‘心不正’;次節之‘無以檢’,便由不靈,故貼於‘身不修’。不虚故不靈,虚亦心,靈亦心。所以身、心無二理,正、修無二功,不能不合傳。而曰‘修身在正心’者,其用正結如此。
‘所謂’節
此釋經文‘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也。蓋心是主宰一身,心體至虚,原著不得一物,如著在一邊‘有所’,則為心所累。心之用‘不得其正’,然則不正全在用上説。然用失而體亦失,況在外所以養内也?‘當正心’兼體用看,‘恐懼’以臨事時言,‘憂患’以未事時言,‘忿懥’等疊字皆有過當意,正是注中‘欲動情勝’處。
‘心不’節
‘不在’者,外馳於‘忿懥’等,而不在虚靈之舍也。此節只要見心身相關意,即以‘有所’與‘不在’,弊寔相因,自分有心無心不得相承之旨。‘視而不見’三句,有借粗而明精。蓋誠意後工夫,正心亦著力極難,反不言義理之精,只就粗者言之更妙。章句下個‘察’者,是省察於知行;‘敬’是存養於動静,方可曰精。
‘此謂’節
‘此謂’二字雖承上兩節,不泥上節。按:此‘正’字指工夫説,工夫本無動静,其當重,固在動察邊,而暗合静存。在内正者,察之於方動之時,而‘敬以直之’於存。
按:此心,妙性情之實正而已。元無不正,須於此先看得去了許多病根最襯切味處,始可言正。然方可就分開處道其機,則有正不正之殊。蓋心之機,横看其善惡未判,滔滔為夷狄、禽獸之歸者,皆何有乎?放心故也。豎看其善惡已判,雖以孟子之所謂‘鐘鼓、苑囿、游觀之樂,〔與夫〕好勇、好色、好貨之心,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無者’也,心經小注之曰‘飲食男女之欲,同’者,即一亦存心故也。然則中庸之謂達道者,皆豎看此心之實相也者。有以蓋就横看處中理中節,即為天理之就情機上道。其中則自本而直下,乃為理發均也。何者?其氣發中節,畢竟是所乘之理為之主故也。然則大學之格致,中庸窮理,皆緣人心之情實而推原於天理之氣化者。舉論若合之妙,則乃如之諸卦不能無陽,而其陽者皆十月微陽之推也;之諸卦不能無陰,而其陰者皆四月微陰之推也。之諸卦若、〔[14]是也,而一陰而五陽,二陰而四陽,三陰而三陽,四陰而二陽,五陰而一陽,何莫非自然此心之收斂舍藏,而知覺不寐底時節也?之諸卦,若是也,而一陽而五陰,二陽而四陰,三陽(四)〔三〕[15]陰,四陽而二陰,五陽而一陰,何莫非自然此心之流行應接,而品節不差底時節也?然人心之動静,頃刻靡常,一日之内百起百滅。雖曰其與天地之氣化,差有遲速之不同,然其漸次有序,則初不異也。心之妙性情,正當天地交泰之位;意之收志行,則恰當天地反否之,然則於此可觀一心之妙矣。其若一、三、五,二、四、六諸女之陰質陽位、陽質陰位者,其配搭各有義,然皆誠之機,動之萌也。此亦人心之檢動之妙也。夫志則動之果也,情則動之順也。此豈容安排之有者乎?心得其正時,可觀人心之妙與天道之自然本無二途者,此也。
‘修身’章全旨
首節詳‘身之不修’,次節證‘身之不修’在言外,末節用反結。賀孫朱子曰:‘正心、修身,今看〔此段〕[16]大概差錯處,皆未在人欲上,這個皆是人合有底事。’蓋上章‘忿懥’等是心與物接,卻專指此心地頭過則上説。同是一情,但忿懥等工夫,要在不正,情之本也;親愛等工夫要在偏僻,情之見也。情之見於運用,已有思慮作為,所以屬之於修身。
‘所謂’節
此節五句,見常情之易偏,而蓋偏徇於情。則如於其骨肉為所親愛,或不制以義理於其卑汙;為所賤惡,或不復加之以寬厚於其尊長;為所畏敬,或過於屈抑於困苦;為所哀矜,或流於姑息於其平常;不妨傲惰,或遂至驕肆。夫親愛、畏敬、哀矜,好之屬也,豈其中盡無惡乎?賤惡、傲惰,惡之屬也,豈其中盡無美乎?言(僻)〔辟〕字内便有不知意,故末三句即捲上意詠嘆之矣。知字只當察字看,與‘致知’之知字不同。‘誠意’章‘好、惡’欲其實,故此章‘好、惡’欲其公。
‘故諺’節
此緊承上節,引諺語以證好惡之偏而身不修也。‘身不修’而有‘家不齊’焉。‘莫知其子’句,姑舉家之一端言之也。不曰人不知,而便曰‘莫知’,直有護短與過望意。‘莫知〔其〕子之惡’,以與惡一例。‘莫知〔其〕苗之碩’,即亦不知其美也。
‘此謂’節
此承上反結,以既不修則不必問家之不齊若何,而便見此自不可齊家意。‘不可’二字屬在齊家者身上説。
按:‘修身’、‘齊家’章便多小事不説,卻説‘親愛’等五者,何謂乎?仔細看來,身之所以不修者,無不是被這五者壞了故也。蓋自‘正心’章以下,最是章章相接處説破。凡皆如是,故此章説亦如是看得。此自外來者,必不能以動其中;自内出者,必不至於溺於彼。正這個言,皆是相接好處。若單説不能無病,又專就孤行説,於其指義適足晦。今以偏言修身者,概論其一端。人有其體,曰頭容正、脚容平、臂容直、背容方、腹容圓。以吾一體可接天下萬體,固皆先立其本者也。人有其氣,曰氣欲和、色欲莊、聲欲静、味欲深、儀欲一。以吾一氣之正,可正天下萬物之氣者,先正其本宜也。人有其事,曰動必直、視必明、聽必聰、言必平、思必睿。以吾一身之可以能天地所未能,而獨靈於萬物,顧乃贊化育之本也。人有其職,曰職思勤、取思廉、用思儉、分思公,能克天職而為物靈者,亦因其自然之中吾能定之於先者也。人有此心,曰仁以愛、禮以敬、義以忠、智以恕、信以誠,人之所以為天地之心者,其道本於此德而先之者也。天下萬物,為須逐一令記得孰非。這樣多少事,豈非吾之可修之自然也乎?雖然,如此説,本非接人接物處了盡勝勘得到也。則此章之説,義理之密相貼綴中間一大著無窮曲當之妙乎!
‘齊治’章全旨
通章重‘不出家’,而‘成教’尤重。然則異於修身以上皆學之事也,但是教之事。故首節都明此意,次‘孝者’二節,教國不外家,推言‘不出家而成教’之原;次‘仁讓’二節,言教家方可教國,正言‘不出家而成教’之實;次‘故治國’一節承上章來結;盡後只引三詠嘆而又結之。此章雖言齊治,然曰孝弟慈、曰仁讓、曰帥,見教之機在於身;曰誠、曰好、曰恕,見教之機在於心也。
‘所謂’節
此節‘成教’句,須提家國一理之言,下面方是成教之目,此句包一章之義。然‘孝者’等句解作三層看,我之下有臣,臣事上有君、有長;臣使下有衆、有幼,俱屬君子身上説。所以國人觀感,非是人口知言理,不來是效也。
康誥’節
且是孝弟慈之理,本於人心之固有而‘不假强為’也。即慈幼一端言之,並例孝弟在中,所以能通於國者,不外一誠字。只承‘保赤子’説‘誠求’,兼好惡。既求於心之誠,求自然能中。注‘識其端而推廣之’,是本文言外意。端者,自其發然之初言;推廣,不是推之於事君、事長、使衆,只曰孝成個孝,弟成個弟,慈成個慈,充滿其本然之量云。
‘一家’節
此節言家齊而國自化。仁讓,仁即孝弟慈之藹然處,讓即孝弟慈之秩然處。而讓又仁中之遜順也。然一機字不發於彼,而發於我也。看注‘所由’字,可見‘貪戾’是‘仁、讓’之反,‘作亂’是‘不仁、不讓’之甚。‘定國’,‘興仁、讓’句,折衷此節,主教成説。
’節
此承上‘一人定國’,而明句重,句輕。‘民從’在於一人又一人所以感應者,心本于藏,但要恕以先之耳。蓋治國有化、有推兩端,上‘一家’四句是化之,此‘有諸’二句是推之。又此章之恕,卻‘興仁、興讓’固已上行下效之亦為推之之本。恕字與下章‘絜矩’不同,彼重‘及人’,此重‘推己’。上‘心誠求之’,此出一恕字。此‘恕’自上誠字來。蓋無‘忠’做,則‘恕’不出也。
‘故治’節
由上文觀之,可見孝弟慈之成教於家者,理不做强為。而教家之道即教國之道,一人之興于國,孝機必本諸修身。而能教其家,斯能教其國,皆不出經文‘治國在齊其家’説。然故字總上文結之,而齊家上須補修身,意在故字。
桃夭’節
此則齊治之理。嘗言之,桃夭有美女子之賢,以既被文王后妃之化矣。蓋天下之有未易化者,婦人齊家,而看此女子于歸之時,有以宜其一家之人。夫為君者,必使一家之尊卑長幼無不和好,而後當以教國人,使亦‘宜其家人’有如此也,而後以明‘必先’之旨。然齊治蓋一理,故不曰教,而曰‘可以教(天下)〔國人〕’。兩‘而後’亦同。又不曰使民法,而言‘民法之’。此與上藏恕喻民之意相發明也。
‘宜兄’節
蓼蕭,天子以燕諸侯之歌也。蓋人情之最易失者,兄弟齊家。而況侯(五)〔王〕繼世而立,多疑忌其兄弟,則當有相警戒乎此也。君子在國,弟善其兄,兄善其弟。夫為君者,必盡友恭之道,使一家兄弟相宜,而後可以教國人。使亦有如此,宜貼在齊治,而君子之重亦在能修也。‘教國人’句,是教一國之兄弟。
‘其(宜)〔儀〕’節
鳲鳩,美君子之詩也。蓋人君儀有威而不差忒,便能表正四國。可見其上言‘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之意,由吾身足為民表之正也。為父必慈,為子必孝,為兄弟必恭友,足為法家人者,所謂‘其儀不忒’。且言是動容中禮,亦不忒也。上言教,此言法,身與家國,法之一定為足此也,外此不待他求也。儀字,作威儀也,引來卻重刑法,則刑法必不可忒。然此節重觀感而法之意。
按:孝弟慈,性之見於行也,皆出於自然之理,而人人所同得行者也。孝以事君,弟以事長,慈以使衆,其道亦不出家,而推之天下國家,必無‘一夫不獲’之道焉。故推諸父子之親而親焉,曰祖孫、曾祖孫、外祖孫、旁祖孫,百代而父子焉,其孝慈一也;推諸兄弟之序而序焉,曰從兄弟、族兄弟、外兄弟、宗戚兄弟,百世而兄弟,其友弟一也;推諸君臣之義而義焉,曰大君陪臣、官民、將卒、主僕,百職而君臣焉,其義忠一也。父,生之主也;君,成之主也。推諸君父,以夫婦而别焉,兼生成。曰父母、子女、兄姊、娣弟、舅婦、姑婿、嫂叔、姨婭,萬性而男女焉,其為同而别一也;推諸君父之生我心、成我行,以師友而誠焉,曰先師後生、聖師衆生、業師學徒、先知後覺,以至萬生而師友焉,其為誠一也。是故調其吃著,節其動息,保其疾患,時其業作,諭以道義,所以生其身,慈之事也。子能體此,所以為孝。旨暖以養口體,婉怡以順心志,榮禄以尊位居,形氣以存没,道德以顯生,育所以報其生,孝之事也。父有其子,次父之慈而兄以友焉,次子之孝而弟以悌焉,子所以常本其始也。立之位禄,秩之因禮,明其賞刑,盡其器能,化以道德,所以生其禄,義之事也。建邦域,敍品秩,制典章,弘功業,興教化,有國者皆有之,實生民之始。臣既知此,所以為忠。盡力以供職務,盡禮以承恩命,盡分以奉典憲,盡命以共存亡,盡道以成君德,所以報其義,忠之事也。國有其民,(此)〔以〕[17]君之義而夫以和焉,以臣之忠而婦以貞,為民所以當成其終也。貞是忠之終也。陰性善蔽,家室之不正,每由婦人之不忠,忠而極於貞,則至矣盡矣。恩慈以育其才後,慈能當極其恩。慈以生發之小,加挫折則反塞。禮樂以化其質,揖讓進退之序,詠歌舞蹈之樂。科程以成其體,條目時干,科程立則學者體幹自立。講論以遂其性,講論義理,辨其是非,日久涵習,其性自生。觀善規過,損益輔益,與之同此中德,所以生其心、成其事也。愛物敬人,律己明理,自誠其德,為天地立心。其教後進,方誠然後可矣。父以慈之,君以義之,子以孝之,弟以悌之,臣以法之,婦以貞之,心以承之,所以相生相成,以終以始,天下之大事,畢備于此焉。
‘平治’章全旨
通章重‘絜矩’二字。首二節言平天下在絜矩,‘樂只’二節言‘絜矩之道’在公好惡,‘之’一節言得失以結之,‘先慎’五節言公好惡在理財,‘康誥’一節再言得失以結之,‘楚(誓)〔書〕’、‘舅犯’、‘秦誓’三節言公好惡在用人,‘唯〔仁〕人’三節言好惡常性,人心天命去留之故,‘大道’節言天理存亡之機,三言得失,總上以結之。‘生財’以下五節言理財之目,而深戒用聚斂之臣,總之推廣絜矩之意。蓋絜矩是王道也,有天德後可行王道。故絜矩源頭在慎德來,又本忠信來。慎德即‘慎獨’也,忠即誠意也。
‘平天下’節
此節不言教化政事,只引起人心所同以見必絜矩然後可平天〔下〕意。蓋政煩賦重,不能仰事俯育,雖曰有政事,徒然無益耳。按:常解國人之心不異於家,則知天下人之心不異於國。度彼我間同欲之願,即上孝弟慈也。凡有此願處,以老老、長長、幼幼,不惟有絜矩著落,兼易有化,各隨分自盡,而無不均也。‘是以’二字甚有精神。
‘所惡’節
此節六個‘所惡’字,是解矩字之義;六個‘(無)〔毋〕以’字,是解絜字之義。然此節只是虚講其絜矩〔規〕[18]模,未説到平天下,故注繼以‘彼同有是’二句。按:人情,順則相忘,逆則易覺,此皆自然之理也。
‘樂只’節
是絜矩也,能之則為父,不能則為(平)[19]天下僇。蓋言君子能以人心為己心,如飽暖安(迭)〔逸〕[20],民之所好也,則因己所好而好之,以使之必遂;飢寒勞苦,民所惡也,則因己所惡而惡之,以使之必去。是君子于民,真‘心誠求之’,以其愛之如子,故民亦愛之必如父母也。‘誠意’章好惡,一誠無僞也;此好惡,一公無私也。
‘節彼’節
此辟字須發出不度民之義。又見‘不能絜矩’,下理財用人俱要以此意會之也。本刺臣,而此亦意在責君,故以著‘有國者’三字為釋。‘不可〔以〕不慎’,有望益重則責益深意。慎字所該甚廣,凡澄好惡之源,廣好惡之用,謂好惡不可偏也。不、辟字,僇字,頓醒不能絜矩意。
之’節
此總上二節,其得失以在民心者結之也。注‘道,言也’,還是釋本文,結上意。按:‘配上帝’,注以德言,此以位,然意亦相通。‘儀’作宜字,蓋未喪、既喪,命之去留遂分,必有至遠不爽之意,故説出兩則字,以見其無常者。
‘先慎’節
此提出慎德為絜矩根源。君子必格致而啓其慎之端,誠正而致其慎之寔。慎德之功盡而絜矩之本立矣,慎德則有德。然則人、土、財、用,著在下人,所歸有土,則任土作貢,所出不窮,此有財矣。有財則因入為出,所需不匱,此有用矣。此理之自然也。四者源乎天下所有,必有德者有之矣。有人必歸之,有土必保之,使之不失,不啻只在用不匱,亦當慎於德。
‘德者’節
此於德、人、土、財、用上分輕重來。若不先慎,民私其財矣。慎德自然有財用,是德者,國之大本也;財用必由乎慎德,是財者,國之末務也。德之本正對財,財之末正對德。慎德要在戒嗜慾,嚴戒,幾在不為利欲汙染上。
‘外本’節
若以德為外而不知謹之,以財為内而必欲專之,則民見上之横征暴斂,亦皆效尤,相争相奪。是亦民本不要争奪,而上教之如此也。
‘財聚’節
此承上‘争奪’來,重上句。‘財聚’,是藏之於國;‘民散’,謂離心解體。‘財散’是不專之於上,‘民聚’只是歸心。蓋財聚處正(正)[21]與‘有人、有土’反看。
‘言悖’節
此承上‘民散’(在)〔來〕[22],重下二句。上争奪,但以民自争奪言也;此‘悖出’,方以民争奪君言也,正與‘有財、有用’反看。‘民散’在争奪之後,‘悖入’又在‘民散’之後,有三層看。
康誥’節
此言善由慎德,不善由外本。蓋民心聚散由德善否,天命得失亦由民心聚散,民心聚散亦由君心。故此節得失以君心言,然善不善俱兼德與政説。又兩之字指命言,兩則字正見不常意。而又玩矣字,但在失處見。
楚書’節
此與下節皆引書,以明不‘外本内末’意。蓋王孫圉舅犯者,而霸者,以其言則可採。輕(百)〔白〕[23]珩,寶善人,不寶得國,仁親為寶,況乎平天下者,可内末哉?兩寶字結上‘土、財、用’。‘惟善’、‘仁親’又起下用人。
秦誓’節
此言其特財當絜矩哉,用人又當慎意。凡人材分兩種,一就外貌上言,樸實,斷斷。不自有能,無他教。淡然無欲,粹然至善,其心休休。又能就度量上言,如有容,人心才能,視之若己,必欲盡顯其才;‘人之彦聖’,是好出於心,非徒虚慕,又不但如其口所稱揚,是極好之。真‘能保我子孫黎民’,能圖治理教化,尚亦有利天下之人也。一是妒忌人技,病仇人能,並其人違沮抑之,有技,媢疾。使不上達,以並沮其事而敗之。不通。較之媢疾,以惡尤甚。真不能容,兼上才德。必不‘能保我子孫黎民’,‘殆哉’之人也。秦誓所言,意指蹇叔。傳者以為平天下以慎擇相,引之分明以品地垂訓後人也,不止取霸者規模意。
‘唯仁’節
容賢利國,所當好也;妨賢病國,所當惡也。唯仁人能主絜矩者,能惡其所當惡之人(之人)[24]。而惡曰‘能惡’,是‘能惡’以成其‘能愛’也。故去小人固所以進君子,絶小人尤所以安君子,‘能愛’正在‘能惡’上。即此惡人之一端,見其好惡之得正,甚活妙。按:仁人不蔽于私,故明足以别賢好;不撓于欲,故斷足以神舉錯,是又仁人之知勇處。此節兼公斷意。‘放、迸’是斷而公,反下‘命、過’;能字是公而斷,反下‘拂性’。
‘見賢’節
此雖不蔽于私,而究竟撓于私,故不能極其公。四‘不能’字正與上節二能字對照。若明知其可好也,而不能舉用,即舉用而又遲疑延緩,不能及早用之,是以怠忽之心待賢人,非命而何?慢有四,或以名器慎重,故為遲回;或以迂闊難行,不宜今世;或拘於資格之升;或儲為後人之用。若明知其可惡也,而不能退黜,即退而又優柔容隱,不能迸逐遠方,是以姑息之心待惡人,非過而何?過有四,或天性仁弱,不免優容;或鄰其誰信,不即付法;或已成朋黨而難動;或稍加稍奪為伏幸。是誰‘見賢’、‘見不善’?此好惡介於公私之間,而不能絜矩者。
‘好人’節
至若妨賢之人,人所共惡也,卻喜其便己之私而好之;容賢之人,人所共好也,卻嫌其拂己之欲而惡之。是謂拂人人好惡之本性,菑害必及其身矣。身字對‘子孫黎民’,以見禍之尤酷。‘有臺’節言好惡之公,‘節南’節言好惡所該甚廣。此就用人上申言好惡、公私之極,蓋用人所關尤大也。
‘大道’節
夫理財而必慎德,用人而必仁人,可見人心、天命之得失,未有不自君心失其幾也。是以君子有絜矩之大道,必忠以盡己而不欺,信以循物而無違,真心寔意與天下相通。蓋驕焉而矜誇自尊,泰焉而縱侈自恣,則天下疾苦漠不關心。故能盡己心則皆循物理,不盡己心則不盡物理。然須只一理而有分外内也,俱屬心上,則蓋當推己度彼之政任彼。
别説:此則特‘無忠做恕不出’之謂也。此可以兩以字上可觀焉,故曰得失者輕,而兩以字重。又前言則得失已盡,而此則言其所以得失者歟?
‘生財’節
夫德固為本也,財固為末也。則猶言末字,便正貼大道,而與‘夫道’有同‘一也’[25]‘大道’字對,與聚斂小術、取鄰聚民、失鄰失民的者不同也。財亦國家所最急要,其所以生財自有大道。蓋財皆産于地,必嚴禁游惰,凡農工商賈,使各有常,是‘生之者衆’;俸皆出於必,裁革冗費,使不至耗食,是‘食之者寡’;農事各有時候,興作必待農隙,使民及時力作,是‘為之者疾’;用度當有定規,所出數必量所入之數,是‘用之者(敍)〔舒〕’。蓋生、衆、為疾,以開財之源;食寡、用舒,以節財之流,則國家之財永無不足之患矣。此人道生財生體,而天理之當然,人生之職守,外此則皆小數而已。
‘仁者’節
仁者内本外末。慎德忠信之人散財,只是不聚斂。仁字於利害上,見利不自專,且有富不以富自安。勞民所以生財者,民財也。勞民生財,君子用大道恒足。公好公惡之仁,民不見欺,天下所以歸心,曰是‘散財’也。故不欺民而自尊,仁之力也。安處崇高之位,曰‘發身’也。不仁者反是。
‘未有’節
此申上‘以財發身’意。三‘未有’決其必然意,‘上好仁’指君言,兩‘好義’就民心忠君言,‘其事’是君之事,‘終’,成就意,‘其財’是指君府庫言,見無悖出之患意,總末句,指其效。此大道來看重。翼注釋:‘力出於民者且不自愛,(況)〔矧〕財出於君,敢生覬覦〔乎〕[26]?’此言其妙。
孟獻’節
此節就並上見利之不當專,引獻子言,重在‘不畜聚斂之臣’。又究至‘盜臣’句,是盜府庫財者。蓋盜臣止傷己之財,而聚斂之臣傷民命者也。以獻子之言,〔豈〕[27]獨為有家如此,有國必以獻子為法。意況人主卒悖義趨利者,聚斂小人誤之。則觀‘與其’二句再致丁寧,亦是微意。
‘長國’節
此申明‘以利為利’之害,以見‘聚斂之臣’決不可畜。提出‘長國家’三字,便見父母俱瞻之責也。‘自’者,咎小人倡道侈心之過也;曰‘使’者,咎人主假借大柄之過也。君之侈心,必自小人倡道;小人之為國,必是人主借柄。‘彼為善之’一句,凡自小人欲借此於進,倡當國之説,以授其所好也。彼人君不察,而反為善之,不知小人使治國家專事聚斂,將失人心,必于天怒,勢應至于天(畜)〔菑〕[28]人害,紛紛然莫之禁矣。‘菑’是天變,饑饉之類;‘害’是人害,賊盜兵亂之類。及乎此時,雖有一善人起而救之,勢重難返,亦無救其救[29]利之害。此國不可‘以利為利’,而必‘以義為利’也。

☚ 03_051大學劄録   03_053大學摭義 ☛
0000055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