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3_048大學答問示朴化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3_048大學答問示朴化實

大學答問示朴化實

【題 解】
大學答問示朴化實作者金鳳焕(一八七三—一九一五),字君翼,號晦峯,本貫蔚山,出生於全羅道長城華坪里,師從勉庵崔益鉉。一九〇〇年在政府整理田政時被委任為量務委員,後任農商工務主事和惠民院主事等。針對内憂外患的時局上奏交鄰經邦之策,遭時輩抵制,遂回鄉講學於三湖書塾乙巳勒約簽訂後,因患病未參加崔益鉉的舉義,但參與了松沙奇宇萬的舉義謀畫。亡國四年後含恨去世。著述有大學答問中庸答問中庸究義等,都是他在三湖書塾講學的記録,本篇是對弟子朴厚燁詢問的回答,收録於晦峯集卷二雜録。(林熒澤)
‘繼天立極’之妙,可以詳言歟?
‘繼’是‘繼志’之繼,‘極’是‘人極’之極。天即理也,不違乎理者為繼天;極是法也,不愆乎法者為立極也。
‘惑世誣民’之説,謂之壞仁滅義可也,謂之充塞,則何者謂之充,何者謂之塞耶?
壞滅二字,專無更生之理;充塞二字終有開通之義,故不曰壞滅,而謂之充塞。蓋充如器之充也,抽其充,則器可開;塞如川之塞也,決其塞則川必流矣。聖賢文義之釋,何嘗無商量而有一字之瑕疵?壞滅與充塞之不同,不翅鹿馬矣。
‘采而輯之’者指何而言,‘補其闕略’者指何而言乎?
‘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别為序次’者,非‘采而輯之’乎?‘竊取程子之意而補之’者,非‘補闕略歟’?或以闕、略分指補亡與‘誠正’章章下注,然恐不必然矣。
‘為學次第’,指何而言歟?
‘為學次第’,先儒多謂八條之第次。而愚意以下文‘次之’觀之,則乃讀書之次第也。或問中引程子語云:‘大學,學者之先務也,猶處其次。’篇題所云亦此意也歟?
‘由是’之‘是’,指何而言歟?
賴此篇之存,而次之,必由是以學焉,即庶乎其入德而成德之不差矣。若單指大學,則必曰‘由此’,而不曰‘由是’矣。
經一章,‘明德’是何物?有曰合心性之名,則是心性具於明德耶?明德一是心性耶?
明德,心之本體也。雖有合心性之名,主意在心,故下文‘誠’、‘正’二章亦專説心。而心,能檢性者也。明德一是心之虚靈洞澈、光明純粹者之為名,則實非二件物也。
止至善不外明、新之事,何又特加一在字以立三綱領耶?
止至善雖不外明、新之事,然許多般明、新不能真切於止至善一個地頭,故特加在字,以為一篇之綱領。
‘虚靈’二字,當分理氣看乎,抑專以氣看乎?
陳北溪合理氣而言,朱夫子專屬氣而言。二説雖殊,氣固能虚靈,而所以虚靈者卻理也,則似不可以分理氣而看。且於理氣若言合,則理氣真若二物而合,故栗谷駁之。
‘具’、‘應’有能、所之分,此可精究而細分耶?
‘具衆理’,德之全體未發者也;‘應萬事’,德之大用已發者也。虚,故能具;而靈,故能應,則具、應譬如鑒之空、鑒之照也。明德之體用,可以究分於斯也歟?
不曰‘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而曰‘致知在格物’,何耶?
格物者,即所以致知,而非格物之外復有致知,故著下一在字以明之。
不曰‘誠情’,而曰‘誠意’,何歟?情、意之别可詳言歟?
朱子曰:‘性發為情,心發為意。’大學,明明德之書,故不曰‘誠情’而曰‘誠意’者,蓋先實其所發,而後正其本耶。情、意之别,性是心之理也,情是心之動也,情動後緣情計較者,意也。然朱子之言,意有所在,非直論心性也。或誤認此意分心、性為有二用,分情、意為有二歧,故栗谷甚苦之。
八條目,章句只釋誠意與格致,何意耶?
誠意為自修之首,格致為入頭之要,故特為之釋,而其餘自在其中歟。
經與傳皆有精義眼者,乃其‘血脈貫通’也,果於節節句句索得眼字精義耶?
傳則取程子之言‘學莫先於致知’,經是承上章而言,重在致知,則精義眼字都在於‘致知’二字。愚之見妄謂如此。
此篇釋明德,則專言人;中庸釋性道,則兼言物,何歟?‘作新民’,只有‘鼓之舞之’之一事,何義歟?
明德只為具於人、明於人,故專言人也;中庸性道之教,人與物所同,故兼言物而釋之也。凡新民,如教人舞必先鼓之,然後興起其舞之之心,故‘作’之義盡於此一事耳。
‘誠於中,形於外’,非兼指善與惡者耶?
‘誠於中,形於外’,張旅軒雖云‘主善而言之’,然此因小人事而言之,單主惡而看之恐可。
‘四有’、‘五辟’,均是情也,分屬‘修’、‘齊’,何也?
四‘有所’只就心上説,故但言‘不得其正’;五‘之其所’就接人上説,故直下‘而辟焉’。分屬於‘修’、‘齊’,其有可疑乎?
‘誠意’、‘正心’兩傳獨有章下章句,何耶?
‘誠意’即自修之首,獨為一章,故有章下注,連屬致知之意;‘正心’亦承‘誠意’之意,故章下有‘亦承’二字,以連屬‘誠意’之意。
七章注‘一有之而不能察’之察、‘必察乎此’之察、‘不能密察’之察,八章注‘不加察’之察,四察字皆有精義耶?
‘不能察’之察,‘必察乎此’之察字,於能字、必字稍有緩急不同之義,而‘不能密察’之察,‘不加察’之察,於密字、加字稍有淺深不同之義。愚意於此四字可見聖賢下字之精妙云。
‘敬(而)〔以〕直之’四字,或無精義耶?
大文既言無心之病,則聖人垂戒之辭也。君子察乎此而‘敬(而)〔以〕直之’,然後無無心之病,而心得存矣。此朱夫子標出四字正心之要法,以開示乎萬世學者者,豈可謂無精義也哉?
此章之結,必反其辭,何歟?與經文無相照者耶?
修身為明明德之極功,而家、國、天下之本。此為明、新相交之際,故承上經文而反結,則奚可曰無相照耶?
‘家齊於上而教成於下’者,是化耶,推耶?
化者,自身教而動化之也;推者,推此道而擴充之也。蓋其於教也,非化則推不行,非推則化不周也。此即非一推一化耳。
上既引孝、弟、慈三事,而此只言慈一事,何耶?
上言孝、弟、慈三者,乃明德之大目,人倫之大綱,舉此則可該其餘。而此只言一慈者,蓋孝、弟,人鮮保守,而惟慈則罕有失者,而不教而知之。故於此指出養子之端,因其人人所明而曉之也。
‘平天下’章絜矩之道在第一節耶,第二節耶?
在第一節,而上下、前後、左右無非絜矩之道也。
‘絜矩’,當以‘絜之以矩’看耶,抑以‘絜而矩之’看耶?
‘絜矩’當以‘絜之以矩’看也。君子之矩以心為本,即以己之心絜人之心,而不違度者也。
,乃門傳授心法,而曾子子思傳之述之,以詔後世。以降,幸有二程子朱子得此書而闡明大原,使後之學者不失其路脈,功不在下也。道既吾東,聖王作興,賢士輩出,尊信此書,庶幾復睹三代之盛矣。世級降,衆人好怪,有或歧異者,無乃吾徒講學不明也歟?何幸朝廷頌周宣之德,國子長以問目,頒下士林而取士云,抑文具而已乎?雖然,精白之士,亦可因此而有所講究,則幸矣。余在三湖之塾,朴雅厚燁,猥將此問要余以條答,遂忘僭率,掇取諸賢之説,而竊添己意以授之云。○中庸一書講究有年,先儒之異同,妄竊取舍,而或附己見之一得編之,而名究義,亦授之童蒙。僭逾無所逃罪,亦或為講論之一助也歟?

金鳳焕題於三湖書塾
聞變奮筆

☚ 03_047大學衍義劄録   03_049讀沙溪先生大學劄疑 ☛
0000055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