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机械工业中为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的一个行业。简称农机工业。中国的农机工业拥有拖拉机、内燃机、耕作机械、植物保护机械、收获机械、排灌机械、农用运输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拖拉机内燃机配附件、农机修理等10多个小行业,主要产品有16大类100小类3200多个品种,1988年农机制造企业工业产值211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中国农机工业的萌芽 1840年以后,一些外商先后在中国开办农产品加工厂和农具制造厂。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工业从仿制农产品加工机械和修理进口的动力机械开始,逐步生产一些农机具和动力机械,批量都很小。如:1887年上海张万祥福记铁工厂仿制出日式轧花机;1904~1909年间,上海、汉阳等地造出了砖茶机、榨油机、碾米机、戽水机(水泵)等;1908年广州均和安机器厂仿制出6千瓦煤气机。此后的30年间,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一些工厂曾生产过农机具。据1933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载,当时上海、无锡、武进一带曾经生产过农机具(基本上是兼产)的工厂数有:轧花机厂9个,面粉机厂5个,轧(碾)米机厂14个,榨油机厂6个,切面机厂8个,戽水机厂23个,规模、产量都很小。这是当时生产农机具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1929年建立的苏州农具厂是早期较大的一个专业农机具厂,到1935年有工人120名,生产过3千瓦煤油机、9和12千瓦柴油机、水泵、碾米机、新式步犁、条播机、中耕机、打稻机、桑剪等10多种农机具。在内地,如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省也制造过一些简单的农机具产品。但各地的农机具工厂大多存在时间不长即倒闭或转产。1943年底,农林部和中国农民银行在重庆合办中国农业机械公司,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迁往上海,执行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关于在中国开办一系列农机具工厂的计划,但实际上仅在上海初步办起了虬江桥厂(上海机床厂前身)和吴淞制造厂(上海柴油机厂前身),生产、出售了几万把锄头,而仿制、设计的汽油机、水泵、人力打谷机等20种农机具均未能投入批量生产。据1948年出版的《中华年鉴》载:当时全国机械行业最高月产轧花、碾米、脱粒、打稻等各种农机具1 805部,抽水机1 495部,柴油机39部共1 145千瓦,煤气机9部250千瓦,其他动力机95部278千瓦。农民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仍然是靠铁匠、木匠用手工方式制造的旧式小农具。
农机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1947~1949年间,在东北、华北和西北解放区先后建立一些小型农具厂,到1949年底,全国共有36个农机具制造厂,拥有职工4000人,金属切削机床500台。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生产能力很低,年工业总产值仅300万元(折合1970年不变价格),远远不能适应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需求。从1948年起陆续建立的一些机械化国营农场,也需要对其使用的进口拖拉机进行维修和供应配件,并提供部分配套机具。为此,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方针指导下,各地采取改造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企业、扶持民族资本机械工业、组织铁木匠等手工业以及新建农机工厂等多种方式,大力生产旧式农具,积极试验推广自行设计的和从苏联、东欧引进的新式农具。到1953年,全国共生产、增补旧式农具5900多万件。到1955年,已能成批生产犁、播种机、水车、耘锄等9类50种新式畜力农具。到1957年底,内燃机发展到9个系列26个品种。商品产量由1949年的7 460千瓦增长到51万千瓦。还生产出五铧犁、播种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等15种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9万台。全国农机制造企业发展到276个,拥有职工12.3万人,金属切削机床8 000台,锻压设备900台,固定资产原值2.8亿元,年产值达3.84亿元,为农机工业行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8年以后,国家增加了对农机工业的建设投资,又稳定地贯彻执行了“发展农机工业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以地方为主; 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以及坚持制造与维修 重,组织专业化生产与厂际协作”等方针,农机工业发展较快。到1966年已建设起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天津拖拉机制造厂等7个大型拖拉机厂,上海柴油机厂、北京内燃机总厂等8个大型内燃机厂; 农业机械部直属的重点、骨干企业达52个。到1979年底,全国县级以上农机制造企业达1 920个,拥有职工106.4万人,固定资产原值82.79亿元,当年工业产值84.13亿元,实现利润7.66亿元; 县级农机修造厂2 418个,职工41.8万人,固定资产原值22.51亿元,当年工业产值16.46亿元,实现利润4 250万元。
1979年以后,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机工业端正服务方向,引导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调整企业和产品结构,努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农机新产品,扩大服务领域,改革产品供应和技术服务工作,整顿行业和企业管理,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农机产销在1980、1981两年下降之后,1982年开始回升。到1987年底,全国县级以上农机制造企业达2 422个(其中骨干企业46个,重点企业159个),职工122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5万人),固定资产原值120亿元,当年工业产值157.7亿元; 县级农机修造厂1 600多个,职工24万人,固定资产原值18亿元,当年工业产值15亿元。
主要贡献 随着农机工业的发展壮大,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装备。从1949~1988年底,累计生产大中型拖拉机约130万台,小型拖拉机629万台,各种机引耕作机械及田间管理机械700多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6.2万台,以及大量的排灌、畜牧、饲料加工、农畜产品加工、农用运输等机械,总计向农村提供了价值约1 000多亿元的农机产品,农村和国营农场使用的农业机械中,国产的占98%以上。使中国农用动力结构和装备水平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抗灾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大面积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可靠手段,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和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的进程。
主要问题与展望 主要产品结构仍需继续进行合理调整,以进一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 很多企业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不高,有些产品性能落后、质量差,亟待改进提高老产品,大力开发新产品,并通过挖潜改造和改善经营管理,全面提高企业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 多数农机企业低利或无利,有些甚至长期亏损,因而缺乏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需要积极稳妥地理顺农机产品的价格体系,发挥农机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供更多更好、适销对路的农机产品,以适应各地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实施农业机械化的需求。今后,农机工业将进一步贯彻改革方针,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管理,在进一步调整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同时,合理布局生产厂点,并通过市场竞争和择优支持,扩大和发展名优产品,淘汰劣质和落后产品; 通过发展企业集团和横向联合,压缩生产厂点;通过大力开发新产品,扩大服务领域; 通过综合治理,提高全行业的水平,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