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伊、洛河
伊、洛河是河南省黄河流域中最主要的水系。干、支流上游均为山区,坡陡流急,冲刷河床;中游河槽宽浅,主流游荡;洛阳以下进入平原,易淤积。新中国成立前,伊洛河没有大的防洪工程,每遇大水,洛阳以下易泛滥成灾。据历史记载,新中国成立前伊洛河共发生水灾369次,平均5~6年即有一次洪灾,其中较大洪灾106次,平均20年发生一次。
1950年后,在伊河、洛河上分别修建了陆浑、故县2座大型水库;支流上修建有龙脖、刘瑶、陶花店、坞罗等11座中型水库;小型水库约有240座。水库以上流域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的63%。大、中型水库合计校核库容26.17亿立方米,合计兴利库容11.93亿立方米,可大量削减河道的洪峰和洪量。下游分县筑堤,加固险工,造林护堤,改滩造地,清理河道障碍。治理后伊河堤防长度已有237公里,洛河堤防长度282公里,两河堤旁栽树100余万株,栽条类600余公顷,绿化长度1 020公里。伊河陆浑水库以下达10年一遇防洪标准;洛河长水至小作段达20年一遇防洪标准,小作以下为10年一遇防洪标准;伊洛河入黄河处的过水能力为1 500立方米/秒。伊洛河两岸有涵闸163座,机电灌站106处,可沿河引水、提水,发展灌溉。
伊洛河流域内的农业灌区主要为中小型水库灌区、河道提引灌区;山区有少量引山泉、打深井灌溉。1970年起兴建陆浑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8.93万公顷(含原有沿河中小灌区2.86万公顷),涉及洛阳、平顶山、郑州3市6县。总干渠从嵩县陆浑水库至汝阳县内埠,全长45.32公里,设计流量77立方米/秒。陆浑灌区工程极为艰巨。1974年总干渠通水,灌区开始局部受益。1983—1988年续建完成第一期工程,包括总干渠混凝土衬砌、修建东一干3条干渠、总干及干渠上的高填方及滑坡处理、部分支渠配套等,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26万公顷。
至1994年,伊洛河流域内灌溉总面积为16.17万公顷,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96万公顷,占灌溉总面积的98.68%,林果地等其他灌溉面积仅0.21万公顷。已修建了万亩以上灌区27处,其中2万公顷以上大型灌区只有陆浑水库灌区1处;0.66万~2万公顷中型灌区有伊东渠、洛南渠2处引河灌区;其他24处均为水库或河道引水的0.066万~0.66万公顷小型灌区。万亩以上灌区合计设计灌溉面积14.72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6.65万公顷,占灌溉总面积的41%。渠旁绿化长度538公里,灌区内粮食播种面积为11.44万公顷,总产量65.14万吨。小水库、山泉及深井灌溉面积9.52万公顷,占灌溉总面积的59%。
大、中型水库养鱼水面合计3.5万公顷,1994年捕鱼量71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