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任务和作用
土地改革后,天津农村团组织组织团员青年站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最前列,在农村青年中进行了大量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引导青年认清农业劳动的重大意义和国家前途与个人前途的一致性。在变革生产关系、解决生产关键和薄弱环节中,组织各种形式的青年突击队,合作化后,在青年突击队的基础上建立了青年生产队79个。在农业生产中带头破除保守思想采用先进技术,建立了 “试验小组”、“种子队”,培育优良品种,积累种植经验,创出了高额丰产成绩。同时,团组织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学习技术活动,采取以乡 (社) 为单位建立技术夜校或技术研究班,以生产队为单位建立农业技术研究小组,组织青年向老农学习,建立青年试种队或试验小组。在全市扫盲活动中,建立青年扫盲队,开展扫盲工作。各级团组织开展对农村青年进行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的组织和工作遭到了破坏,各级共青团组织先后停止了活动。
1973年天津市第六次团代会后,农村团组织一方面发展新团员,恢复团组织,一方面充分调动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当闯将,打先锋,发挥突击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市农村各级团组织按照党中央关于“依靠政策和科学,加快农业发展”的方针,大力开展农村青年学科学、用科学活动,采用参加农校和各类科技学习班、收听科技知识广播讲座、组织现场观摩、进行技术咨询以及在实践中自学等形式,带领广大农村青年在“科学热” 的洪流中,奋勇当先,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这期间全市农村共组织青年为主体的科技学习班1 468个,有近10万青年参加学习。天津农村各级团组织还主动与有关部门配合,创建以青年为主体的科技协会,成立青年技术咨询站、技术服务小组,发动青年建立科技带头户、示范户、种子户,鼓励青年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的经济联合,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和完善技术承包责任制、合同制。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20世纪90年代,天津市农村共青团组织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1)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民主法制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进行义务奉献,积极参加“文明户”、“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加强青少年文化活动的阵地建设和功能开发。建立青年“三下乡”综合服务队,送文化、科技、卫生下乡,组织开展“乡村青年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农村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2)团结带领农村青年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艰苦奋斗、建功立业。带领农村青年脱贫致富,实施了“服务万村行动”。为树立爱农兴业的现代青年农民典型,开展了“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评选活动。自1988年起,为配合国家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的实施,结合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青年劳动者素质,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一代的知识型农民为目标,各级团组织与科委联合开展了培养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截止到1998年,累计培养区县级以上的青年星火带头人近6 000名,建立了各类青年星火培训、示范基地220个,科技播火点800多个,应用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有10万人次的农村青年接受了培训。1996年,农村各级团组织开展了创建以“推广科技、传播文明、服务青年”为宗旨的乡镇青年科技图书站活动,并首创了“总站带分站一体化运营模式”,为此团中央在天津市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天津市的经验。到1998年底,全市222个乡镇全部建有图书站。为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天津农村各级团组织开展了“双兴”活动,即带头兴建农田绿色保护网,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承担市、区县重点绿化工程任务,创建青少年绿色文明园,5 046支青少年志愿者植绿护绿服务队大力推行一队一林(绿地)管护制度,注重开发经济林,兴办青年绿色实体。成立青年志愿者突击队,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推动全市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社会效益。
(3)紧紧围绕乡镇企业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管理人才。团市委及时成立了天津市青年乡镇企业家协会,加强与青年厂长(经理)的联系,乡镇企业团的工作愈来愈成为农村团的工作的重要方面。乡镇企业团组织围绕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广泛开展献计献策、师傅带徒、青工比武、科技攻关、挖潜增效、文明生产和创建“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充分发挥了乡镇企业团员青年的突击作用。
(二) 任务和作用
1.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针对妇女特点进行“加把力”的教育。如抗美援朝时期在全民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的同时,教育广大妇女明确国与家的关系,在妇女中涌现出许多母亲送子、妻子送夫赴朝作战、保家卫国的先进典型。组织互助合作社时,妇代会宣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妇女进行了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教育,破除妇女的自卑思想,改变了天津农村妇女不参加田间劳动的旧习俗。很多妇女坚定了农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出现许多妻子动员丈夫、儿女动员父母、妇女劝说亲友入社的生动局面。据1956年的统计,占全市94%以上的农户中的妇女,成为高级农业社社员。
发动妇女争创文明家庭。20世纪50年代和国家困难时期,贯彻“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妇女工作方针,教育妇女做到“五节一储” (节粮、节布、节水、节煤、节电、参加储蓄)。将家庭生活安排好,与国家共渡难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了以爱国家、爱集体、学习劳动好; 计划生育、教育子女好; 尊敬老人、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好; 婚丧喜庆、移风易俗好; 讲文明、懂礼貌、遵纪守法好为内容的争创“五好家庭”活动。建立扶老助孤小组4 000个,长期为老年人、残疾人服务。1991年11月,根据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会议精神,将“五好”家庭改称文明家庭,突出了思想道德教育,以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关心集体; 学习进取、爱岗敬业、诚实劳动; 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互助; 移风易俗、少生优育、科学生活; 勤俭持家、保护环境、崇尚文明为主要内容的争创文明家庭活动,并与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向妇女进行“四有”、“四自”教育,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提高农村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她们认识自身价值,解放思想,奋发向上,投身改革开放; 引导她们治穷致富,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组织妇女开展文体活动。从1982年起,每年都发动80%左右农村妇女参加市妇联组织的妇女 “三八”健康杯体育活动通讯赛。经区县层层选拔,每年都有150名左右的农村妇女参加全市的决赛,此项活动被邓颖超同志誉为“天津土特产”。
2.发动妇女投身经济建设。20世纪50年代,根据党的发展农业的方针,发动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据1958年底对四个郊区的统计,全市农村70 645名女社员中参加劳动的有67 141人,占妇女劳动力总数的95%,成为农业战线上的一支主力军。1955年,毛主席对反映天津市东郊区崔家码头《妇女走上劳动的战线》一文加的按语中指出: “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发动广大的妇女群众参加生产活动,具有极大的意义。” 1959年开始在妇女中开展了以 “政治思想好、生产劳动好、勤俭节约好、团结互助好”为内容的“三八”红旗手、红旗集体、女能手等竞赛活动,掀起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竞赛热潮,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农业学大寨活动中,妇代会发动妇女学习大寨艰苦奋斗的精神,出满勤、干满点,为夺取农业丰收做贡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了帮助妇女治穷致富,在全市农村开展了 “十项种植”、“十项养殖”、“十项手工业” 的“三十”竞赛。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35万名无技术的妇女普遍培训了一遍,使其掌握了种植、养殖、编织、刺绣、缝纫等一门以上实用技术。与此同时与有关部门配合,还建立种植蔬菜、西瓜、粮食、林果和养鸡、养猪专业技术研究会547个,研究小组1 360个。有12万妇女参加植树活动,共植树98万株、造林287公顷,育苗90公顷。传递信息,解决资金贷款,提供原材料,联系解决产品销售,也是在“三十”竞赛中妇代会帮助妇女治穷致富的一项主要任务。截至1987年底,有67万妇女参加了 “三十”竞赛,占全市农村女劳力85%。有48万妇女成为养殖专业户,13 393名妇女成为手工业户,经营项目达百余种。搞起庭院经济的达90万户,其中年收入达千元以上的有20万户。
1989年,在“三十”竞赛的基础上,为全面提高妇女素质开展了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双学双比” 竞赛活动。据1990年底统计,全市72万农村妇女参赛,接近妇女劳力总数的90%。
❶“双学双比”活动,提高了妇女文化素质。据1996年底统计,妇女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有402 673人,占总数的47%; 具有高中文化的有170 997人,占总数20%; 具有中专文化水平的23 683人,占总数的3%;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4 584人,占总数的0.5%; 还有4 000余人在农业广播学校、农业函授大学学习。
❷“双学双比”活动,培养了农业科技人才。1994年妇代会发动农村妇女参加了有关部门组织的“51510工程 (即在5年内为乡镇企业培养1万名高级、5万名中级、10万名初级人才) 和农业技术绿色证书培训、评定工作。妇代会发动组织394万人次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班,其中在取得专业证书人员中,妇女约占30%左右,掌握两项实用技术的妇女有487 750名,三项以上实用技术的有273 010名。有14 269户以妇女为主的农户成为科技示范户。在“双学双比”活动中妇代会还开展了手拉手架金桥,肩并肩奔小康,扶贫帮困活动。到1996年底共结致富对子4 000余对。
❸“双学双比” 活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使广大妇女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0—1996年,有14名妇女荣获全国 “三八绿色”奖章。有21个单位被评为全国先进协调组织和先进协调单位。天津市妇联1990年度和1992年度两次被评为全国 “双学双比”先进协调领导小组。
3.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天津农村妇代会组织妇女学习法律知识,学会依法保护自己。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和1980年新婚姻法颁布时,妇代会都在妇女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天津市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若干规定》颁布后,妇代会以多种形式进行了宣传贯彻,使侵权行为有效解决在基层。
落实男女同工同酬政策。“男女同工不同酬,不如在家守炕头”。这是农村妇女对报酬不合理的反映。为调动妇女生产积极性,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妇代会一直将落实男女同工同酬政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反复抓落实。
落实妇女保健制度。妇女参加集体劳动后,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保护列入妇代会工作日程,采取了“调干不调湿、调近不调远、调轻不调重”的“三调三不调”措施,使妇女的“四期”得到了保护。同时配合卫生部门推广了新法接生,围产期检查,普及育儿知识。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妇代会主任一般都兼做计划生育工作,妇代会成员、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两支队伍共同完成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并把妇幼卫生工作与计划生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圆满完成了少生优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