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价格体系改革
价格体系改革主要是解决购销价格不合理的问题。重点是解决粮油购销价格不合理的问题。
1979年,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改革不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体系,大幅度地提高了粮油收购价格。粮食平均提高20%,油料提高26%,超购部分在新价基础上由加价30%提高到50%。购价提高后粮油销价不动。粮油调价之后,整个农产品收购价格都做了全面调整: 生猪提价23%; 鸡蛋提价30%; 蔬菜提价15%; 海水鱼提价20%; 棉花提价 15.2%,另加 5%价外补贴,甜菜提价25%,柞蚕茧提价20%,对水果、畜产品、土特产品购价也都做了相应调整。这次调整,在解决长期不合理的农产品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社会有效供给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升较快,农产品生产成本逐年攀升,提高收购价格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也逐年减少。同时由于粮油价格实行双轨制,牌市差价也拉得很大,影响了国家粮食收购任务的完成。因此这一时期粮食调价力度和频率不断加大。1986—1988年连续3年对个别品种进行调整。1986年为解决东北玉米与关内差价过大问题做了微调,每50公斤提价1.5元。高粱、谷子等额上调。1987年再提价1元。1988年对水稻和小麦进行微调,每50公斤各上调2元。1989年再次提高合同定购价格,玉米、高粱、谷子各提价1元,水稻提价6元,小麦提价2.50元。1990年大豆提价50%。1992年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定购价格,平均提价19%。这次提价后,合同定购价已接近市场价格。1994年粮食欠收,生产成本相对上升,比较效益下降。根据国家安排,辽宁省将玉米购价每50公斤提价13.00元,水稻提价17.00元,大豆提价32.00元,同时还决定对玉米另外加价2元,水稻加价4元(加价仅一年,第二年取消)。这次提价幅度玉米、高粱达75%,水稻、小麦、大豆达60%,幅度之大前所未有。1996年再次调整粮价,各种粮食在每50公斤普遍提价15.00元基础上允许上浮10%。至此,合同定购价与市场价格基本接轨,甚至高于市价。
具体收购价格变动情况见表7-3-5。
表7-3-5 改革时期全省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变动情况
单位: 粮油: 元/50公斤; 棉、烟、蚕茧: 元/500克; 甜菜: 元/吨
年份 | 玉米 | 水稻 | 大豆 | 小麦 | 高粱 | 谷子 | 花生 | 芝麻 | 葵花 | 棉花 | 烟草 | 柞蚕茧 | 甜菜 |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 10.09 10.09 10.09 10.09 10.09 10.09 13.61 14.99 15.99 15.99 16.99 16.99 16.99 | 15.80 15.80 15.80 15.80 15.80 15.80 21.30 21.30 21.30 23.30 29.30 29.30 29.30 | 23.00 23.00 34.50 34.50 34.50 34.50 34.50 34.50 34.50 34.50 34.50 45.00 45.00 | 16.40 16.40 16.40 16.40 16.40 16.40 22.10 22.10 22.10 23.60 25.10 25.10 25.10 | 10.17 10.17 10.17 10.17 10.17 10.17 13.61 14.99 15.99 15.99 16.99 16.99 16.99 | 10.71 10.71 10.71 10.71 10.71 10.71 14.44 15.83 16.83 16.83 17.83 17.83 17.83 | 34.00 34.00 34.00 34.00 34.00 34.00 44.20 44.20 51.00 51.00 54.40 68.30 68.30 | 60.00 60.00 60.00 60.00 60.00 60.00 60.00 60.00 60.00 60.00 | 30.00 30.00 30.00 30.00 30.00 30.00 39.00 39.00 42.00 42.00 44.50 55.80 55.80 | 1.403 1.544 1.544 1.544 1.47 1.47 1.458 1.458 1.764 2.114 3.00 3.64 3.64 | 0.60 0.60 |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94 1.47 2.00 1.65 1.55 | 75.00 75.00 100 100 90.00 98.00 95.00 92.00 108.00 143.00 150.00 180.00 190.00 |
1992 | 19.90 | 34.30 | 45.00 | 31.10 | 19.90 | 21.70 | — | | — | 3.404 | | 1.55 | 210.00 |
1993 | 20.00 | 35.00 | 55.00 | 31.10 | 20.00 | 21.70 | — | | — | 3.678 | | 1.75 | 280.00 |
1994 | 35.00 | 56.00 | 87.00 | 49.00 | 35.00 | — | — | | — | 5.69 | | 1.90 | 320.00 |
1995 | 33.00 | 52.00 | 87.00 | 49.00 | 33.00 | — | — | | — | 8.60 | | | 360.00 |
1996 | 52.00 | 77.00 | — | 69.00 | 52.00 | — | — | | — | 8.60 | | | 420.00 |
这一时期,粮油销价的改革有突破性进展,彻底解决了长期价格倒挂的问题,逐步实现了顺价销售。粮油销价改革采取了先扫外围后打攻艰战的策略。
1985年,将统购价和超购价改为“倒三七” 比例价即合同定购价的同时,将供应农村人口的口粮,即各种补助粮、种子粮、饲料粮、救灾粮及其他农村用粮的销售价格都调整到“倒三七” 比例价,供应农村的食油提到“倒四六” 比例价格,也就是购销同价。同时对饮料、酒精、溶剂、制药、纺织、味精、淀粉生产和其他工业用粮一律改为议价供应。
1989—1991年连续三年实行压销。先后将供应城镇的饮食业、糕点业、酿造业、招待服务业、调味品等行业所用粮油以及其他工业用油脂,农村部分返销粮改按议价供应。实质是按不同的销售对象提高销售价格。为居民口粮、军供粮等销售价格改革做准备。
1991年在解决农村用粮和城镇的工商行业用粮价格的基础上,大幅度的调整了粮油销售价格。辽宁省三种粮食 (面粉、大米、玉米)每500克提价0.105元,提价幅度71%,四种食用油 (豆油、花生油、精制棉籽油、葵花油)每500克平均提价1.33元,提价幅度1.62倍。提价总额9.5亿元,粮油提价给每个职工每月补贴6.00元。这次调整销价向购销同价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1992年,国家按购销同价原则再次提高粮食销价,面粉提价46%,大米50%,高粱米47%,玉米面56%。调整后经营费用仍由国家补贴。这次调价给每个职工每月补贴5.00元。同年10月,辽宁省政府决定居民食用油改按议价供应。
1994年,随粮食购价的调整,对销售价格做了相应调整。面粉、玉米面上调1.1倍,大米上调72%,基本理顺了销售价格。提价后影响每个职工每月增加支出4.00元,但考虑到整个居民收入已提高较多,且购粮支出占居民总支出比重已经很小,决定只对大中专在校学生、城镇优抚救济对象、军队武警战士、生活困难的职工实行定向补贴。
1996年,在提高购价的同时,再次提高粮食销价,这次销价完全是全省按理顺价格原则安排的。辽宁省小麦产量很少,主要靠外省调入和进口,面粉销售价格不做安排,按市价供应。大米每50公斤产区安排148元,销价153元,玉米面安排82元,分别比调价前提高62%和58%。销价提高后,同1994年一样,只对特定人群实行定向补贴。
至此,整个农产品价格基本理顺,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构想和条件已经确立。这一时期主要农产品销售价格调整情况,见表7-3-6。
表7-3-6 改革时期全省主要农产品销售价格变动情况
单位:粮食:元/50公斤;豆油:元/500克
年 份 | 面 粉 | 大 米 | 高粱米 | 小 米 | 玉米面 | 豆 油 |
1979—1990 | 18.50 | 18.57 | 10.96 | 12.14 | 9.46 | 0.80 |
1991 | 28.00 | 36.00 | 19.00 | 22.00 | 16.00 | 2.24 |
1992 | 41.00 | 54.00 | 28.00 | 30.00 | 25.00 | 10月1日放开 |
1993 | 41.00 | 54.00 | 28.00 | 30.00 | 25.00 | 10月1日放开 |
1994 | 86.00 | 92.00(产地) 94.00(销地) | — | — | 52.00 | — |
1995 | 86.00 | 92.00(产地) 94.00(销地) | — | — | 52.00 | — |
1996 | 议价供应 | 148.00(产地) 153.00(销地) | — | — | 82.00 | — |
1997 | 议价供应 | 148.00(产地) 153.00(销地) | — | — | 82.0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