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作物种子改良与更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作物种子改良与更新

(二) 作物种子改良与更新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有生命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没有种子,就不能进行农业生产,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产量的高低,而一切增产措施的效果,也只有通过良种来体现。
1.种子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当时主管北京郊区农业生产的郊区工作委员会,每年夏、秋农作物收获时节都大力组织农民开展田间选种,并宣传指导田间选种的技术知识,在提高种子质量、促进农作物增产等方面起到积极效果。50年代中期,组织在京的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和各县(区)、乡的有关人员进行了郊区的品种普查,在此基础上发掘整理出优良农家品种183个。其中玉米有白马牙、把儿粗等40多个品种;水稻有大红芒、小黑芒、二谷粮等18个品种;谷子有毛毛黄、关东红等48个品种;高粱有马尾巴、打锣锤等32个品种;小麦有大白芒、红白芒、五花头等。还有甘薯、大豆、绿豆、黑豆、棉花等一大批优良农家品种。这些品种的收集整理丰富了种子资源,为科研育种提供了资源,促进了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1958年,第一次全国种子工作会议提出,种子工作贯彻“依靠农业合作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调剂”的方针。北京市相继建立种子机构,市、县(区)都建有种子站,从事种子的调拨、引入、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组织指导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种子选留工作。当时,由于种子机构缺乏仓贮设施和资金,种子的收贮、运输、保管由粮食部门办理。在此期间,除积极扩大优良农家品种的种植外,还积极引进外地农作物良种和科研、教学单位培育出的新品种,如“农大311”、“燕大1885”、“碧蚂”小麦;“英粒子”、“金皇后”、“华农2号”玉米;“银坊”水稻;“斯字2B”棉花等,促进了农作物品种的更换与亩产量的提高。
70年代末,我国的整个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一系列政策。197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积极选育引进和推广良种。在继续搞好大队、生产队种子田和县、社良种繁育场的同时,尽快建立省、地、县的种子生产基地,有步骤地实现种子的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实行种子的“四化一供”(即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平谷、房山、通县等3个县率先开展“四化一供”的试点工作,而后全面铺开。90年代初共建起县(区)、乡两级繁种基地1.23万公顷,年集中统一供种数量达2500万公斤。同时,全市还建立起8套种子加工流水线,年加工种子1500万公斤。在种子繁殖上,推行专业化大面积制种技术,解决了原来分散制种中的混杂、纯度低的弊端,逐步提高了制种质量。1978年全郊区集中连片的玉米制种面积只133.33公顷左右,到1980年发展到0.33万多公顷,1989年又扩大到0.67万公顷。同时进行了制种的改革,改分散制种为集中、专业制种;改稀植为密植;改母本小行比为母本大行比,传统的父母体1∶2改为1∶3或1∶5方式;改平原制种为北部山区制种,从而使玉米的制种产量由原来公顷产不足750公斤提高到1500多公斤,有的高达4 500~5 250公斤。1983年怀柔县长哨营乡古洞沟、榆树湾、北湾子3个村承包54.67公顷中单2号玉米制种,获平均公顷产5 025公斤。
80年代初,为做好蔬菜种子的集中供种工作,在6个良种繁殖场建立了160公顷蔬菜良种繁殖基地。此外,还在有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乡级种子站安排一定数量的蔬菜繁种任务,初步形成了一个蔬菜良种繁育体系,每年可生产28种蔬菜的105个品种或杂交种的生产用种,年生产量20万公斤左右,基本实现蔬菜良种的自给。
到90年代初期,小麦品种已进入了第六次更换期;玉米单交种已进入第三次更换期;大白菜已实现早、中、晚熟品种配套。
2.主要农作物良种的演变。
(1)冬小麦。解放前,以农家种为主,品种多而杂,更换进度慢,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进行田间选种、引进并推广良种。1949—1995年47年间,北京市小麦品种进行了6次更新换代。促进了小麦产量的提高。1983—1990年,主栽品种有“丰抗号”、“京双号”、“农大311”、“农大319”、“北京8号”等。1991年以后,以“京411”为主。同时推广了“京冬6号”、“京冬8号”、“京437”、“京核1号”等优良品种。
(2)玉米。北京地区的玉米品种,长期以农家种为主。50年代,农家品种主要有“白磁”、“狗乐”、“小把粗”、“窝头黄”、“墩子黄”、“灯笼红”等,并开始推广“华农1号、2号”玉米,引进金皇后高产良种,同时着手有组织有领导的开展玉米的良种选育工作。此后,单交种、双交种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推广种植的品种,1970—1977年主要有白单2、丰收101、105和胜利101、105等,1978—1987年主要有京杂6、京早7、黄417等,1988—1990年主要是“掖单”系列,2号、4号、7号、农大60、沈单7等,1991—1995年主要推广掖单11、12、13、52,唐抗5号等。
(3)水稻。历史上有名的品种有: “京西稻”、“石窝稻”、“清水稻”,此外,还有怀柔县的“渤海所稻”和平谷县的“龙泉务稻”。50年代初,以“大白芒”、“黑马尾”、“紫金箍”等农家种为主,5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银坊”水稻,以后引进“水源三百粒”等品种。70年代中至80年代,为适应稻麦两茬栽培方式,推广了“京引47”和“早丰”早熟品种。90年代主栽品种有“秋光”、“京花101”等。
(4)蔬菜。新中国成立初期至60年代,以农家种为主。60年代初,一些稀有品种和腌制加工用种有所减少甚至失种。至70年代,外引品种逐年增多,如津研号黄瓜、番茄等及甘蓝、大白菜杂交一代种的试种推广。某些细小传统品种开始恢复,大路品种以杂交种应用为主,多数地方老品种被淘汰或失种,细小品种和稀有品种迅速恢复发展,并由国内外引进不少北京过去未曾有过的新类型品种,如绿菜花、脆叶型生菜、洋香菜、荷兰豆等。
3.品种审定。1982年9月7日,成立了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会由市政府农林办公室、市科委、市农业局、市农林科学院及在京的高等院校、农业科研单位的专家、科技人员、农业劳模等75人组成。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北京地区的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审定北京地区选育和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提出推广意见。委员会先后制定了《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细则》、《农作物品种认定的几项规定》、《常委会、专业组审定品种程序》、《粮油作物报审品种品质分析的暂行规定》等规定,从1984年到1995年先后审定、认定农作物新品种共152个。

☚ (一) 种植制度的演变与改善   (三) 商品基地建设 ☛
000014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