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传染病防治
新中国成立前, 上海农村急性传染病经常流行。据1930—1949年的不完全统计,大花、白喉、麻疹等三种传染病连年不断, 有13个年份出现霍乱流行, 结核病患病率居高不下, 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 上海农村普遍开展霍乱预防接种, 并结合其他预防措施, 有效地控制了霍乱流行。1950年开始普种牛痘, 到1952年, 天花在上海农村遂告消灭。1950年开始广泛接种白喉类毒素, 使白喉发病率由 1950年的 119.2/10万下降到 1958年的3.57/10万。60年代以后, 随着各种疫苗不断推广使用, 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儿童肺结核、破伤风、百日咳、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的发病率迅速下降。1975年以后, 未发生一例儿童白喉, 1978年在全市消灭白喉。1988—1996年连续8年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发生。进入90年代以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百日咳、麻疹等疫苗相应疾病的发病率持续控制在0.5/10万以下, 处于基本消灭水平。此外, 斑疹伤寒、钩体病、布氏菌病、新生儿破伤风、丝虫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已在上海农村绝迹。1996年, 郊县 (区) 急性传染病死亡率为0.45/10万, 比 1951年的 153.6/10万下降了99.7%;结核病死亡率为2.7/10万, 比1951年的208.6/10万下降了98.7%;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比1958年下降了91.8%。
传染病控制与预防措施。1956年1月, 市人民政府颁发实施 《上海市传染病报告暂行办法》, 以后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有关规定不断完善报告制度。80年代以来, 全市各医疗机构建立传染病报告一院一册制度。1989年, 上海市率先在全国实施市、区、县卫生防疫站疫情微机联网, 提高了疫情资料传递速度和准确性。从50年代开始, 上海建立并不断完善有效的传染病管理体系。1957年推行“划区医疗预防服务制”。传染病管理采取分段负责, 分级指导。上海农村地区在50年代重点控制危害最强烈的传染病, 如天花、白喉、霍乱、麻疹等的传播与流行。实施突击性免疫。60年代开始, 改突击性免疫为计划免疫, 由县 (区)卫生防疫站制订预防接种计划, 乡、镇 (公社) 卫生院负责疫苗接种。80年代以后, 郊县 (区)逐步形成较完善的 “冷链系统”, 从而保证了防疫生物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有效。1996年, 上海农村地区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高达99%以上。此外, 郊县 (区)大量开展了传染病疫情监测、疫点、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医院消毒隔离、医院污水处理等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