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用 (二)作用从山东39年实践来看,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生产资料利用率。山东省人多地少,资金有限,解决土地和生产资料的替代问题至关重要。大量事实表明,农业机械不仅作为手段无所不在,而且能够替代土地、生产资料,并创造一个良好的作物繁育生长环境,实现最佳的土地生产率和生产资料利用率,达到实现农业高产的目的。高密县北大王庄,人均只有0.34亩地,全村700亩地只有40名劳力耕种,其余劳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农田全部机械化,地越种越好,粮食有余,每公斤成本仅0.16元。1989年,全村工农业总收入3 600万元,人均收入1 200元,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105倍和13倍。 2.有效地抗御了自然灾害。山东旱、涝、虫灾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平均每年受旱灾面积约2 000多万亩,涝灾1 000多万亩,虫害500多万亩。但由于水利建设和排灌机械的迅速发展,植保机械的增长和药剂的改进,减轻了灾情,仍然取得好收成。特别是近几年,在抗灾中,每年调动百万台固定农业机械进行排灌;上万台拖拉机、推土机、掘土机……参加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了治旱治涝面积,提高了抗灾能力,保证了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1990年全省拥有机械化、半机械化植保机械793.22万台(架),平均2.4农户就有1台,再加上先进的药剂,每年估测可挽回粮食损失10亿多公斤、棉花5亿多公斤。 3.保证了农业稳产高产。机械化作业速度快,能更好的保证农时,有效地促进产量的提高。建国以来,山东耕作制度改两年三作为一年二熟为主,复种指数提高。从全省来讲有了机械化,“三夏”、“三秋”普遍较前缩短了5—7天。各地试验证明,同时耕种的小麦、玉米、水稻机耕比畜耕可增产10%—15%,地瓜、花生增产15%以上;机械收获小麦、水稻可减少损失10%以上。 4.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缩小三大差别。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先后建立了百余所农机化学校(包括常年培训班)培养了200万人的各类农业机械人员(主要是驾驶员和机手),这些人员分散在农村各地、各行业,很多是农村工、副业的骨干和农村的能工巧匠,全省现在120多万台农业机械动力就靠他们来驾驭运转。实践证明,只有伴随着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当代的科学知识才能在广大农村扎根,摒弃旧的传统观念。同时,农业使用机械后既可显著减少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消耗,又可缩短工作日,为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水平、缩小三大差别创造条件。 ☚ (一)成就 (三)问题 ☛
(二)作用 (二)作用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以乡、村 (包括自然村)为范围,按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牧民组织起来的一种具有法人地位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综合性,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 “三不变”,即家庭联产承包不变,财产所有权不变,土地承包一定多年不变。其职能是:生产服务、管理协调、资源开发、兴办企业、资产积累、组织流通。其实质仍然是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性质。 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以后,发挥了下列作用: (1)强化了 “统”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把适合新疆特点的农牧业“五统一”落到实处,提高了分户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农牧民开展以农田、草原、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村五好建设,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 (2)强化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了农牧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使农牧民家庭经营有了靠山和依托。 (3) 以其独立的法人地位,根据国家下达的指导性计划,依据市场变化,代表农牧户与有关部门签订生产、定购合同,然后分户经营,统一结算;积极履行集体的责任和义务,组织农牧民共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维护国家、集体和农牧民个人三者的利益。 (4) 有效地遏制了集体资金管理混乱、债权债务不清、合同兑现率低、拖欠集体提留多、占用公款数额大等问题,巩固了集体经济。 (5) 发展多种经营,提高了农牧民收入。 ☚ (一)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二、供销合作 ☛ 000216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