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鸭子为龙头,推动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粮食的稳定增长为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养殖业成为了宜良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1997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1.92亿元(1990年不变价),占农业总产值的36.3%,并逐年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鸭子生产,是宜良县养殖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宜良县养鸭历史悠久,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到现在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但在1982年以前年饲养量多在10多万只,高的年份仅25万只。1983年引入北京鸭等优良品种后,饲养量开始逐年上升,到1986年突破了100万只大关,1990年达到196.39万只。“八五”期间发展速度加快,到1995年饲养量达到533万只,年均增加67.3万只。1997年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饲养量687万只,出栏商品鸭608万只,养鸭业产值达3 729万元(1990年不变价),占畜牧业产值的19.4%,农业人口人均养鸭18只,人均提供商品鸭15.5只。养鸭业的兴旺,实现部分商品余粮的过腹转化,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为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门路,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宜良县的鸭产业发展较快,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❶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把鸭子生产重点布局在交通条件好、有一定经济条件和饲养基础的坝区,在这些地区重点发展饲养大户。全县1997年出栏1 000只以上大户达1 158户,其中高达2万只以上的有25户。
❷建立鸭系列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农户之间在效益驱动下,分工越来越细,形成了一体化经营。从种鸭饲养、孵化、商品鸭饲养、白条鸭加工、储运,一直到烤鸭出售,都有相对固定的农户经营。农户之间在长期的买卖过程中形成了信誉可靠的供需合作关系。在全县鸭子系列化生产中,从事养鸭的有11 048人,从事孵化的有364人,从事加工的有1 646人,从事销售的有968人。大量的商品鸭通过销售人员运往昆明、大理、保山、楚雄等省内地州和外省销售。
❸政府在鸭子系列化生产的薄弱环节上为农户提供必要的服务。在科技服务体系上,建立了疫病防治中心,科技培训中心和县、乡(镇)、行政村(办事处)三级科技推广网络,共有畜禽科技人员390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47人。每年办养鸭培训班20~30期,培训人员1000多人次,使科学饲养普及率达95%以上,疫病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在良种上,继1983年引入北京鸭之后,近年又引入天府肉鸭、樱桃谷鸭,把饲养育肥期由39天缩短为32天,肉料比由1:2.5缩小为1:2.3。为保持良种不退化,县畜牧局还建立了年饲养2000套祖代种鸭和3000套父母代种鸭的种鸭场,为饲养户供应良种。在饲料供应上,县畜牧局、粮食局先后建了2个万吨饲料厂,扶持集体、个体建了5个年产3 000~5 000吨的饲料厂,开设饲料销售门市116个。在加工上,成立了宜良烤鸭技术研究会,每年培训烤鸭技师1 200多人;并先后建起了年加工处理鸭毛300吨的羽绒制品厂和年加工商品鸭60万只的软包装食品厂,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地。在销售上,投资300多万元,建了2个占地1万平方米的商品活鸭交易市场,1个白条鸭、烤鸭、板鸭、鸭内脏交易市场。
鸭子生产的产业化经营带动了生猪、奶牛、水产等养殖业向产业化迅速推进。
❶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基本形成。生猪生产重点分布在坝区、半山区。1997年全县年出栏肉猪500头以上的大户有6户;年出栏30头以上的有356户;年出栏10头以上的有3 425户。这些饲养大户年出栏肉猪68 816头,占全县总出栏数的19.3%。奶牛主要集中分布在坝区,有饲养5头以上的大户36户,饲养3头以上的农户120户。水产业主要集中在南盘江沿线,在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扶持建设“2814”项目266公顷精养高产鱼塘的基础上,近年又新建了166公顷,使精养高产鱼塘面积达到432公顷。
❷科技服务体系较为健全,生猪、奶牛生产,县建有种猪场、万吨级盘江饲料厂、科技培训中心、疫病防治中心,乡(镇)建有兽医综合服务站,办事处设有畜牧兽医员。这些服务机构,抓良种推广、科学喂养、疫病防治,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获得了显著的效益。1987—1997年,生猪出栏平均饲养天数由632天减少到279天,缩短了353天;出栏率由57.9%上升到161.5%;奶牛头均年产鲜奶由2500千克增加为3000千克,增长20%。水产业,县上建有水产服务中心,乡(镇)建有渔政站,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养殖户科学喂养,搞好疫病防治,使每亩水面的单产由1982年的220千克提高到1997年的627千克。
❸流通网络逐步配套。为解决养殖业迅速发展带来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宜良县在仔猪较多的南羊镇建立仔猪交易市场,在各乡(镇)集市划出地点专门作为生猪交易市场;在8个乡(镇)设立鲜牛奶收购点14个,定点定时就地就近为养奶牛户收购鲜牛奶;建设了日加工鲜奶25吨的奶粉厂一个;在县城一商场内设立了水产品专门市场。
❹产品产量不断增长。1978—1987年,全县出栏肉猪年均增加5 431头,增长率为9.6%。1987—1997年,出栏肉猪由10.56万头增至35.64万头,年均增加2.5万头,增长率为23.8%。奶牛从1984年引入开始发展,到1997年有奶牛3 920头,每年平均增加328头;产鲜奶9200吨,每年以43%的速度增长。1997年水产品产量4 319吨,与开展精养高产前的1982年相比,增产4 181吨,增长30倍。为了进一步提高养殖业生产效率,近年宜良县积极引进、开发了梅花鹿、七彩山鸡、蛇、虾、蟹、牛蛙等动物的养殖,有的已获得成功,开始见效。
宜良县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见表11-3-2。
表11-3-2 宜良县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项 目 | 单 位 | 1978年 | 1999年 | 1999年比1978年 |
农业总产值 农业产值 林业产值 牧业产值 渔业产值 粮食产量 油料产量 烤烟产量 茶叶产量 |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吨 吨 吨 吨 | 5 290 4 561 217 506 6 118 460 347 3 183 35 | 127 493 60 137 9 778 51 846 5 732 183 285 775 11 575 33 | +23.1倍 +12.2倍 +44.1倍 +101.5倍 +954.3倍 +54.7% +1.2倍 +2.6倍 -5.7% |
(续)
项 目 | 单 位 | 1978年 | 1999年 | 1999年比1978年 |
水果产量 猪牛羊肉产量 水产品产量 财政收入 乡镇企业营业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吨 吨 吨 万元 万元 元 | 1 193 5 002 810 766 910 91 | 4 189 35 045 5 211 11 692 516 995 2 679 | +2.5倍 +6.0倍 +5.4倍 +14.3倍 +567.1倍 +28.4倍 |
注:农业总产值及其增长率按当年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