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优质棉基地县建设
1.建设历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棉花连年增产,一度出现了收不了,存不了,销不掉的情况。因此,国家采取了控制棉花生产,限量收购的政策。1983年国发[1983]172号“国务院关于改变棉花加价办法和取消北方棉区价外补贴的通知”。1984年国发[1984] 36号“国务院关于控制棉田面积和搞活等外棉经营的通知”指出:
❶适当控制冀、鲁、豫三省棉田面积。
❷适当调整北方棉区棉花奖售粮食的政策。1984年国发[1984]146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棉花产销综合平衡的通知”指出:从1985年新棉上市起,北方棉区的超购价比例由“倒二八”改为“倒三七”,取消棉花收购奖粮食和扩大棉田补助粮。1985年经农[1985] 293号“国家经贸委员会关于改革统配化肥分配办法的通知”指出:取消棉农口粮用肥。1985年国发[1985] 108号“国务院批转商业部等部门关于调整1986年新棉上市起,北方棉区加价比例由“倒三七”改为“倒四六”。由于采取了以上一系列控制棉花生产措施,导致了后来全国性的棉花生产滑坡现象,棉花生产不仅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进入90年代,国内纺纱能力已达到3 500万锭,是80年代初的2倍多,使得棉花产需矛盾日益尖锐,引起了各级领导重视,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了许多鼓励种棉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发展棉花生产,于是,建设优质棉基地县的构想产生了。农业部和国家计委初步规划“七五”期间,要在主产棉区选建100个棉花基地县。“八五”再继续建设100个基地县,总规划200个基地县。同时,棉花面积约占全国棉花总面积的70%,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80%左右。因此,建设优质棉基地县成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1) 分批建设及投资情况。1985—1995年,国家与地方联合投资先后在河南省批建了宛城区(原南阳县)、尉氏县、扶沟县、内黄县、新乡县、商丘县、虞城县、太康县、杞县、新野县、鄢陵县、西华县、滑县、新蔡县、汤阴县、夏邑县、南乐县、淮阳县、延津县、兰考县、宁陵县、睢县、安阳县、社旗县和濮阳县等25个优质棉基地县,总投资8 59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 380万元,地方投资4 210万元(见表3-2-22),主要用于棉花原种场,良种棉加工厂和良种繁殖区以及棉花技术推广中心的硬件建设。
表3-2-22 优质棉基地县投资情况
单位:万元
项目 基地县名称 | 建设时期 | 起止年限 | 总 投 资 | 建设内容 |
合计 | 中央 | 省 | 市 | 县 |
宛 城 扶 沟 尉 氏 内 黄 新 乡 太 康 | “六五” (第一批) “六五”时期 “六五”时期 “七五” (第一批) “七五”时期 “七五” 时期 | 1985—1986 1985—1986 1985—1986 1986—1987 1986—1987 1986—1987 | 312.5 292 274.03 323 358.49 320.42 | 29.5 187.5 187 184 184 181 | 130 45 40 82 70 73 | 17 23 27 29.6 40 26 | 36 36.5 29.03 27.4 64.495 40.42 | ❶良种棉加工 厂: 加工厂房、 种子仓库,加工 机械设备购置 |
杞 县 虞 城 商 丘 新 野 鄢 陵 | “七五” 时期 “七五” 时期 “七五” 时期 “七五”时期 “七五” 时期 | 1986—1987 1986—1987 1986—1987 1986—1987 1988—1990 | 381.47 337 387.814 318.24 300 | 184 184 184 184 150 | 70 74 87 74 75 | 40 35 35.43 15 40 | 87.47 44 81.384 45.24 35 | ❷棉花原种 场: 仓库、 晒 场、三圃田建设 |
西 华 滑 县 新 蔡 汤 阴 | “七五” (第二批) “七五” 时期 “八五” (第一批) “八五”时期 | 1988—1990 1988—1990 1991—1992 1991—1992 | 300 300 300 300 | 180 150 150 150 | 75 75 75 75 | 40 40 40 40 | 35 35 35 35 | ❸良繁区: 良 种繁殖 |
夏 邑 南 乐 兰 考 | “八五”时期 “八五”时期 “八五” (第二批) | 1991—1992 1991—1992 1993—1994 | 300 300 275 | 150 150 110 | 75 75 83 | 40 40 41 | 35 35 41 | ❹棉花技术推 广中心主要是仪 器设备配套 |
(续)
项目 基地县名称 | 建设时期 | 起止年限 | 总 投 资 | 建设内容 |
合计 | 中央 | 省 | 市 | 县 |
淮 阳 延 津 宁 陵 睢 县 安 阳 社 旗 濮 阳 | “八五”时期 “八五”时期 “八五” (第三批) “八五”时期 “八五” (第四批) “八五”时期 “八五”时期 | 1993—1994 1993—1994 1994—1995 1994—1995 1995—1996 1995—1996 1995—1996 | 275 275 400 400 400 475 375 | 110 110 160 160 100 190 150 | 83 83 120 120 96 114 90 | 41 41 60 60 57.6 68 67 | 41 41 60 60 86.4 103 68 | |
(2) 棉种泡沫酸脱绒车间。从1989年开始,国家又拨出专款在河南省扶沟、宛城、尉氏、内黄、新乡、太康、虞城和新野等8个县的良种棉加工厂,配建了泡沫酸脱绒车间(见表3-2-23)。
表3-2-23 棉种泡沫酸脱绒车间投资情况
单位:万元
项目 县名称 | 建设时期 | 总 投 资 |
合计 | 中央 | 县 |
宛 城 扶 沟 尉 氏 太 康 虞 城 新 乡 内 黄 新 野 | “七五”时期 “八五”时期 “八五”时期 “八五”时期 “八五”时期 “八五”时期 “八五”时期 “八五”时期 | 75 75 75 75 75 75 75 75 |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
(3) 完善配套。从1993年起,国家陆续又对河南省扶沟、宛城、新乡、新野、内黄、西华和商丘7个县进行了完善配套(见表3-2-24)。
2.基地县建设成就。从“六五”以来,优质棉基地建设是新中国以来棉花生产最大的建设项目,也是国家为增强棉花生产后劲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它为建立健全河南省棉花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建和改建后的良种棉加工厂,其设备和工艺均为国内先进水平。总之,经过10年的建设,河南省的优质棉基地建设已经形成了以良种繁育为主体,实行原种场、良繁区、良种棉加工厂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格局。
(1) 为稳定发展棉花生产,制止棉花生产大滑坡起了重要作用。1985—1995年,优质棉基地县在全省棉花面积中所占份额从11%上升到45%,增加了34个百分点;总产从13%上升到58%,增加45个百分点。近几年已经成为全省棉花生产的主体,当全省
表3-2-24 7个优质棉基地县完善配套情况
单位:万元
项目 县名 | 完善时期 | 起止年限 | 总 投 资 | 完 善 内 容 |
合计 | 中央 | 省 | 市 | 县 |
扶沟 | “八五” (第一批) | 1993—1994 | 90 | 30 | 30 | 15 | 15 | 良种棉加工厂:棉短绒清理车间土建 棉花原种场: 棉种仓库维修、 田间作业 设备打机井等 良繁区: 推广良种繁育技术 |
宛城 | “八五”时期 | 1993—1994 | 90 | 30 | 30 | 15 | 15 | 良种棉加工厂: 仓库维修及设备购置 棉花原种场:仓库及水利设施完善 良繁区:新技术、培训 |
新乡 | “八五”时期 | 1993—1994 | 90 | 30 | 30 | 15 | 15 | 良种棉加工厂: 仓库、机修房土建及设 备购置 棉花原种场: 晒场、考种室主渠道硬化 良繁区: 技术培训、技术推广 |
(续)
项目 县名 | 完善时期 | 起止年限 | 总 投 资 | 完 善 内 容 |
合计 | 中央 | 省 | 市 | 县 |
新野 | “八五”时期 | 1993—1994 | 90 | 30 | 30 | 15 | 15 | 良种棉加工厂:硬件仓库、清杂车间土建 棉花原种场: 种子仓库、 晒场、 三圃田 建设 良繁区: 试验、示范推广棉花良种繁育 新技术 |
内黄 | “八五” (第二批) | 1995—1996 | 120 | 40 | 32 | 19.2 | 28.8 | 良种棉加工厂: 更新打包机、棉花回收 机、精梳棉机等 棉花原种场: 打机井及配套, 购考种、 挂藏、检验设备等 良繁区: 建棉花平衡施肥厂, 良繁区小 型农田水利设施等 |
西华 | “八五”时期 | 1995—1996 | 120 | 40 | 32 | 20 | 28 | 良种棉加工厂: 厂区路面硬化、 棉种 库、更新打包机及厂区排水设施 棉花原种场: 打机井及配套、考种、挂 藏、检验室及棉检设备购置 良繁区: 购弥雾机及病虫监测购置等 |
商丘 | “八五”时期 | 1995—1996 | 120 | 40 | 32 | 19.2 | 28.8 | 良种棉加工厂: 购打包机、皮棉清理 机、棉种库及厂区路面硬化等 棉花原种场: 新建考种、挂藏、打机井 及配套, 晒场、棉检设备购置 良繁区: 打井及配套, 购弥雾机 |
棉花生产出现滑坡的时候,优质棉基地县首先出现发展势头,当棉花发展的时候,优质棉基地县增幅较大。如1993年全省棉花面积下滑22%,而基地县仅减8.9%;1991年全省面积扩大44%,基地县棉花面积增长51.0%。据统计“七五”期间建设的11个优质棉基地县,1990年共植棉31.13万公顷,占全省棉田的35.4%,平均亩产65公斤, 比全省高出16.5公斤,总产量达30.44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一半。
(2) 建立健全了棉花良种繁育体系,提高了统一供种水平。不少基地县初步建起了棉花原种场、良繁区、良种棉加工和种子公司相配套的棉花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基本做到了棉花原种生产、良种繁殖、加工处理、经营服务“一条龙”。据统计,1994年全省22个优质棉基地县良繁区已达3.86万公顷,三圃田(株行、株系、原种圃) 0.1万公顷,已形成了年产原种1 000吨,良种3.5万吨棉花良种生产能力。不但能满足22个基地县53.33万公顷棉花的种子需求,还能向外省提供1万多吨的棉花优良品种。全省棉花统一供种面积已达到33.33万公顷,占基地县植棉面积的60%以上,初步改变了全省棉花品种“多、乱、杂、退”的状况。经过示范县的试验示范已经掌握了棉种泡沫酸脱绒包衣技术。1991年南阳、扶沟、尉氏3个县脱绒光籽336吨,种植面积1万公顷。
(3) 巩固和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了科学植棉水平。许多基地县形成了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中枢,乡农技站村试验站为桥梁,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技推广网络,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据统计,1992年17个基地县共举办棉花技术培训136期,培训技术员5万人次。推广地膜棉3.52万公顷。育苗移栽37.67万公顷,两膜面积达41.18万公顷,占植棉面积的60%,均高于其他非基地县水平。
(4) 形成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加强棉花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了棉花生产和实力,改善了棉花原(良)种和加工自理的物质条件,同时,多数基地县充分利用基地和基础设施的优势,积极创办经济实体,围绕棉花主副产品综合加工,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使良种棉加工厂真正成为农业部门的最大的经济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