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4. 桐城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4. 桐城市 4.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之北,大别山东麓。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居住。商时为群舒居地。周为封国,曰桐。以其地宜桐而得名,始见于《左传·定公二年》(前508),桐城之名即源于此。春秋时,初附庸于楚,后属吴、越。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灭于楚。秦为舒县地。西汉先后为枞阳、舒县地。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南巡,封天柱山为南岳时,曾经桐城南之盛唐山和枞阳,作《盛唐枞阳之歌》(见《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西汉时,桐城已有桐乡之名。宣帝时(前73一前49),朱邑曾为桐乡啬夫。东汉为舒县地。三国时,先后为魏、吴庐江郡地。晋为舒县地。隋开皇十八年(598),置同安县,为桐城建县设治之始。大业九年(613),筑土城于今市东,为建城之始。后为农民起义军所破。唐开元二十二年(734),于今址筑山城。至德二载(757),改同安县为桐城县,为桐城称名之始,沿用至今。或云,改名乃忌安禄山姓名之故。唐时,县治尚为荒僻之地,虎虺为患。元和八年(813),县令韩震令焚烧草木,焦灼地面以除其害,因有山焦城之称。后遍植松杉,为荒山造林最初见于史志者。北宋时,“里多富饶,人善商贾”,渐有繁荣景象,境内已有集镇数处,山水佳处亦渐著于世。王安石曾数次来游,深爱桐乡风光,有“桐乡山远复川长,紫翠连城碧满隍”之句。披雪瀑已为游览胜地,姚鼐言及岩壁留有绍圣三年(1096)游人题刻。元符三年(1100),世称宋画第一的李公麟归隐于龙眠山,苏辙、黄庭坚等曾来访游并有吟赏风景之作,苏轼亦曾为其所画《龙眠山庄图》作跋,风雅一时,龙眠胜境因成文人墨客慕趋之地。宋末,为避元兵,县治一度外迁。元延祐年间(1314—1320),县尹温士谦建学宫,始有县学。由明及清,桐城进入重要发展时期。虽不断遭受战争、灾荒、瘟疫,但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文化教育均有较大发展。邑人竞以科第起家,崇文重教,蔚为风气。《桐城耆旧传》:“城里街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数百年间,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有进士240人,有著作传世者达600余人,遍及学林宦海、诗坛艺苑,因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誉。明代中叶,游赏者渐多,县境之内有“桐乡八景”之名,旅游审美已成为新的社会文化追求。王守仁曾两游桐城并有游赏之作。正德年间(1506—1521),学者方学渐回归故里创办桐川会馆,邀何唐主讲,开设馆讲学之风。嘉靖初,知县沈教与安庆知府胡缵宗创办桐溪书院,兴起书院教育。桐城文化之盛、科举人才之众,实肇造于此。万历四年(1576),改筑砖城。平面状似金龟,寓为人方正不苟,思维须圆通灵动之意。有六门,周长六里,高三丈六尺,城池之固,为江淮之冠。后复加修葺,更为完固,张献忠曾屡攻不破,因有铁打桐城之誉。城垣惜已不存。明末,名宦硕儒归隐桑梓,集会结社,讲学论政之风颇盛。方以智、钱澄之等均曾参与其事。女诗人方维仪等亦为名媛之会,聚吟于清芬阁。清康熙、嘉庆年间(1662—1820),为桐城文化最辉煌的时代。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成为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弟子众多,影响甚大,有“天下文章莫大乎桐城”之说(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引述)。钱钟书谓“桐城亦有诗派”,引清人程秉钊《国朝名人集题词》:“论诗转贵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轻。”道光三十年(1850),徐璈辑《桐旧集》收录历代桐城诗人达1200余人,诗7700多首。咸丰三年(1853)、八年,太平军曾两度攻克桐城。1949年2月,桐城解放,分置桐城、桐庐(枞阳)两县。4月,刘伯承、邓小平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进驻桐城,指挥渡江战役。1996年8月,撤县改市。桐城人文荟萃,历代著名学者、作家还有左光斗、张英、戴名世、张廷玉、方观承、方东树、姚元之、吴汝纶、马其昶和现代的朱光潜等。其中方以智故居尚在,张英、戴名世、张廷玉、姚莹等人墓亦在桐城。人文胜迹尚有六尺巷、紫来桥、文庙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渡江司令部旧址等。桐城山川明秀,风景宜人,以披雪瀑、碾玉峡、湄笔泉最著。刘大櫆有《游碾玉峡记》,姚鼐有《观披雪瀑记》、《游湄笔泉记》。龙眠山、小龙山、鲁谼山、菜子湖等亦风景胜美。旅游工艺品有玉雕、微型雕塑等。旅游表演艺术有十番锣鼓、黄梅小戏、采茶调等。旅游美食品有朝笏饭、相府酱菜等。旅游节庆集会活动有关帝会、文昌会、火神会等。旅游交通有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等,水路可通长江。 ☚ 方以智墓 桐城文庙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