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 下】
【第一章】
‘莊暴見’云云。○按:‘好樂甚’甚字,已先帶得‘與民同樂’之意。
曰‘王之好樂’云云。○按:以樂而言,則‘古樂、今樂’判然不同;而以樂之本而言,則‘與民同樂’,豈有古今之異乎?孟子蓋據其本而言之,非無其理而姑為抑揚耳。
‘好樂而能與’云云。○按‘好樂而能與百姓同之’,此説恐少失孟子語脈。此章之旨與好貨、好色之説微不同,蓋欲推好樂之心而‘與百姓同樂’耳,非謂與百姓同其鼓樂也。當更商。
【第三章】
‘而無(計)較〔計〕’云云。○按:‘自不能已’、‘尤不敢廢’兩句,説得仁智之等極分曉。蓋‘自不能已’,順其理而自然為之者也;‘尤不敢廢’,知其理而不得不為之者也。以理而言,則仁智一也;而以等而言,則有自然與勉强之别。
‘天者理’云云,小注慶源輔氏説。○按:仁者之心是自然而然,固非出於欲保天下之意。而智者之心,則雖知義理、識時勢,不敢不事之。然豈能全無欲保其國之意乎?輔説似有未通。
對曰‘王請’云云。○按:‘大之’者,言捨小勇而好大勇,非就此小勇而廓大之也。‘貨色’章或問亦言此意。
【第四章】
‘齊宣王見’云云。○按:齊王之問,未見其與梁王不同,而孟子之對恐亦前後無異,何也?蓋兩君沼上之遊、雪宫之觀,自慚其所好之非正,而意賢者未必有此也,故皆以為問。孟子皆不詆其所好,而只言‘與民同樂’者之有此樂,及‘不與民同樂’者之反有其害。前章之曰賢者樂此,此章之曰有;前章之曰‘不賢者雖有此不樂’,此章之曰‘人不得則非其上’是也。兩章‘賢’字問與答皆屬君身,未知其有異。而前章之靈臺、靈囿,此章之‘一遊一豫’;前章之‘是日曷喪’,此章之‘睊睊胥讒’,又皆是賢不賢之分耳。但梁王之問,其辭誇,故孟子之對亦云‘賢者而後樂此’,以示抑揚之意。齊王之問,其辭遜,故孟子之對亦只曰‘有’而已。其辭誇、其辭遜,記疑以為小注饒氏所傳,朱子説及語録所載皆當差互看者然矣。若以為與賢者共之,則王之問固未有此意;而賢者之有此樂,必待君上之與共,然後得之。則孟子又何可直以‘有’為對耶?此甚可疑者,而集注之釋既然,當更商。
‘樂民之樂’云云,小注南軒張氏曰‘憂樂’云云。○按:君樂民之樂,民亦樂君之樂,則是天下之内,君民上下無不樂者矣,是所謂‘樂以天下’也。‘憂以天下’亦然。集注之意蓋如此。南軒乃以為不以己而以天下,則只屬君身,於集注之意得其半而遺其半,恐未盡。
晏子‘對曰’云云。○按:‘吾何以休’,‘休’言安逸也;‘吾何以助’,‘助’言得其助也。
‘今也不然’云云。○按:‘師行’,言人從猥多也,‘糧食’,謂供億有弊也。‘飢者(不)〔弗〕食,勞者(不)〔弗〕息’,皆指小民,非指從行之師衆也。蓋行幸之際,奔走供役必有不食、不息之患矣。
‘此釋上文’云云。○按:‘廢時失事’,言廢民時、失民事也。
【第五章】
孟子對曰‘夫明堂’云云。○按:‘王欲行王政,〔則〕勿毁之’之云,以孔子尊周之義言之,則似若有嫌。然聖賢只視天命之改與未改,前篇第三章程子之論詳矣。伊川又曰:‘譬如一樹,有〔可〕栽培之理則栽培之,不然,須别種。’其義精矣。
王曰‘王政’云云。○按:‘王政’之説,莫詳於‘觳觫’章。齊王聽之亦已熟矣,而至此復問‘王政可得聞歟’?有若未嘗有聞者然,其不能誠心聽受可知也。且‘好勇、好貨、好色’之言,雖見其自説病痛坦直無隱,然不知所以自反。而徒説其病痛,略無愧恥者,又何足貴哉?其果於自棄,不足與有為,亦可見矣。
‘九一’者小注‘問文王’云云。○按:陳氏答説恐未然。門關市廛皆有限守者,不過譏察異服異言之人,非更征商賈之税也。澤梁之有厲禁者,禁民之不以時取也。文王與成周之制,未見有始成之異矣。○更按:精義楊氏云‘文王譏而不征,周公則征之’,當更考。
楊氏曰‘孟子’云云。○按:‘循理而公於天下’,‘循理’,所以盡己之性;‘公於天下’,所以盡人之性。‘盡其性’三字,當兼人己看。
‘學者以身’小注問‘孟子’云云。○按:惠王之問利,是直將‘利’字為一個大題目,此弊不除,則萬事無可為矣。此拔本塞源之論也。齊王之好貨、好色卻是説自家病痛,而實亦天理、人情之所不能無者,故就其説而善誘導之,此孟子語法之所以不同也。
慶源輔氏説。○按:集注言好貨、好色,天理、人情所不能無者,亦是大概説常情之所同耳。若直就聖人分上言,則聖人之於貨、色,特循理而已,未嘗有一個好之之心。纔着‘好’字便不是聖人,此亦不可不知也。
【第六章】
‘孟子謂齊宣’云云。○按:以‘謂’字觀之,可知孟子於齊梁處賓師之位,非如孔子之仕魯而定君臣之義也。
【第七章】
‘左右皆曰賢’云云。○按:‘未可’之可字,恐是‘許之’之意。言左右諸大夫雖曰賢,未宜許之也。如此看方與下文義例同矣。
【第九章】
‘今有璞玉’云云。○按:前段以大木譬賢者,此段以璞玉譬國家。得大木則怒庸工之斲小,而得賢者則反欲小其學,是待賢者不如木也。治璞玉則不任己意而任玉人,治國家則反欲使賢者從己,是愛國家不如玉也。
‘玉人,玉工’云云,小注雙峯饒氏説。○按:‘任賢不如任匠’云云,恐失本義。
【第十一章】
‘反,還也’云云。○按:‘及其未發’‘未發’,指諸侯伐齊之事而言。
【第十五章】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云云。○按:此一章,兼前二章之意。
【第十六章】
‘克,樂正子’云云。○按:集注兩‘必’字與經文兩‘或’字,文雖異而意則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