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1_449梁惠王 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1_449梁惠王 上

【梁惠王 上】

【第一章】
孟子對曰‘王何’云云。○按:‘亦有’之亦字,言王所謂利之外亦有所謂仁義者也。‘而已矣’三字,言仁義之外元無他術也。蓋但言亦有仁義,則有似乎仁義之外復有他術,而利與仁義同為不可無者然,故復説仁義之外,更無餘法。
‘仁者,心之’云云,小注朱子説。○按:朱子此説,固至矣。然推而言之,則‘心之制’亦可見其為一心之主,禮知信莫不皆然,此義詳見於南塘先生記聞録五性互主圖中矣。
‘心之德是’云云。○按:此以‘心之制’為體,則‘事之宜’自當属用矣,是蓋以心與事而分體用也。若又以理氣看,則心是氣,而制是理,則是體上之體用也。事是氣,而宜是理,則是用上之體用也。制字、宜字又各兼體用。制底是體,而制處是用;宜底是體,而宜處是用也。但集注之意,則以制底、宜底為言耳。○揚雄‘義以宜之’、韓愈‘行而宜之’,兩‘之’字,便有程子處物之意,但二子只就用上説義,而於體上卻未甚分曉,所以不免義外意思。
諸葛氏説。○按:此説之誤,記疑已卞之。然論孟集注之互换,則蓋亦有説焉。論語言仁是就孝弟處説,而孝弟乃專主於愛者,故集注先言‘愛之理’。孟子此章,言仁義是公共説,而性本具於心者,故集注先言‘心之德’。以是為説,則庶乎可矣。
‘未有仁而’云云。○按:上節言求利之害,此節言仁義之利,合而看之,則是亦義理中利害之論也。蓋戰國之君明於利害,己成痼弊,若不因其心之所明,以發其善端,而汎説道仁義是好底,利是不好底,則是殆無異於為漢武説神仙之學,長年不足惜者也。故先言求利之有危國之害,以警動之;後言仁義之有自然之利,以啓迪之,是與世俗利害之論判然不同,而其為利害則亦莫切於此矣。
‘此章言’云云。○按:‘利心’之心字當着眼看。蓋‘利者,義之和’,則元來是好底物事,但一有心於利,則便成不好底物事。集注著一‘心’字,與仁義為對,則不待更讀下文而可知其為人欲之私矣。
‘所謂毫釐’云云,小注雲峯胡氏説。○按:三山黄登之言恐是專言天理、人欲之分,故以利字作義字對。至於集注‘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云者,則正是以義字包利字説,安可謂利字與義字對乎?夫對之為言,即彼此各立,不可相入,如陰陽、冰炭之謂也。今曰‘利不出乎義之外’,而乃猶以為義利相對,則恐不成説話,其下利害之説,亦如此。
‘當是之時’云云。○按:孟子固言仁義而不言利,然‘未有仁而遺親’一段,則亦言仁義中之利,但方截斷他利字之問,故不復露出利字耳。是以集注則以為仁義未嘗不利,所以發明孟子言外之意也。
【第二章】
孟子對曰‘賢者’云云。○按:此節‘樂’字與上節‘樂’字語意微不同。惠王之所問,以心之好樂而言;孟子之所對,以享其樂而言。蓋以惠王之意言之,則賢者未必好樂於此,而只為將説同樂、獨樂之利害,故卻説出‘賢者樂此、不賢者不樂’兩句話頭。辭氣從容,而語勢抑揚,此等處最可觀孟子氣象。
【第三章】
梁惠王曰‘寡人’云云。○按:‘焉耳矣’三字,可見惠王自言其用心極至之意。○‘移其民’‘其’字指河内,‘移其粟’‘其’字指河東
‘極財成’云云。○按:‘法制品節、財成輔相’八字,可以通言於王道之始成,但盡字、極字,專属於‘五畝之宅’以下之事。
‘狗彘食’云云。○按:惠王雖未嘗直歸罪於歲凶,然其不能修王政而自以移民、移粟為盡心,以責民不加多者,便是罪歲之語。
【第四章】
此章始以‘刃’與‘政’對言,中以‘人’與‘獸’對言,終以‘俑’與‘人’對言,皆所以甚言不行仁政而使民飢死也。一章之内,凡三變話頭。
【第五章】
梁惠王曰‘晉國’云云。○按:‘死’者,指長子之亡也。然觀其歷舉喪辱之事,則其所謂‘一灑’之計,不專在於為死者復讎而已,若只欲為死者復讎而已,則死者之讎,在於而不在於矣。‘西喪、南辱’之語,又何為而發哉?其乘忿求快,專出於貪欲可知也。故孟子之對,亦捨卻為死者灑恥一事,而但舉之强而為言,蓋深知惠王之所大欲故耳。
孟子曰‘地方’云云。○按:孟子此對,正打破‘晉國莫强、東敗西喪’之語。蓋曰昔之莫强,固不足言;今之喪敗,亦不足憂。惟能行仁政,則雖地方百里足矣云爾。
‘易,治也’小注朱子説。○按:無忌之直搗至函谷關,不過乘五國之兵力耳,恐未可與‘率歡欣鼓舞之民而征之’者並論矣。此似是記者之聽瑩。
【第七章】
孟子對曰‘仲尼’云云。○按:之事,後世固未嘗無傳,如公孫衍張儀得其傳者也。但在儒門,則無傳焉,蓋當初未曾講説其事故耳。然觀孟子之意,則非以其無傳而真不聞其事也,特欲截斷他尊尚霸道之意,故直以‘臣未之聞’一語塞之。
曰‘德何如’云云。○按:王之意,蓋以王道為高遠,必有莫大之德,然後可以做得,非自己可以企及也。故以‘德何如則可王’為問。孟子若言得天下之正,極人倫之至者,乃為王者之德云爾,則王必退託自棄,辭以不能矣。故特拓出‘保民’二字,以為王道不過保民而已,則卻只是平平易做底事耳。於是王又自以為若曰保民而王,則所謂王道,固不至甚難,而庶可以企及矣,遂復問‘若寡人者,亦可以保民乎’云云。蓋‘保民’二字,是孟子善誘掖處,而實為當世切要之務也。然聖賢之言,上下皆通,‘保民’二字,若推其極,之所以王,亦不過此。
曰‘有之’云云。○按:‘百姓皆以王為愛’一語,乃後面許多發難底張本。蓋王見牛之觳觫而不忍殺,則不待更設他語,而即此可知為惻隱之心。然若或徒隱其觳觫,而其所以處之者不得其道,則亦未足為仁術矣。而今王之以羊易牛者,正得乎愛物淺深之宜,而有以暗合乎‘君子遠庖廚’之義。於此反求而得其本心,則為仁之術,不外乎是,而仁民愛物之等差權衡,亦於是乎得之矣。故借百姓之言,以為反覆啓悟之地,其意切矣。
曰‘王無異’云云。○按:王之笑,正是欲悟未悟之貌,有似乎憤悱之見於色辭者,惟其如是,故及孟子為之發其意,則始怳然自悟而有戚戚之語也。
‘異,怪也’云云,小注東陽許氏説。○按:‘彼惡知之’,只就百姓上言,蓋説此難,而欲王之反求而已,非直以此一語啓王之心,而使之隨處察識耳。説晦雜,不可曉。
‘故以羊易牛’云云。○按:‘兩全而無害’,謂不殺牛亦不廢釁鍾也。‘無害’字,只是汎説,切不可帶着經文‘無傷’之意看去。
‘聲,謂將死’云云。○按:王之易羊,正合乎遠庖廚之義,然因此而思之,若每每見牛而易之以羊,則雖曰在所不見,羊亦豈可一向不恤乎?然則奈何?處之之道,恐當使牽牛者不復從堂下過,此亦遠庖廚之義,而所謂‘預養’其心者也。
小注慶源輔氏説。○按:此云‘仁義之心兩全而無害’,似本於上朱子説,然語極未瑩。蓋集注所云兩全無害,以殺牛與釁鍾之事而言,非以仁義之心而言也。
‘今王’小注南軒張氏説。○按:不言人欲,而只曰‘有以蔽之、無以蔽之’者,恐未瑩。
‘老吾老’云云。○按:孟子此言,姑非直勸王以老老、幼幼、刑寡、御邦也,蓋將古人自易近而推遠難底成法,去詰他能於遠難而忽於易近之故。‘今恩’以下,凡再問,而至此則直據實理實事而窮詰之,非如上文‘鈞、羽、毫、薪’之設辭而汎問也。
‘老,(而)〔以〕老事’云云。○按:此云‘又推其餘,然後及於愛物’,經文本無是語,而推之又推,以見其遠近易難之有序,而王之一切反是也。
‘權然後’云云。○按:‘請度’之度,記疑以為當讀如‘權度’之度,此論至矣。蓋既言‘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則其下語勢自當請權度之矣。若曰‘請量度’,則緩而不切矣。但其不曰‘權度之’而曰‘度之’者,似可疑。然言度,則權在其中,且想其語脈,則不過因近語而即結之而已。集注雖不言此‘度’字之讀如字,而以‘稱量’釋之,則與量度之義切不同矣。
‘而於此’小注‘本然之’云云。○按:此心本然,萬理皆具,是本然之權度也;應物時仔細看合如何,是權度之也。此段恐有記録之未精。
‘不快於此’云云。○按:心之正,本然之權度也。欲誘之,則權度之失其本然也。記疑已詳之。
‘今也制民’云云。○按:當時但因民之産而厚斂而已,初無制産之事。然其使民不免苦且死亡,便是制産之不善。此乃承上文而汎言之耳。

☚ 11_448孟子劄録   11_450梁惠王 下 ☛
000027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