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小注考疑
【題 解】
孟子小注考疑作者柳長源,生平事迹見孟子纂注增補題解。該書為孟子纂注增補附録,與孟子纂注增補同為手抄本,成於孟子纂注增補成書十年之後,即庚戌年(一七九〇年),東巖當時六十七歲,收録於水谷柳氏文獻叢刊第五集。所謂小注,就是四書大全編纂時單行大字朱熹集注之後以雙行小字出現的其他學者的學説,大部分為元明學者之學説,多為朱熹後學,即元明後期性理學派之四書學説。作者對這些小注有過兩次研究,第一次的研究成果就是小注考疑(即前篇),是以朱熹之説為權衡來研討其後學之見解,尊崇朱子學説,對小注的批判頗有深度,有似金長生的經書辨疑。四書纂注增補以援引中國學者的學説為主,前篇則多引用朝鮮學者的觀點,除李滉學説外,還有栗谷李珥和南溪朴世采的學説。形式是在小注中摘出疑問之處,以‘梁惠王“沼上”章小注楊氏曰云云’的方式加簡單標識,與或問、精義、大全、集注比較研析,從而闡明自己的見解;部分内容採用恩師李象靖觀點,間有‘先生批曰’之辭。因此,篇幅雖短,但可藉此考察其經學學説和思想。
一七八九年小注考疑前篇將要完成之時,東巖得見清初康熙年間汪份增訂四書大全,此書指明並詳論小注之誤,著者懷疑而前篇未釋部分皆有指正,因此選其精萃,另為續篇。所以續篇的大部分内容是清儒汪份之見解。故前篇、續篇雖同為訂正小注錯誤,但所據資料不同。前篇以東巖‘按説’為主,其根據是朝鮮先賢如李滉、李象靖之學説;續篇絶大部分引用汪份增訂。因此,研究朝鮮儒學應以東巖之解釋為中心,前篇意義較為重。但續篇中也有介紹尤庵宋時烈的學説,部分是從業師李象靖那裏獲得的定論。(安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