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性者也章】
堯舜性者,湯武反之。
精義 明道曰云云。見集注。又曰云云。見小注。又曰云云。見章下注。又曰:‘聖人無過。湯武反之也,其始未必無過,所謂如日月之食,乃君子之過。’○或問 程子至矣。吕侍講以‘反之’為反身而誠,則此為復其初,彼為反諸己,其所指不同矣。吕侍講曰:性者,由仁義行也;反者,反身而誠也。吕正字説精密。見集注。尹氏不論‘性之’之德,而專言‘反之’之功,其意亦善,而語有未到,讀者審擇而精思焉可也。尹氏曰:反之者,修為而復性也。反之而至於動容周旋中禮,則至矣。
動容周旋止非以正行。
精義 明道曰:‘經德不回,乃教上等人;禍福之説,使中人以下知所畏懼。’或問 程子以‘經德不回’為教人之語,則小失其文義耳。○吕侍講曰:‘君子曰有其德,則外有其容,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故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論語鄉黨篇孔子之容止,皆盛德之至也。經,常也。回,邪也。君子常一其德,不為回邪,所以誠意正心,非求福禄也。哭死者,或以德,或以親,顔淵死,子哭之慟,此非為生者也。言語必信,所以存誠,非以正行為名也。’云云。○蒙引 動容以顔貌言,周旋以動履言,此皆其小者。此等皆能中禮,則其大者可知。故曰:‘〔細微曲折,無〕[1]不中禮。’○動容周旋以下只是‘性之’之德,不是指堯舜言。‘君子行法俟命’亦然。
行法以俟命。
或問 尹氏亦善,而語有未到,讀者審擇而精思焉可也。首條參考。然是理也,三代以降,惟董子嘗言之,而諸葛武侯言於其君有曰:‘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程子語其門人有曰:‘今容貌必端,言語必正,非欲獨善其身以求知於人,但天理當然。’亦曰:‘循之而已矣。’此三言者,所指雖殊,要皆行法俟命之意,‘三代以降’至‘俟命之意’,見小注。外此則亦寂寥而無聞矣。斯道之傳不傳,考之於此,其亦可見也夫!○蒙引 聖人以義制命,蓋凡義之所在即是命也,如義當死,便是命當死矣;義不當食其禄,便是命該貧賤矣。此類聖人皆安,全不以介意,亦不屑言命,故曰命由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