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稻眼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稻眼蝶rice green-horned caterpillars水稻等作物的食叶害虫。鳞翅目,眼蝶科。常见有稻灰褐眼蝶和稻褐眼蝶两种。
两种稻眼蝶翅的鉴别特征 华东年生4~5代,华南5~6代,世代重叠。以蛹或末龄幼虫在近茭白田的河边、沟边及山间杂草上越冬。越冬代成虫发生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第一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8月上旬至8月下旬,第三代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第四代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温度25~28℃时,卵期4~6天,幼虫期20~27天,预蛹期一天左右,蛹期6~11天。成虫产卵前期5~11天,产卵期长达30天。成虫白天喜在花间、草丛、稻田及竹林中飞翔,取食花蜜,夜晚则栖息于草丛中。多在清晨至15时前羽化,以8~10时为最多。卵多产于浓绿的水稻、茭白、李氏禾等叶背,散产或聚产,每处1~8粒,田边比田中稍多。幼虫多在6~8时或20~22时孵出。通常近竹林、山边的稻田受害较重。幼虫具假死性,老熟后吐丝将尾端粘附于叶背或叶鞘上,倒挂化蛹。 稻褐眼蝶 Melanitis leda (Linnaeus) 又名长角眼蝶、稻暗褐蛇目蝶。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大洋洲、非洲:中国仅见于长江以南。成虫体长18~21毫米,翅展50~60毫米,暗褐色,前翅外缘近顶角处及后翅外缘近臀角处尖突。前翅面在中室至外缘间有两个互相靠近的大黑斑,斑内侧为弧形橙黄色晕,中心各有一白点(见图); 翅反面有3个圆形白心黑斑。后翅面有1~4个圆形白心黑斑,臀角处的一个较大,反面有6个同形黑斑。前后翅反面均杂有许多黄褐色横皱纹。夏型体小,色浅。末龄幼虫体长32~40毫米,头顶有一对红褐色的细长角状突起,几与头等长。体躯黄绿色,密生黄白小瘤突,腹末有一对尾角,水平伸出。在江西年生5代,6~8月中、晚稻分蘖期为害较重。其发生期与习性,和稻灰褐眼蝶相仿。 稻眼蝶的寄生性天敌,卵期有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和蛹期有弄蝶绒茧蜂、螟蛉绒茧蜂、广大腿蜂、广黑点瘤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有步甲、猎蝽和蜘蛛。防治上可利用幼虫的假死性,震落后中耕或放鸭啄食。当田间虫口密度较大时,宜在幼虫3龄前喷施敌百虫、杀螟硫磷、氧乐果、敌敌畏、杀虫脒及拟除虫菊酯类等药剂。 稻眼蝶rice satyridMycalesis gotama Moore,又称稻褐黄眼蝶,短角稻眼蝶、黄褐蛇目蝶。昆虫纲,鳞翅目,眼蝶科。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东南亚、大洋洲也有分布。寄主有稻、竹等。成虫翅展45 mm,体背面及翅正面灰褐色,体腹面及翅反面灰黄色;前翅正、反面各有一大一小的黑色蛇眼状圆斑;后翅反面有圆斑6个,其中两个较大。末龄幼虫体长30 mm;头部的一对黄褐色角状突,短于头长;腹末有水平伸出的尾角一对,头微黄具灰褐色斑纹;胸腹部绿色,带几条白色纵线。福建、广东一年发生5~6代,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成虫夜伏昼出,喜在花丛中取食花蜜,卵产在稻和竹叶上。幼虫沿叶缘吃成缺刻,老熟后多在植株下部吐丝倒挂化蛹。治螟时可兼治此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