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政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政论 政治思想著作。五卷。东汉崔寔撰。成书于东汉年间。 崔寔,字子真,又名台,字元始。生年不详,约卒于汉建宁三年(170年)。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官五原(今内蒙古地区)太守。崔寔自小沉静好学,长大后,以学问闻名当世。曾得朝中三公征辟,皆辞而不受。东汉桓帝初,崔寔入京任郎,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后来,崔寔出任五原太守,在任太守期间,崔寔看到当地百姓不会纺织,天冷时只能以草为衣,便卖掉自己的积蓄,导民种麻,制作纺织机器,使老百姓穿上了衣服。他还在边境整训兵马,严设烽火,使五原成为边境上最安全的地方。因此,崔寔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崔寔为官清廉,仕宦多年,家徒四壁,连死后的棺椁都是好友为他置办的。生前撰文多篇。 崔寔通晓政治,吏才出众。他在任郎期间,提出了几十条改革时政的意见,并把它编辑成册,这就是著名的《政论》。 在《政论》一书中,崔寔猛烈地抨击了当时东汉社会的种种弊端:政令混乱,上下松懈,风俗败坏,人多奸诈虚伪,百姓骚扰不安,正可谓“承百王之敝,值厄运之会”。崔寔明确地提出当时社会有几大祸害:一是政治腐败,人们都去追求奢侈生活,而且这并不是因为有人到家家户户去宣传提倡,而是由时势造成的;二是农民辛苦劳累而得利少,工商业安逸舒适而得利多,弄得农民不想好好种田,从而造成粮食匮乏,须知国以民为基础,民以粮食为生命,无粮则人民危殆,根基动摇则国家危亡;三是官吏贪赃枉法,收刮钱财,老百姓冒杀头的危险去作盗贼,使社会风气败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对这种“王纲纵弛,智士郁伊”的状况,崔寔提出了他的根治危机的措施。他认为,首先是要实行严刑峻法。因为治理天下无非二途,一是依靠德治,二是依靠刑法。而德治是用于平安之世的,治理乱世的最好的药方,就是刑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刑法严则理,宽则乱。因此,只有严刑峻法,才能“破奸轨之胆,海内肃清”。其次,在具体应采用什么治理措施的问题上,崔寔提出应“遭时定制”。他说:“圣人执权,遭时定制,步骤之差,各有云施。”并说,孔子周游列国,对各国的治理提出不同的措施,就是因为各个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不一样。因此,君主应随时有创立新制的思想,只有“新新不已”,才能“用之无穷”。再次,就是要重用贤才。崔寔说,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贤才在当世不受重用,后世之人才把他们视作圣贤。这是因为贤才往往不自我标榜,他们决不肯用邪道来讨好世俗,也不愿采用狡猾的手段求得名望。但是贤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实在是不可或缺的。尧舜汤武之盛世,正是依赖了贤才的辅佐。因此,当世君主要治理乱世,就必须重用贤才。此外,《政论》一书还在赏罚原则、军队治理、君民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关于君民关系,《政论》认为,君主应该谨慎地对待百姓,不要使他们怨恨,不要随意处罚他们,要像对待伤病员和婴儿那样爱护他们,兢兢业业,小心谨慎,这无疑是针对当时社会矛盾激化的状况而提出来的。 《政论》一书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指切时要,言辩而确”。仲长统曾说:“凡是当君主的,都应该将《政论》抄一遍,放在身旁。”的确,《政论》中的许多思想,如它提出的关于社会的几大祸害的思想,即使在现在,仍还是有启发作用的。 《政论》原书已佚,只在《后汉书》和《群书治要》中保存有几段节引的文字,现存留清代严可均的辑本一卷。一九七五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政论》的标点注释本,名《政论注释》。 政论 清末立宪派重要团体政闻社的机关刊物。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10月7日创刊于日本东京。月刊。蒋智由主编,梁启超运筹帷幄,撰稿人有黄可权、麦孟华等。以“一、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二、厘订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三、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四、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为政纲。辟论著、译述、批评、记载、杂录、应问、社报等栏。鼓吹请愿召开国会,建设政党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共出七期,次年8月被迫停刊。 正论;政论◉ 正论zhènɡlùn 名 正确合理的言论。〈例〉常扶~,独引大体/ 这是客观的看法,也是适时的~。 政论 政论报刊上从政治角度议论重大事件或形势、政治问题的文章。其时效性弱,思想性强。在我国,政论是一个历史概念。19世纪下半叶,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等人在报刊上发表大量政论文章,阐述他们救亡图存、变法改良的主张。他们的作品有深刻的思想性,很强的感染力和鼓动性,一时风靡全国,开创了政论报刊时代。本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保皇派利用报刊展开大论战,使政论在报刊上达到颠峰状态。此后,由于人们对新闻的需要日益增长,以及新闻媒介的不断进步,时效性差的政论逐渐为新闻性强的评论所代替。 ☚ 新闻评论的写作 社论 ☛ 政论书名。东汉崔寔著。共5卷,现存1卷。主张施政应博采各家思想,将儒家的“德教”与“刑罚”并用。要求重用“明哲之佐,博物之臣”以中兴封建王朝。清严可均辑入《全后汉文》。 政论文集。东汉崔寔(?—约170)撰。一卷。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桓帝时拜为议郎,著作于东观。后任五原太守、辽东太守,官至尚书。因世乱,托病不理事,数目免归,建宁中(168—172)病卒。原有集二卷,已佚。严可均辑凡七篇,其畸零短段不成章者载于卷末。言当时积弊,指切时要,言辨而确。力倡选贤任能,整肃吏治,察治状以定黜陟,厚奉禄以养廉耻。主张刑德并施,而尤重法度,斥赦令频繁为养奸之术。重农务本,提出“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要开草辟土,“徙贫人不能自业者于宽地”。辑篇多属专取精实,腴语美词芟除净尽者。然亦雄辩透彻,谨严周密。广引历史故实,说服力甚强。又善用比喻,以风俗为国之脉,年谷为国之肤;以粱肉理疾喻德政除残,药石供养喻刑罚理平,理喻辞畅,颇富文采。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广雅书局刻本,载《全后汉文》卷四十六。 政论东汉崔寔著。《隋书·经籍志》存录五卷,宋以后不见著录,现有严可均辑本一卷。政论一书的写作,主要是指斥时弊,并提出解决的方案。针对当时“王纲纵驰于上,智士郁伊(抑)于下”的情况,提出不能依靠“拘文牵古,不达权制”的俗人和“暗于时权,安习所见”的顽士,而要擢拔“明哲之佐,博物之臣”来中兴封建王朝。主张施政应博采各家思想,“既不能纯法八世(指‘三皇五帝’),故宜参以霸政”。强调“德教”与“刑罚”并用,注重社会风习的整治,以及提出“厚俸养廉”等主张,其中有较丰富的伦理思想。政论收入清严可均辑《全后汉书》中。 政论 188 政论东汉政论著作。崔寔著。全书共5卷。大旨“言当世理乱”,治国之道。一方面揭露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实,贬豪强,抨贪吏,其所言皆“指切时要,言辩而确”,为时人称颂;另一方面提出作者的政治主张,认为国家制度应依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切不可“背急切而慕所闻”;指出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教化和刑罚以经济生活为基础; 强调“德教”的作用,称“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梁肉也”;但鉴于当时乃 “承百王之敝,值厄运之会”的乱世,又强调“严之则治,宽之则乱”。本书已散佚,部分内容载于《后汉书·崔骃传》和 《群书治要》。 ☚ 新论 潜夫论 ☛ 政论 政论东汉政治哲学著作。五卷,现存一卷。东汉崔寔著。崔寔(?—约170),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官至尚书。著作还有《四民月令》。清严可均辑入《全后汉文》。 ☚ 潜夫论 申鉴 ☛ 政论 《政论》东汉崔寔撰。作者出身于仕宦之家,汉桓帝初被举为至孝独行之士,后曾著作于东观,与诸儒博士杂定五经。又任过五原太守、辽东太守,颇有政绩,官至尚书。著述15篇,《政论》是其代表作,作者针对当时“政令垢玩,上下怠懈,风俗凋蔽,人庶巧伪”的社会政治现状,主张效法尧舜,选贤任能,但又不要囿于前人德政,应针对社会现实,象调治身体那样“平则致养,疾则攻泻”,要“参以霸政”,“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用严刑峻法,矫衰汉时弊,颇为当时有识之士所称道。仲长统曾说:“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 ☚ 郭有道碑 《昌言·理乱》 ☛ 政论 政论半月刊。第五卷开始改为月刊,政论社编辑, 民国28年(1939年)4月25日创刊。该刊政治倾向性明显。每期大都有第八战区政治部主任曾扩清的评论, 阐发三民主义和蒋介石的政治思想。16开本,每期正文大多为24页,主要栏目有时论、专载、论著、文艺、半月刊评等。 ☚ 新西北 甘肃青年 ☛ 政论 《政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政闻社机关报。1907年10月在上海创刊。月刊。由梁启超、徐佛苏、蒋智由等筹办,蒋智由主编。以“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为宗旨,内容分演讲、论著、记载、批评、社报等栏。先后发表《变法后中国之大政策论》《国会与政党》等文章,敦促清政府早日实行立宪,在币制、外债、财政、国会制度、地方自治等问题献计献策,力图在宪政实现时挤进政权机关。但清政府并不买账,1908年8月以“纠结党羽,化名研究时务,阴图煽乱,扰害治安”为名,查禁了政闻社,该刊因之停刊。共出7期。 ☚ 真报 政论 ☛ 政论 《政论》抗战时期武汉无党派人士的抗日进步刊物。1938年1月5日创刊,社址设在汉口会通路94号,以后又改为汉口天津街4号。《政论》先为半月刊,4月5日第7期后改为旬刊。在发刊词中,声明其政治主张为:民族生存是当前的唯一问题,党派的异见,阶级的利害都应该暂时向后放放;拥护政府继续抗战;三民主义是我们当前的唯一政治纲领。《政论》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对抗战救国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国际形势和抗战前途均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作客观的分析。其主要撰稿人有陶希圣、江鸿、沈巨尘、何兹全、王宜昌、武仙卿、陈独秀、马寅初等。《政论》在武汉出版到1938年7月25日的第18期,以后迁重庆出版。 ☚ 政论 政学日报 ☛ 政论political comment 政论学术类著作。东汉崔寔撰。又作“正论”、“本论”。《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意林》皆有著录。原书五卷或作六卷。北宋时佚失。清严可均《全后汉文》据唐魏徵《群书治要》、杜佑《通典》以及《后汉书》本传等资料,辑为一卷,并附录另短段之十事于卷末。《玉函山房辑佚书》也有辑录,有嫏嬛馆本、重印本、楚南书局本、中华书局影印本等。抨击汉代后期“政令垢玩,上下怠懈,风俗雕敝”,“贤侫难别,是非倒纷”,疾呼“百姓穷匮”而“饥馁流死”。主张复井田、薄税敛,举贤才、重刑威,以挽救“仇满天下”的社会危机。东汉仲长统《昌言》称《政论》一书,“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范晔认为此书“指切时要,言辩而确”,能够“感起昏俗”,其“言当世理乱,虽晁错之徒不能过也”。《政论》还记载许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和技艺,常被《齐民要术》等农书所称引。 政论东汉崔寔的政治文章。全文见《后汉书》卷52《崔寔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