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其前身为1936年成立的四川省家畜保育所。1938年改为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畜牧兽医组。1953年改建为四川省农科所畜牧兽医系。1963年更名为四川省农业厅畜牧兽医研究所。1964年改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980年又改名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该所已发展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技术力量较强、具有一定科研开发能力的综合性研究所。所内机构设有: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人事科、科技管理科、开发科、行政科、财务科、寄生虫研究室、传染病研究室、家禽研究室、家畜繁殖育种研究室、饲料营养研究室、测试分析室。该所现有职工207名,其中有高级科研人员30人、中级科研人员50人、初级科研人员56人。
自建所以来,该所共开展350个科研课题的研究,取得150余项研究成果。1978年后有96项成果获国家、部、省、厅级奖励。其中,提高猪、禽、兔生产力成套技术,饲料资源开发利用,诊断和治疗耕牛日本血吸虫病、动物绿脓杆菌病等应用技术成果,在国内独具优势,经生产上推广应用,效益显著;畜禽品种资源、种质特性、寄生虫区系和草种区划等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对畜牧业科研、生产和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绵阳肺炎霉形体病病原分离、诊断和防治等成果的先进性,已引起国外兽医界的重视;四川省大面积推广猪的经济杂交和仔猪补饲技术、四川省商品肉兔配套技术开发、集约化养鸡配套技术等在全省推广应用,对促进畜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对50项获奖成果资料统计,创社会经济效益3亿多元。
该所还开展多形式的技术开发服务活动,服务对象遍及省内外和外国客商。1981—1991年全所共列专题开发项目120多项,零星技术服务千余项,先后培训养殖技术人才5 000多人次、饲料质检骨干100多人。一大批乡镇企业和专业户在该所的技术扶持下,走上了振兴和富裕之路,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通过成果物化生产,向社会每年提供瘦肉型猪、樱桃谷鸭、德国长毛兔和罗曼蛋鸡等优良种禽畜30万头(只),各种畜禽饲料添加剂和兽药近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