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财政支农资金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四川省各级财政对农业资金的投入,主要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
1. 财政支援农业投资。据四川省财政厅年报决算统计,从1950—1990年全省支援农业资金支出174.4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14.28%。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投资43.75亿元, 占财政支农资金的25.08%;农业事业费87.14亿元,占财政支农资金的49.96%;其他科技三费,包括农业流动资金和农村救济费等合计43.51亿元,占24.94%。按照不同时期计算:恢复时期为0.21亿元,占财政支出6.62亿元的3.2%,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投资0.01亿元,农业事业费0.12亿元,其他0.08亿元;“一五”时期为1.51亿元,占财政支出21.27亿元的7.1%.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投资0.23亿元,农业事业费0.83亿元,其他0.45亿元;“ 二五”时期为9.18亿元,占财政支出81.52亿元的11.3%,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投资1.48亿元,农业事业费2.25亿元(其中支援农村人民公社达3.2亿元);调整时期为6.09亿元,占财政支出31.21亿元的19.5%,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投资2.88亿元,农业事业费1.68亿元,其他1.53亿元;“三五”时期为10.22亿元,占财政支出61.55亿元的16.6%,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投资3.37亿元,农业事业费3.88亿元,其他2.97亿元(其中城镇人口下乡安置费达1.27亿元);“四五”时期为21.38亿元,占财政支出104.16亿元的20.5%,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投资7.05亿元,农业事业费7.39亿元,其他6.54亿元(其中支援农村人民公社2.34亿元,城镇人口下乡安置费2.56亿元,农村救济费1.38亿元);“五五”时期为38.43亿元,占财政支出154.71亿元的24.8%,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投资13.00亿元,农业事业费15.85亿元,其他9.58亿元(支援农村人民公社4.71亿元,农村救济费2.77亿元,城镇人口下乡安置费1.75亿元);“六五”时期为30.26亿元,占财政支出210.44亿元的14.37%,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投资5.92亿元,农业事业费20.65亿元,其他3.69亿元;“七五”时期为59.32亿元,占财政支出548.5亿元的10.81%,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投资9.29亿元,农业事业费22.6亿元,其他27.43亿元。
1990年和1950年相比,四川省财政支农资金总额已由114万元增加到16.43亿元,增长1 000多倍;财政支农支出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由1950年的1.1%增加到1990年的14.28%。但是,从整个国民经济投资状况来看,全省财政支农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起伏较大,特别是进入“六五”时期以后,在农业资金投入决策上,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农民富裕程度估计过高,全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数额和比例不断减少,造成财政支农资金的第三次跌落。从1981—1985年全省财政支农总支出30.3亿元,比“五五”时期净减6.7亿元,财政支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由24.8%下降到14.5%。1983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仅5.3亿元,下降到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比1979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减少4.5亿元,减少45%。财政支农资金减少,具有两个特点:
❶在财政支出总额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减少的,1985年全省财政支出641575.6万元,比1979年净增266911.6万元,增长71.2%, 比1980年 净 增306520.6万 元, 增 长91.48%;
❷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79年的26.68%、1980年的24.47%,逐步下降到1981年的19.38%,1982年的17.95%,1983年的15.02%,1984年的14.68%,1985年的11.6%。减少幅度最大的是农业基建投资。
据四川省统计局决算年报统计,其间,全省农业基建投资完成实绩,由1979年的2.61亿元、1980年的2.32亿元,逐年降到1985年的1.72亿元。1985年与1979年相比,减少0.89亿元,下降34%;与1980年相比,减少0.6亿元,下降25.86%。在全省农业基建投资大幅度陡降的同时,国家财政安排的整个基建投资总额却迅速增加,这样“一减一增”,就使全省农业基建投资在整个基建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由1979年的8.8%、1980年的8.1%下降到1985年的3.4%。其次是事业费普遍相对减少。主要是两个大项:
❶支援农村社队生产支出。全省从1979年的35 043万元、1980年的22 498万元,逐年减到1981年的11 210万元、1982年的9 750万元、1983年的11 701万元、1984年的15 800万元,1985年的16 178万元;1986年,四川省先后数次采取措施增加支农资金,同年增加到23 781万元,虽比1980年多1 283万元,但仍比1979年少11 262万元;
❷农、林、水、气、农机等部门事业费。全省虽然从1980年的24 729万元,逐年增加到1981年的26 303万元、1982年的26 281万元、1986年的42571万元,但由于职工人数猛增等原因,职工人均事业费却比以前大大减少。据农牧厅统计,全系统的事业费虽由1979年的8 179万元增加到1984年的9 236万元,但职工人均实际事业费却由1979年的1 850元,减少到826元。其他支农资金,包括农田水利费、改田改土费和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资金,有的也在减少,有的虽然减少不多,但是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农业资金紧缺矛盾相当突出。
2. 农业发展基金和中央有关部门对四川农业投资。1988年中央提出了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方针后,农业投入又在前几年大量减少的情况下逐步增加,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同年,中共四川省委五届二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和合作基金问题的决定》。据四川省农村工作委员会从有关单位调查统计,1989年全省按照农业发展基金的来源渠道和提取比例概算,全省计划应筹集农业发展基金3.0亿多元,实际增加农业投入资金2.9亿元,占计划数的97.5%。为此,新出台了一些农业投资政策,主要有7项:
❶乡镇企业税收,按增长部分的30%用于农业投资,增加3 000万元;
❷农村个体户和农村私营企业税收,按增长部分的60%用于农业投资,增加1 300万元;
❸农林特产税,按增长部分的80%用于农业投资,增加2 960万元;
❹耕地占用税,地方留成部分按70%用于农业投资,增加3 600万元;
❺预算外资金征收财政调节金,按地方留成部分的10%用于农业投资,增加2 300万元;
❻粮食经营环节提取5%的改进费用于农业投资,增加500万元;
❼省政府决定省财政增加2000万元。省财政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类,1989年比1988年增加5 144万元。1990年全省农业发展基金用于农业生产的部分达39 009万元,其中改造低产田土投入12 333亿元,完成改田改土面积25.79万公顷;用于开垦宜农荒地投入1 316万元,垦复耕地4.68万公顷;用于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3 502万元,造林24.3万公顷;用于农田水利建设6 309万元,修建水库、塘、堰3 076处,打井59 408口,建立排灌站1 271个;科技推广投入达11 478万元。
中央有关部门对四川省农业资金投入也在增加。主要项目有:
❶改造中低产田土经费,从1989年起,连续三年,每年6 000万元,其中一半有偿(不计息),一半无偿;
❷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经费,每年5 000万元,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在基建经费中各拿出750万元,以解决中上游61个县,四川35个县的治理经费;
❸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经费,1989年确定四川启动23个县、市,中央拨款512.7万元,省财政按1:1配套;
❹飞播造林经费,林业部拨款150万元,要求省财政按1:1配套,贴息贷款指标2000万元;
❺水利基本建设经费,1989年中央已定三项拨款,共计3 600万元,要求省财政1:1配套;
❻粮食生产专用资金,中央拨款每年2 800万元,按4:6配套,省配套60%;
❼广汉、简阳、郫县瘦肉型猪基地县后期加工经费,从1988年开始,每年借给四川1500万元,连续3年;
❽牧区扶贫经费,中央拨款1200万元;
❾飞播牧草、草原灭鼠灭虫、草地奶制品建设等3项经费,中央分别拨款56万元、70万元、120万元,要求省财政都按1:1配套;
❿稻田养鱼等水产建设经费,农业部水产司拨款500万元。
3. 支农工业体系建设资金。为了改变农业技术装备落后和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局面,国家财政大力投资兴办支农工业,使全省支农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形成了一个大中小企业配套,产品类型齐全,具有相当生产规模的支农工业体系。全省支农工业产品已发展到包括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农具等5大类的上千个品种。1989年,全省生产农用化肥165万吨,其中氮肥120.8万吨,分别比1970年净增147.4万吨、117.7万吨,增长8.3倍、12.3倍;生产化学农药6 370吨,比1970年增加1 088吨,增长20.6%;生产拖拉机16 201台, 比1970年增加15 595台, 增长25.7倍。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1989年,全省支农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约25亿元,占同期全省基建投资总规模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