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商业银行一般是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从事其他中间业务的盈利性金融机构。
早期的银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铸币兑换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当时放款的主要对象是政府,并带有高利贷性质。随着18、19世纪产业革命在英、法等国的成功,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基本确立,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信用的需要,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按低于平均利润率的利息率获得贷款,普遍要求压低利息率,使生息资本从属于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这样,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就有了客观基础。1694年,在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英国,由政府支持私人创办的股份形式的英格兰银行成立,标志着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的新的信用制度的确立和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此后,通过对旧式高利贷性质银行的改造和根据资本主义原则以股份制形式组建等两条途径,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形式不一、大小不等的商业银行。
中国早期曾出现过当铺、票号和钱庄等金融机构。中国自办的第一家现代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国民政府时期,各地兴办了一些商业银行,其中有些经营达到一定的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确立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经营商业银行业务。1979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改革了原来高度集中的单一银行体制,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商业银行。目前主要有:
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❷股份制银行,如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等;
❸城市商业银行;
❹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