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与分布
安徽畜牧业属于农区牧业,以养大牲畜和猪为主,还有羊、家禽、兔、蜂、蚕茧等。
1.大牲畜。全省大牲畜主要是水牛和黄牛,其次是奶牛、驴、马、骡。
(1)牛。80年代以前,以役用牛为主。90年代以后,以黄牛为主的肉用牛发展较快,1993年度牛占大牲畜总头数95.13%,其中黄牛占大牲畜总头数72.07%,水牛占23.05%。黄牛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丘陵、山区次之。饲养品种主要有大别山黄牛、皖南黄牛、淮北黄牛。水牛大多数分布在淮河以南的丘陵地区、沿江平原圩区和皖西、皖南山区的外缘,主要地方品种是东至水牛。奶牛数量少,大多数集中饲养于城市郊区,主要品种是中国黑白花牛。
(2)驴。驴主供役用,次为肉用。1993年饲养量占该年度大牲畜总头数2.9%。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的22个县(市)。地方良种是淮北灰驴。
(3)马。1993年度饲养量占该年度大牲畜总头数1.63%。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多为引进的宁夏马、青海马、内蒙马、新疆马。
(4)骡。1993年度饲养量占该年度大牲畜总数0.07%。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多数是用母马繁殖的。
2.猪。猪是安徽饲养量最多的家畜。土种猪的地方优良品种有皖南花猪、皖南黑猪、圩猪、淮南猪、皖北猪、新皖北猪等。引进的良种猪共计18种,对养猪事业影响较大的有中约克夏猪、大约克夏猪、巴克夏猪、德瑞斯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苏联大白猪、克米洛夫猪、内江猪9个品种。80年代还培育了一些省饲料、增重快的瘦肉型杂交组合。
3.羊。1993年安徽羊数达364万只,其中山羊占97.52%,多数分布于阜阳地区;绵羊仅占羊总数的2.48%,主要分布在萧县、砀山、濉溪、宿县一带。主要地方良种有小尾寒羊、安徽白山羊。新中国成立后,引进良种羊23种,其中山羊良种4个,绵羊良种13个。
4.家禽。家禽业以鸡为主,遍及全省农村,1993年饲养量占该年度家禽饲养量75%,鸭占17%,鹅占8%。鸡的饲养品种原有7个,优良鸡种有皖南三黄鸡(原名南陵鸡)、天长三黄鸡、淮南麻黄鸡、淮北麻鸡(又称“符离鸡”)。80年代,引进了优良鸡种白来克杭、波罗门鸡、澳洲黑鸡等25个良种。鹅、鸭地方良种主要有皖西白鹅、麻鹅、小白鹅、巢湖麻鸭、媒鸭等。
5.兔。50年代后期养兔业有所发展,主要引进良种是德国长毛兔,集中分布于阜阳、阜南、颖上、固镇等市县。
6.蜂。安徽养蜂生产历史较久。地方良种有皖南中蜂,属中华蜂在皖南山区长期适应形成的一个地方类群。主要分布于歙县、肥西、嘉山、舒城和阜南、临泉等县。引进的蜂种有意大利蜂、加拿大蜂等。
7.貂。80年代后发展较为迅速。饲养品种是从美国、英国引进的水貂良种。主要分布在黄山市、宣州市、安庆市。
8.蚕茧。安徽是一个老蚕区,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全省有67个县种桑养蚕,主产区是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其次是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从50年代起,农业部门定期进行蚕种品系的异地复壮、异性交配复壮和杂交种以及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80年代,育成的新品种有华合×东肥、华苏×肥苏、中、中×日等二元种和四元种,四元种已成为安徽省第四代当家品种。80年代中期,新育成第五代蚕种浙蕾×春晓、菁杜×皓月两个,并推广苏3、苏4、秋3和秋3×苏4等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