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丘地区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试验
商丘地区1991年初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试验区”。在此基础上,经向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申报,1992年11月批准在商丘地区建立了“全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试验区”,次年确定商丘试验区以粮食经营体制改革、供销社改革、农村劳动力流动三项内容为试验重点。1994年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又决定扩大原定商丘试验区试验领域,把原“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试验区”更名为“综合改革试验区”。省委、省政府设立商丘试验区,旨在探索内陆农业地区通过各种必要的、配套的改革推动区域经济尽快发展的途径。国家设立商丘试验区,目的是针对全国普遍存在的流通领域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探索改革经验。商丘地区以流通体制改革为重点,改革试验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1年初至1992年4月,主要是在宣传发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全面推行粮食经营“四分设” (平价、议价、仓储、多种经营四分设),国有商业“四放开”(经营范围、商品价格、用工制度、内部分配四放开),供销社创办集流通、实业、投资诸功能于一身的“综合商社”等措施,核心是在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上进行改革。第二阶段,从1992年5月至1993年底,逐步在国有商业和供销社系统推行“国有民营”和“公有民营”,促进企业流动资产人格化。第三阶段,从1994年开始,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推行多模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商丘试验区几年来的改革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粮食部门经营体制从“四分设”到“两条线”运行。商丘地区粮食系统在普遍实行“四分设”的基础上,针对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紧紧围绕解决国家粮食部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界限不清、盈亏相混、经营分散、宏观调控弱化、企业产权形式单一、历史包袱沉重、企业活力不强等突出问题,重点进行了以“两线、三制、四统”为主要内容的“两条线”运行的配套改革试验。“两线”,即实行粮食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保留县级粮食局,作为政府管理粮食流通和分配的行政机构,承担国家粮食政策性业务的行政职能,同时建立县级粮油总公司,作为商业性经营实体,承担议价粮油贸易和多种经营等商业性经营业务,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三制”即❶建立粮源在基层、粮权在县级的双向业务代理制,县粮食局政策性业务委托基层粮管所代理经营,基层粮食企业大宗粮油的部分商业性业务委托县粮油总公司代理经营;
❷县级粮食机构对基层粮食企业现有经营设施、设备等国有资产行使管理权并实行租赁制;
❸对原粮办工业和新办各类企业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四统”即县级粮食机构对全县粮食国有资产、粮油库存、粮油调销、资金结算实行统一管理。“两线”、“三制”、“四统”等配套措施的实施,形成了一整套粮食“两条线”运行的新体制,对改善粮食经营状况、提高粮食系统发展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商丘试验区粮食“两条线”运行的改革经验,受到国内贸易部和有关专家的肯定,并开始在全国推广。另外,商丘地区粮食系统开展以代农储存、代农加工、品种兑换为主要内容的“两代一换”活动的经验,也为国有粮食企业开拓经营服务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
(2) 供销社以实行“社有民营”为基础,深化改革,增强服务功能。
❶对基层社的零售门店按照“门店租赁、流资退出、股份合作”的思路,全面推行“社有民营”。截止1995年底,全区已有194个基层供销社的2 577个基层门店实行了这种做法,分别占总数的97%和71.7%。在此基础上,强化对基层门店的管理服务,并以基层社为依托,联合“社有民营”的基层门店,按照集团化经营的路子,对大宗农副产品和专营农资开展联购分销、分购联销、统一经营、统一定价的连锁经营,同时组织基层社创办多种形式的经营服务实体。
❷坚持以农为本,兴社富民,创办专业生产合作、“公司+农户”、“庄稼医院”等不同形式的与农民结为一体的合作组织。
❸以组建集团公司、开展集团化经营为重点,改革县社直属专业公司。
❹以精简行政管理人员、加强资产经营管理和协调服务、创办经济实体为重点深化县社机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使供销社系统增强了经营活力和服务功能,提高了经济效益。
(3) 深化国有商业企业产权改革,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❶实行“国有民营”,将存量固定资产租赁给职工,流动资产通过赎买和银行过户等形式量化落实给职工,实现流动资产人格化,借以明确商业企业产权关系。截止1995年底,全区国有商业企业已有537家实行了“国有民营”,占总数的90%。
❷实行股份合作制和创办规范化的股份公司。这是在存量资产“国有民营”的基础上,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和资产人格化的内在要求而进一步实行的改革发展措施。
❸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和资产经营,对部分商业企业和商办工业企业实行嫁接改造和企业兼并,组建企业集团,促进资产重组和优化配置。例如商丘县食品罐头总厂与台湾、香港等地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康美食品有限公司”,兼并了商丘县大有丰酱园等企业,成立了罐头食品集团,1995年完成产值5 600多万元、税利500多万元、创汇500多万美元。
(4) 采取配套措施,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
❶建立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地、县两级建立劳务市场,成立职业介绍中心(站、所),乡镇一级成立劳动服务站,同时动员全区劳动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国内外广泛设立劳务办事处,初步形成了一套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
❷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保护劳力者的合法权益;
❸建立职业培训和信息网络;
❹实行劳务输出组织化管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1995年,商丘地区输出劳动力达120多万人次,其中国际劳务输出1 200多人次,劳务输出总收入18亿元,缓解了劳动力就业紧张的局面。
(5)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商丘是传统农业区,粮食商品率只有20%。要发展农业商品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为此试验区提出了“种植业起步,大农业上路,调整产业结构致富”,和“一年抓棉花,二年上畜牧,三年吃林果”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其主要措施:
❶组建棉花集团公司,以供销社为龙头,以棉麻公司为依托,将棉花的生产、收购、销售等一系列问题由集团公司解决,稳定棉花的产销关系;
❷推行区域化种植,各县根据自己的优势,建立一批经济作物种植小区。永城县建立大枣、辣椒、留兰香、薄荷油、果品、蔬菜等11个经济作物小区;民权县实施红(果品)、白(棉花)、绿(泡桐)、青(水面养殖)、灰(食用菌)“五色工程”;
❸实施立体农业开发工程,在贯穿全区东西长200公里,横跨7个县(市)、30个乡镇、678个行政村的7.66万公顷耕地上,集中力量搞间作套种,集约化经营,抓示范、树样板,发展商品农业。如雎县就大量建设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栽果树,种药材,实行麦棉、麦瓜、麦菜等间作套种。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增强了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和科技意识,为卖而种,为卖而养,为卖而买的新观念在广大农民心中逐步树立起来。
此外,还开展了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