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困难和调整阶段1958—1965年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实现的基础上,福建开始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思想日益发展,导致福建农村生产关系变革过急过快,农业生产合作“高级化”、“人民公社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严重脱离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严重违背了农民的意愿。特别是广大农村遭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折腾,在“一大二公”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广大农村刮起“共产风”、“平调风”和“浮夸风”,“高指标”、“瞎指挥”到处泛滥,在全国一些地方大放“高产卫星”的影响下,福建一些地方也大搞水稻移苗并丘,大放卫星,有的宣称亩产达到2 500公斤,最高的达到3 825公斤。《福建日报》还为此发表了题为《万斤稻之路打通了》的社论。这就人为地破坏了生产,大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上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遭受空前大破坏。从1959—1961年,粮食生产连续3年大减产,196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减为323.5万吨,只有1958年的72.6%,下降到1951年的水平;1961年甘蔗和油料作物总产量分别下降到46.92万吨和4.29万吨,分别只有1958年的38%和36.9%;1961年多年生的茶、果的总产量也分别下降到0.53万吨和6.08万吨,分别只有1958年的55.7%和48.9%;1961年猪、牛、羊存栏数分别下降到117.3万头、78.8万头和24.4万头,分别只有1958年的29.7%、84.9%和39.9%。林业、渔业的破坏更为严重。1958—1961年农、林、牧、渔总产值,由15.47亿元下降到13.49亿元,年平均下降7%。在“大跃进”的浪潮中,从1957年冬到1958年春,农村掀起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高潮,每天都有千百万群众和农村干部奋战在水利工地上,建成大批中小型水利设施,扩大的灌溉面积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7年的总和。如今在农村仍发挥重大效益的福清东张水库、莆田东圳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功绩。但是,从总的来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使福建农村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
在这期间,在中共中央工作的张鼎丞、邓子恢同志回到闽西进行调查,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反映了闽西农村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1961年秋季,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到莆田等地农村调查研究,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他针对当年农业受灾严重、群众生活十分困难的局势,根据社员群众的要求,提出了“一人一分自留地,冬季自由种一季”的设想。经省委研究,正式作出决定:在全省农村扩大社员自留地,社员自留地一般可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7%,每人应有1分自留地;当年冬季,每户社员可向生产队借种1亩地,有条件的可以每户超过1亩,谁种谁收归谁所有。这项“冬季自由种一季”的政策以及其他放宽政策的规定共计11条公布实施后,对广大农民渡过当时的生活难关,鼓励他们恢复、发展生产起了重大作用。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福建的农村人民公社除极少数以外,都相继改变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至此,福建省在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农村的形势逐渐好转。同时,中共福建省委于1962年10月作出了《关于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十五个问题的决定》,强调恢复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和其他各业的生产,要求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援农业。在纠正这一时期冒进的错误后,动员了大批来自农村的职工、干部和进城人员回乡参加农业生产,调整了过高的农业生产计划,缩短了过长的农田基本建设战线,使农业生产得到逐步稳定和恢复,农村各种矛盾开始缓和,农业形势日趋好转。
在克服经济困难、调整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精神。由省里的领导干部到基层干部都从自己做起,咬紧牙关,艰苦奋斗,做到了甘苦与共,令行禁止。各条战线的人民群众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努力增加生产, 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 表现了良好的道德风尚,涌现了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福清县音西公社音西大队党总支和县驻队农技干部一起,带领群众,总结推广了间种、套种、轮种相互配套的系统经验。他们精耕细作,1亩地当几亩地使用,1年收获4季半农作物,连续多年获得全面丰收。建阳县大湖大队老社员黄仁盛组织一批老农成立耕山队,上山开荒种茶种果,被人们誉为“楮林山上不老松”。中共惠安县蓬城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周亚西, 带领7名妇女跨海到一个荒岛安营扎寨,开荒种粮,被誉为“八女跨海”,美名远扬。龙海县榜山人民公社为了帮助附近人民公社抗旱春耕,发扬了“舍己为人”、“丢卒保车”的风格,牺牲自己的利益,让水流往邻近4个人民公社,解除了0.27万公顷田地的旱情。“榜山风格”成为全省人民学习的榜样,并编成《碧水赞》、《龙江颂》等剧目,搬上了舞台和银幕。在这期间,全省投资近4亿元,用于发展农、林、水利等方面的建设,广大农民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省兴建了蓄水量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437座,比较大型的有福清东张、莆田东圳、南安后桥等水库;兴修了金鸡拦河闸、九龙江西溪引水工程、大水港排涝站以及九龙江下游防洪堤等重点水利工程, 加上各地广泛兴修的小型水利, 大大提高了农田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兴建了小型水电站1 100多座,1965年与1957年相比装机容量增加13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增加8倍; 同时,还大搞开荒造田,兴办了许多国有农、林、牧场;此外,还大力推广农业机构和增施化学肥料,机耕面积增加17倍,化肥施用量增加3倍。这些都大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而且为以后农业现代化建设打下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
这一期间,全省农业生产在1958年以后,连续3年全面下降,到1962年开始回升。1962—1965年,农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14%,196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8.8亿元, 高于1957年的水平; 粮食总产量455.5万吨, 比1957年增长2. 5%; 其他主要农产品中,生猪、水产品、甘蔗、烤烟、黄红麻等产量,比1957年都有较大增加;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量仍低于1957年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