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教育训练的重心是对干部的教育训练
干部的教育训练和战士的教育训练共同组成了整个军队的教育训练。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于整个军队的战斗力。这两方面训练相比,虽然都是提高部队战斗力所必不可少的,但相形之下,干部的教育训练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干部是军队建设的骨干,军队素质,从根本上来说很大程度取决于军队干部的素质。邓小平第一次提到教育训练的战略地位时,就着重谈了干部教育训练的必要性,而且他就干部教育训练的途径、方法和内容也都提出了重要意见,给予了重要指导。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放到战略地位,而对干部的教育训练则是军队教育训练的中心环节。
邓小平非常重视干部素质的提高对军队素质的提高具有的重大意义,他要求:“干部,包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在苦练中增长指挥能力和管理能力。”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0页)战时,军队要靠干部来指挥; 平时,军队要靠干部来管理,军队的教育训练要靠干部来组织示范。干部素质高低决定着军队素质的高低,只有高素质的干部才能带动高素质的部队。邓小平的这一认识,充分体现出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在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今时代的治军之道。从指挥现代化战争来看,随着人对科学技术的创造和运用,使得人的作用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发展; 由于人与高技术结合的综合效能的发挥,敌我双方将有更多的人、更多的活动从事 “交火” 以外的空间对抗,因此,不见面的间接对抗形式成为今后作战的重要方式。由于作战系统的 “智能化”,谋略的直接对抗登上战争舞台,人的作用通过人的智能和谋略借助现代化工具来发挥。这些发展,显示了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人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突出。特别是一名作为指挥现代化战争的军事指挥者就应该在平时的教育训练中锻炼出更高的素质。既要掌握现代化战争的指挥手段,懂得指挥现代化作战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而且要熟悉多种兵器的性能,了解各军兵种的有关知识等等。现代化合成作战,要求指挥员必须是 “智慧型”、“知识型”,加上 “勇敢型” 的。这也就是说,干部必须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训练,以锻炼指挥现代化合成作战所需的智慧和胆魄。同时,随着科技进步,武器的越来越先进要求干部掌握专门的知识。正基于此,邓小平认为干部的教育训练必须放在重点位置。
“又红又专” 是对干部进行教育训练的目的。邓小平关于干部教育训练思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明确提出目标体系。即:培养能指挥现代化战争的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红,指有好的思想作风,他对干部的思想作风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条: 一是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要懂得一些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要用它们来观察和处理一些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是要能够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作风。军队各级干部有无良好的思想和作风,这关系到能否把部队带好,是一个大问题。专,指有现代化战争的军事知识和指挥、管理能力。现代化战争的军事知识包括现代化战争的特点、现代化作战手段、现代化战争的战役战术特征、现代化作战兵器和诸军兵种的常识。此外,干部还应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因为这是掌握现代化战争知识的必要基础。对军队的干部来说,重要的是还应该具有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因此还需要着力培养干部的实际指挥和管理能力。
军队干部的教育训练应当要求兼顾国家建设的大局。军队干部的教育训练不仅要着眼于军队建设的需要,而且要着眼于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他说: “军队要办成一个大学校。……今后每年也将有大批干部离开军队到地方工作,从军事战线转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任务呢? 办法就是为他们创造到地方工作的条件。在教育训练上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使干部既学到现代战争知识,又学到现代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还要学会做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这样,我们的军队干部既能在军队建设中发挥作用,到地方上也能发挥作用,打起仗来,又可以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就成为军队和地方都合用的干部。”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79页)他还指出: “要使他们学点搞工业、农业的知识和必要的现代科学知识,学点历史、地理、外语;有条件的,还要使他们学点专业技术,比如开汽车、开拖拉机,并且懂点原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79页)因此,在军队教育训练中增加科学文化教育和民用技术训练,这不仅为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创造了条件,而且也可以减轻国家的压力,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这既是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对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