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公議
【題 解】
大學公議作者丁若鏞(一七六二—一八三六),字美庸、頌甫、歸農,號茶山、三眉、與猶堂、俟庵。天主教名為約翰。本貫羅州,生於京畿道廣州郡馬峴,出身於屬於南人系統的兩班士族地主家庭,為歷任牧使的丁載遠之子。幼讀儒經,學詩律,十六歲時追隨姐夫李承薰和學長李家焕,得見星湖之遺稿,有志於實學,師從星湖李瀷左派弟子鹿庵權哲身。一七八九年二十八歲時式年文科甲科及第。出仕初任禧陵直長,歷任成均館直講、弘文館教理及修撰、司諫院司諫、經學左副承旨、兵曹參議、刑曹參議,外職歷任京畿道暗行御史、金井察訪、谷山府使等職。他受寵於正祖,活躍於政壇、學界,在奎章閣常與正祖論學,並據以著述許多論策。他學問淵博,對西學科技頗有研習,參與設計水原城並為築城製造起重機,曾與朴齊家等人一起推廣種痘法。一八〇〇年正祖駕崩後,朝鮮以信奉天主教的罪名排擠原來受寵於正祖的南人,興‘辛酉獄事’。一八〇一年二月,牽兄禍流配慶尚道長鬐,十一月,由黄嗣永帛書事改配全羅道康津縣,一八一八年解配回鄉。
十八年的流配,對農村現實的深入了解深刻促進了其實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他信念堅貞,意志頑强,刻苦鑽研實學和西學,多有著述,有關哲學、歷史、文學、地理、政治、經濟以及語言等方面的主要著作均成於此時。回鄉後繼續潛心著述,終其一生著述五百餘卷,收録於與猶堂全書,著名著作有經世遺表、牧民心書、毛詩講義等,哲學著作有孟子要義、周易四箋、易學緒言等,詩文有飢民詩、夏日對酒、狸奴行等。
他繼承磻溪柳馨遠、星湖李瀷的實學傳統,發展北學派和星湖學派的實學思想,反對儒學者‘空理空談’,强調‘利用厚生’;哲學上繼承徐敬德、李瀷的‘氣元論’傳統,認為世界起源於物質性的氣即太極,反對‘萬物皆備於我’論,主張只有通過感覺方可認識外界事物,反對一切宗教的神秘論和迷信的宿命論;倫理上反對天賦道德觀,主張‘仁義禮智之名成於行事之後’;教育上强調‘上智下愚之非性品明矣’;治學上反對‘空理空談’和形式主義,其五學論指出性理、訓詁、文章、科舉、術數等五種學問存在足以亡國的弊端,特别排除宋儒歪曲儒經本來面目的思辨性加老佛色彩的注釋,重視結合實際簡明解釋和研究學問;政治上反對門閥主義和世襲制,提倡土地公有、共同耕作、按勞動量多寡分配的‘閭田制’;文學上反對單純‘吟風咏月’和形式主義,强調文學的教育意義。終成朝鮮哲學、實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朝鮮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儒學大師。
本書是他流配期間撰寫的大學注釋,分全書為二十七個段落,‘議’就經傳本文解説並闡述意見,‘考訂’列舉朱子等先儒學説比較分析,己見以‘鏞案’表示,‘引證’通過文獻論證己見,‘答難’回答問難。(李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