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天津历来被誉为“九河下梢”之地。下梢,即尾闾,为河汇流入海之意。“九河”之称源于两处:其一见于《书·禹贡》记载黄河流至华北平原中部后,“播为九河”,言其支汊众多,分流其间;《尔雅·释水》中视“九河”为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钓盘、鬲津等。现已不再认定为九条河流,而是黄河别称而已。鉴于天津成陆与黄河三次北上改道有关,遂将九河流经之地视为天津。其二,出自三国时期的《水经》和北魏郦道元之《水经注》,称“九河”为“清、淇、漳、洹、滱易、涞、濡、沽、滹沱,同归于海,故经曰泒河尾(即海河)也”。清水相当于今南运河,洹水相当于河南省境内的卫河支流安阳河,滱水相当于大清河支流唐河,涞水相当于大清河北支拒马河,濡水分为二支,北支相当于今滦河,南支是滱水的一个分支,沽水为北运河,淇水、漳水、易水及滹沱河之名沿用至今。上述河流地质时期及有史记载以来,均从天津地区分流或合流入海,故“九河下梢”之地系专指天津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