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农村电信
1.发展历程。天津农村电信始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雇用外籍技师试架天津至大沽、北塘海口炮台军用电报线路,静海县良王庄设巡线房。光绪七年 (1881年) 津京电报经过武清县。光绪十一年 (1885年),北塘设立天津北洋官电局电报分局,北塘、芦台均通有电报。光绪二十年 (1894年)北塘、芦台开办商报业务。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丹麦商人璞尔生乘八国联军侵华之机,私架天津租界至北塘及塘沽电话线路,后延伸到北京,并在武清县杨村设立电话分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津沽电话由天津电报局收回。从20世纪初到1937年“七七事变” 前,天津电话局陆续在塘沽、小站、杨柳青、葛沽、咸水沽、汉沽敷设电话线路,添设电话交换台和话机等设备。河北省电话管理机构也向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5个县发展省营电话。1934年,塘沽、杨柳青、葛沽、咸水沽、小站各局市话磁石交换机容量184门,装号数120个。线路长度22.83千米,电缆7.5皮长千米,线条长度343.02千米。到1949年,天津广大农村磁石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0余门。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农村电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1957年,全市农村磁石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4 000余门,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翻了1番多。到50年代末,实现了市一区县一乡镇三级辐射通信网及农村通信载波化,实现村村通电话。
60年代,全市农村加快了电话交换机由人工改自动的设备改造进程。从1967—1973年,四个近郊区全部实现自动化,步进制交换机达到2 800门; 塘沽区、汉沽区也实现自动化,步进制交换机容量3 000门。1978年,五个县开始安装纵横自动电话交换机,到1983年五县县城电话全部自动化。1985年,天津四郊区局用电话交换机8 800门 (其中自动交换机7 000门),用户交换机18 850门。郊区电话杆路986.9千米,电缆601皮长千米,交换点229处,其中邮电局占12处,用户经营217处。塘沽区、蓟县等8个区县市话局用交换机15 950门,市话用户交换机21 790门,市话杆路509.6千米,电缆556皮长千米,交换点11处。8个区县农村交换机15 970门,其中邮电局经营3 920门,用户交换机12 050门。农话杆路4 519千米,电缆5 231皮长千米,农话交换点229处,其中邮电部门管理37处,乡镇经营192处。
1987—1995年,是全市农村电信发展最快的阶段,1992年本着“统筹规划、条块分割、分层负责、联合建设”和“打破行政区划就近入网”的原则,把县以下农话列为发展重点,至年底8个区县实现了区县以上电话程控化。1993年,为加快农村通信设备改造,筹集资金6 000万元,使32个农话支局程控化。到1994年,农村乡镇以上电话实现自动或半自动。1995年,全市农村电信实现了电话交换设备程控化、传输设备数字化和光纤化,进入天津电话本地网和长途电话网,设有声讯服务、无线寻呼和移动通信系统,农话公网进一步扩大,移动电话覆盖各郊区县,天津农村通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发展现状。1995年,五县和滨海三区本地电话中继电路为15 570路,长途至公众交换机中继电路6 163路,市话局中继电路2060路。局用交换机容量(四个郊区简称四郊,三个滨海区简称三区):四郊为22.11门,五县三区为35.4万门。电缆长度:四郊为2 612.35皮长千米,五县三区为5 667.2皮长千米。光缆长度:四郊为631.60皮长千米,五县三区为1259.8皮长千米。电话交换点:四郊为19处,五县三区装有程控交换机的乡镇94个。公用电话:四郊913部,五县三区为2 286部。全市农村公用电话3 000余处。五县三区公众电报分集器容量达96线,载报终端设备容量112路,电传机46部。天津农村电信的超常规发展,无疑得利于改革与开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