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农村电话
农村电话网是指以县邮电局为中心,通达本县境内各区、乡、镇、村的电话网。农村电话用户通过农村电话网可以和本县境内的其他电话用户通话, 也可以通过县邮电局和县境外的用户通长途电话或电话传送电报。
农村电话产权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社(乡、镇)以上的归地方国营,公社(乡、镇)以下的为集体所有,均按企业经营,实行单独核算。农村电话具有网区大、中继线长、交换点多、用户分散之特点,是电信通信的末梢神经,是广大农村的重要通信工具。
甘肃省农村电话史创于民国21年(1932年),民国36年(1947年),省内除解放区的华池、环县和部分边远县外,都架设了农村电话(当时称“环境电话”)。1949年8月国民党溃退前夕,对各地通信线路进行破坏,各县乡村电话线路损失殆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电信逐步纳入邮电通信网。1953年以前,在农村只有供地方政府专用的电话,不对社会开放,由各地自行管理,叫“地方电信”。1953年5月,省内地方电信由邮电部门接管并开放营业。1955年初,省内县以下的地方电信全部纳入邮电通信网,又将地方电信改称“县内电话”。直到1962年才改称“农村电话”(简称“农话”)。
1992年,全省农话杆路总长度18 557杆公里,为全省通信杆路总长度的69.1%。农话明线线条总长度35 071对公里,为全省长途明线线条长度的1.3倍。农话交换机总容量37 459门,为全省邮电交换机总容量的17.9%,其中农话自动交换机容量8 499门,农话话机总数23 010部,为全省话机总数的8.9%,其中农话自动话机7 578部,农话年末到达用户数14 455户,为全省邮电电话年末到达总用户数的11.3%。农话业务收入1 522.8万元,为中央国营邮电业务收入的6.16%。固定资产原值4 896.4万元,净值4 633.7万元。农话职工人数2 112人,为全省邮电职工总人数的9.54%。农话交换点总数891处,已通电话乡、镇的比重达到97.3%,已通电话行政村的比重达到12.3%。农村电话不仅限于农村内部通信,经由农村电话网挂发和接收的长途电话和电报数量也很大。1992年通过农村电话网接通的长途电话,占全省长途电话业务量的6.7%,电报占36.7%。农村电话在全省电信业务中占有重要地位。
农村电话通信为农村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农村电话的发展也经过了曲折过程。70年代以前,甘肃农村电话主要供党政机关传达政令、收集情况、调拨物资、安排生产之用,在历次重大政治运动中,农村电话为传递信息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一时期农话的特点表现为政治功能强、经济功能弱,农话发展随着政治或生产运动的起落而波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肃农话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但由于甘肃农村经济基础差,农民生活水平低,使用电话量小,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到90年代,甘肃农话才进入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综合甘肃农话40余年曲折起伏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发韧于1952年;50年代后期急剧膨胀,到60年代初发展到历史的最高峰;1961—1965年从其发展的顶峰逐步跌落下来,1965—1972年处于缓慢波动的发展阶段;1972—1978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出现了农话发展的第二次高潮;1978—1990年处于缓慢发展阶段;1990年以后开始了稳步高速发展阶段,农村电话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了新的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