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
根据1990年12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和1991年11月29日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精神,从1991年11月开始到1993年8月,全省共先后抽调8.6万多名干部组成工作队, 在全省范围内分三期全面进行了一次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第一、二期主要在17 658个村进行教育,并在部分乡镇机关进行试点;第三期主要完成了1 527个乡镇机关及其企事业单位的教育。由于各级党委和广大工作队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整个教育活动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良好。突出特点有三条:
(1)指导思想明确,以推动改革和发展为中心任务。第一期教育开始,就明确提出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思想教育为主线,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第二、三期教育,更加突出了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各级党委和工作队以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十四大精神为指导,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紧紧围绕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任务开展各项工作, 出现了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好势头。
(2)正确执行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教育中普遍坚持依靠群众,以正面教育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着眼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完善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并注意区分发展集体经济同“归大堆”的界限,慎重处理土地承包、多种经营和集体企业承包中遇到的问题;注意保护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扶持多种经济成分、各种经营形式健康发展。对基层干部着眼于教育,立足于提高,注意保护在改革开放中做出成绩的干部群众。对个别错误确实严重,失去群众信任的干部,在查清事实的前提下,按照法律有关规定和组织程序处理。在少数民族地区,严格执行了党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群众普遍反映,这次教育不同于60年代的“社教运动”,也不同于“文革”期间的“路线教育”,的确是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加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一次干部群众的自我教育活动。
(3)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教育中,各地都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和形式主义,分类指导,方法灵活,注重实效,各有特点。在阶段安排上,根据当地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先易后难,逐步深入;或主攻难点,打开局面;或几项内容穿插协调进行。在教育方式上,除了普遍注意教育的针对性,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政治面貌、个人经历等,分层施教、因人施教外,各地还都采取了一些灵活多样,行之有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形式,如组织农民宣讲、知识竞赛、文艺活动、致富大讨论,以及评“双文明户”、评“遵纪守法户”等。教育内容上,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不同地区突出了各自的重点。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突出提前翻两番、加快奔小康的教育,引导群众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参与市场竞争,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尽快登上经济发展新台阶;贫困地区重点解决因循守旧、封闭保守、无所作为、缺乏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观念等突出问题, 帮助群众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广开生产门路,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少数民族地区主要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着力帮助广大农牧民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林牧业生产水平,因地制宜兴办乡镇企业,大力发展民族经济。
这次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1)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思想教育是整个农村社教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完成社教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各地在教育中抓住思想教育这根主线,贯穿于全过程,坚定了干部群众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第二、三期教育中, 全省各地把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快改革和经济建设步伐,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内容, 引导干部群众广泛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步伐奔小康的大讨论,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市场观念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紧迫感与自觉性,使教育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许多地方发展经济的思想更加明确了,门路更广了,出现了“走西口”,“下江南”,“冬闲不闲,出门挣钱”的活跃局面。庆阳地区农民冲破过去耕读为本的观念, 在有关部门组织下, 到吉尔吉斯共和国的比什凯克市举行商品展销会,推销当地农副土特产品,洽谈合资项目,积极引进资金。张掖市农民为解决卖菜难的问题,不远万里把蔬菜贩运到温州、深圳等地。群众深有感触地说:“过去的社教是乱整人,越搞越死;现在的社教是换脑筋,越搞越活。”
(2)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 也是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教育中,各地普遍运用当地先富起来的典型,引导和帮助农民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利用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拓宽生产门路,建立支柱产业,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教育期间,全省共新办乡镇企业10 600多个,农林牧场2 000多个,集体果园2万多个。兴办农村经济综合开发小区78个,新建各类经济技术组织1.4万多个。完善各类承包合同417万多份。兰州市通过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和经济开发,已兴办各类开发项目246个。可喜的是,许多地方开始改变等待上级给项目,依赖银行给贷款的老观念、旧办法,以改革的精神,通过入股、合资、外引内联,筹集建设资金,逐步学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据统计,全省在教育中共新建扩建各类市场900多个,新办股份制乡镇企业100多个,“三资”企业20个,吸收外资3 600万元,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2.4万多户。
(3)坚持新时期用人标准,促进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化建设。这次教育坚持把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着力点,集中力量搞好乡村领导班子的整顿和各类组织的配套建设。各地从带领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出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胆地将一些政治立场坚定、观念新、有文化、致富有方、年富力强的人选进领导班子,使基层组织增强了活力。先后共调整党支部书记1 551人、村委会主任1 910人,整顿后进党支部900个。同时,认真抓了村级各组织的整体化建设,建立健全了合作经济、妇代会、共青团、民兵等组织,新建活动阵地,制定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规章制度,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大大增强。各地还从提高素质、改善结构着眼,积极进行党团队伍建设,共发展新党员1.4万多名,发展新团员7.8万多名。乡镇一级教育,组织建设的重点是加强乡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学习教育、民主评议、单位自查、完善制度,解决了各自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了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了带领群众奔小康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教育中还推广了天水市组织人民代表评议乡镇单位工作的做法,帮助乡镇机关进行整改,使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群众反映这是加强人民监督的一种好形式。
(4)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促进农村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抓住农村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是动员农民群众搞好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作队从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入手,打开工作局面,既促进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也使教育工作更加深入,更加富有成效。
整顿农村集体财务 各地组织了清财小组,对集体账目混乱、贪污挪用、往来拖欠、挥霍浪费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认真清理。据统计,教育中共清出有问题资金5 900多万元,已收回4 600多万元。在清理的基础上,普遍建立健全现金管理、开支审批、财务移交等规章制度和合作基金会,对会计人员进行了培训。对农民反映强烈的乱收费、乱摊派、打白条和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进行了清查。共清出有关部门欠农民款2 000多万元,大部分已经退还。
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在教育中,各地积极帮助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推销农副产品,救助失学少年,为农村捐赠图书1万多册,为贫困户、五保户捐物捐款。新修农村道路1万公里,新修渠道2.2万公里。许多工作队员还举办科技培训班,交流市场信息,积极引资金、选项目、办实体,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受到群众的欢迎。康乐县康丰乡工作队员带头捐款,发动群众,筹集资金,挖泉引水,解决了4个村、300多户农民群众的吃水难题,还帮助山区150多户东乡族群众挖水窖80多眼。
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 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普法教育,整顿社会治安。对有劣迹的人举办学习班,重点帮教。对犯罪分子严厉打击,并狠抓群众自治,普遍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从而伸张了正气,有效地遏制了盗窃、赌博、吸毒、打架斗殴等歪风邪气,努力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靖远县东湾乡历来是治安秩序混乱的“老大难”地区,工作队一手抓法制教育,一手抓案件侦破,连续破案10起,震慑了坏人,使这一带的治安秩序迅速好转。
(5)转变工作职能,理顺条块关系,促进了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机关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直接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服务,对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开展教育的大多数乡镇,在强化机关单位职能,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建立和健全服务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乡镇党委、政府在协调条块关系,调动积极因素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为乡镇机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永昌县在教育中按照“精干、效能”原则,调整机构,理顺关系,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乡镇办事机构由原来的10个精简为5个,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减少了70人,乡供人员减少了86个,改变了过去设岗过多、分工过细、人浮于事、效率不高的状况。改革后可减少县乡财政支出49.5万元。精简下来的人员充实到乡镇企业、经济实体以及农业经济综合服务中心,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庆阳地区在教育中及时批转了《宁县关于向乡镇放权的实施方案》,推动各县在机构设置、理顺条块关系、干部管理、转变职能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促进了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这次集中教育采取下派工作队的办法,做到了每个县有一名厅局级干部,每个乡一名县级干部,每个村基本上一名科级干部。各地都自始至终加强工作队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进村前普遍对工作队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明确教育工作的意义、指导思想、任务、政策和方法。建立了学习、工作检查考核制度,成立了临时党团组织,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工作队员理论联系实际,边干边学,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增长了才干,得到了锻炼提高。有些工作队员当初下基层有这样那样的顾虑,通过工作实践,强烈感受到了干部深入基层的必要性,和农民群众交上了朋友,建立了感情,促进了世界观的改造。到甘南等牧区的医务和科技系统的工作队员,克服困难,积极工作,一边开展教育,一边为牧民治病,普及科技知识,深受群众的欢迎。许多地方的工作队员离开乡村时, 群众再三挽留, 依依不舍。
总之在农村集中开展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比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成绩较显著。但也不宜对教育活动的成果估计过高。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整个教育不平衡, 有的地方抓得不够紧, 效果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