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农村文化网络建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农村文化网络建设

(二)农村文化网络建设

1. 农村文化网。
(1)群众文化网。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农村文化艺术工作,主要是由县(市)、乡(镇)、村(生产大队)文化馆、站和文化室(俱乐部)具体领(辅)导、组织开展的。1951年在接管、整顿、改造、新建的基础上,湖南各县先后都有了文化馆。1952年起,农村试办文化站。1953年在湘潭联邑乡始建立了第一个农村俱乐部,至1958年全省农村文化站、俱乐部都有较大的发展,形成了全省农村群众文化网的雏形。它们本着“业余自愿”的原则,配合各时期农村的中心开展“提高教育、时事宣传、文化娱乐、科学普及”四项工作,曾使农村文化高潮迭起。这个网络,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1974年后开始恢复。
1978年以后, 这个网络从组织到活动内容都有新的发展, 到1990年, 全省县县有文化馆, 并先后建立集体民营文化站3 044个, 集镇文化中心1 007个、俱乐部 (文化室) 12 325个。
(2) 图书流通网。1952年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在农村试建图书室。1956年省文化局在8个县市始建图书馆。1972年醴陵县图书馆在公社、大队普建图书室,率先建立全县农村图书流通网。1973年其经验在全省推广,由于一哄而起,多流于形式,不久大多停办。“文化大革命”后图书馆、图书室开始恢复与发展。1985年底各县(市)均已设立图书馆,全省54%的乡镇建立了图书馆(室),共1 800余个。1986年全省共建乡镇万册图书馆40个。1989年全省县(市)图书馆达100个,农村图书馆(室)共2 797个,其中万册图书馆137个,全省基本形成农村图书流通网。1995年农村乡镇、村图书馆(室)共6 014个。
2. 民间文艺。

(1) 文艺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成了文艺的主人, 自己创作文艺作品。50年代, 上千农村业余文艺作者围绕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 写了一批批小演唱、小戏剧、小曲艺、小故事和大量民 (山) 歌,歌颂共产党、毛主席、赞颂新中国、解放军, 以及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出版了 《湖南民间歌谣选》、《湖南民间故事选》、《侗族情歌》、土家族民间叙事诗《锦鸡》, 以及《大跃进诗歌选》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农村文艺创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全省农村群众文艺调演, 获一等创作奖的有《莲花》(歌剧)等14个, 二等创作奖的有《改了就好》 (花鼓戏) 等25个, 三等创作奖的有《春暖花开》 (花鼓戏) 等30个。1987年湖南省首届洞庭之秋艺术节农村群众文艺《躲喜事》 (阳戏) 获一等奖, 《三郎相亲》 (花鼓戏) 等3个获二等奖,《五龙图》 (阳戏) 等2个获三等奖。进入80年代中期农村业余作者达28 825人, 创作作品67 720件。同时, 农村文艺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 其中较有影响者, 如湘乡市龙洞乡仙女山文学社, 吸收省内外大批业余爱好者200多人入会。会员作品在省级以上发表的有500多篇, 省内外报刊获奖或选刻碑林的有100多篇。
(2)文艺演出。50年代初期, 全省接管移留下的农村戏班(包括季节性戏班)将近5 000个, 其中除少数有条件的戏班转为县以上专业剧团以外, 其余大都转为农村业余剧团, 这些业余剧团主要配合农村各个时期的中心进行文艺宣传, 演出节目除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供应者外, 大多自创自编自演, 其时流行最广的是《双送粮》。农村合作化以后, 乡村业余剧团一般按生产组织重新组合, 一般属俱乐部下设组织, 有的就以它取代了俱乐部。1963年农村经济好转, 农村业余剧团随之复活。演出的节目是传统戏与现代戏并呈, 戏剧与歌舞共演, 而其中最有影响者是《三里湾》、《打铜锣》、《补锅》。“文化大革命”时期,全省农村业余剧团被迫解散, 各公社、大队均另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演出节目几乎全是当时流行的八个“革命样板戏”, 偶尔杂以 “革命” 歌舞。1978年各种类型的文艺宣传队曾高达3.6万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业余剧团再度兴起, 同时农村职业剧团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复活。1986年全省农村有业余剧团3 129个、职业剧团551 个。1995年, 全省农村业余剧团缩减到1 176个, 职业剧团缩减到350个。优秀剧目有《嘻队长》、《镇长吃的农村粮》、《桃花汛》等。为扶持农村职业剧团, 湖南创办了 “中国湖南映山红民间戏剧节”, 参加展演的湖南农村职业剧团居多, 演出剧目都获得了社会的盛誉, 为民间职业戏剧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3)音乐、舞蹈。湖南农村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资源。新中国成立初, 宋扬在湖南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 《天上太阳红彤彤》、《古怪歌》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民歌。1951年徐叔华、唐碧光又在湖南民间歌舞的基础上, 写出了享有盛誉的 《浏阳河》。1953年, 湖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发出 《搜集湖南民间音乐的意见》, 从此全省农村开展了经常性的收集工作。1956年省文化局与中国音乐研究所联合组织湖南民间音乐(含舞蹈) 采访队在全省农村进行普查, 整理、出版了 《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同年全省县、地 (市)、省层层举办农村群众艺术会演, 参加发掘、整理与会演的有2万多人, 共发掘近400种艺术形式, 上万个节目。1959年又举办了全省业余音乐、戏剧、舞蹈创作会演、演出音乐节目60个、舞蹈节目29个、戏剧节目32个、曲艺节目18个, 评选出优秀节目54个, 优秀演员125人, 其中大都来自农村。“文化大革命”中, 民间优秀的音乐舞蹈全被禁锢。1980年湖南选出苗族山歌剧《相亲亭》、侗族舞蹈《火红的山花》、汉族舞蹈《赶军鞋》、瑶族舞蹈《接新郎》参加全国农民业余艺术调演, 均获优秀节目奖, 其中3个被拍成艺术记录片。1985年省文化厅与省音乐家协会从数万首民歌中整理编成16本民歌 (5 000多首) 资料集,然后精选出版《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1986年, 湖南民族民间歌舞艺术8个节目参加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 共获奖牌26块, 奖证27个, 数量居全国省(市、自治区) 之冠。1987年文化部委派湖南选拔土家、苗、侗、汉族业余文艺爱好者组成中国民间艺术团参加波兰举办的第六届索斯洛维茨国际民间歌舞联欢节和十九届扎科潘内山区国际民间文艺竞赛, 分别获唯一的两个特别奖和 “铜手杖” 奖。进入90年代,湖南农村音乐、舞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向更高层次发展。农村传统民间音乐、舞蹈与外来音乐舞蹈 (主要是卡拉OK和交际舞) 交汇, 湖南农村音乐舞蹈发生了划时代的转变。
(4) 美术、工艺。50年代初, 湖南农村美术主要停留在农村妇女的窗花剪纸、绣花描图, 以及书写标语的美术字和黑板报的刊头上。70年代后期, 几乎年年举办全省美术或摄影作品展览, 年年都有部分农民作品参展, 到1975年还专题展出了邵东农民画56件。80年代, 湖南农民画向多极发展。1988年隆回、麻阳被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民间现代绘画乡”。1994年湖南参加 “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 获两金一银三铜, 获奖名次居全国省市第四。
湖南农村工艺美术, 50年代前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 有所发展。1957年在湖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上, 展出400余件作品, 其中 《铁拐李》 (麻阳泥塑)、《苗族花带》 (凤凰棉织)、《手巾》 (大庸挑花)、《凤栖牡丹》 (常德蓝印花布)、《侗族花布》 (通道棉织)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出专册附图推荐。从此, 湖南农村工艺美术又有新的发展。1958年应国家对外联合委员会之请, 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民间工艺美术棉织品出国展览会”, 并选出展品共200多件出展。1980年中期, 湖南在日本举办了 《中国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工艺美术展览》, 展出400套件民间工艺美术品。1987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湖南民间美术展览》, 分织锦、刺绣、挑花、服饰、印染、雕刻、陶瓷、木版年画、剪纸和农民画10大类, 展出作品800余件。
3. 电影
。1950年湖南省文教厅派遣45名青年学生去南京中国放映员训练班学习, 年末学成归来, 组成湖南第一批国家16毫米电影队, 分赴农村放映,很受农民欢迎。1957年全省农村电影队发展到177个。“大跃进” 中, 农村电影队发展较快, 并有部分县电影队下放到公社。1963年, 全省326个农村电影队掀起了让农民看到、看好、看懂电影的热潮。1964年省文化局提出 “文化向农村进军” 的号召, 全省364个农村电影队共建立3万多个放映点 (平均不到两个大队就有一个点)。“文化大革命”开始, 农村电影队一度瘫痪, 后复起大放革命样板戏和 《地道战》等影片, 此后县农村电影队逐渐为公社电影队所取代。70年代初兴起的8.75毫米农村电影队, 至1976年, 全省发展到1 636个。1981年全省农村集镇共建电影院561座, 加上公社 (乡) 电影队3 476个, 共有放映单位4 037个。1983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集体出钱看电影的方式难以维持, 乡电影队逐步陷于困境。这时农户电影队乘机兴起, 到1986年农户电影队累计发展到6 921个, 从而加速农村电影市场的形成。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电视覆盖面也日益扩大, 录像和其他现代文化活动的迅猛发展, 农村电影原有的观众分流到多种娱乐领域,农村电影市场从1987年起开始萎缩。针对这一情况,省文化厅连续几年对农村电影放映单位进行调整、改革, 电影滑坡的情况基本得到遏止。1995年全省有30%左右县市农村电影形势较好, 全年农村16毫米拷贝发行量居全国领先地位。
4. 文物古迹
。湖南历史悠久, 文物古迹丰富。全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 其中13处位于农村;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1处, 其中132处位于农村;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 400余处, 80%位于农村。新中国成立以后, 保护和利用这份珍贵遗产就成了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1年省政府即成立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后改工作委员会)。1953年省文管会正式成立湖南省文物工作清理队。从此, 湖南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正轨。至1957年4月, 该委员会配合农村历次政治运动, 特别是土地改革、民主建设, 共抢救了2.3万件流散文物, 其中有战国以来各朝代的铜镜和自商周后的各种钱币各千余件 (枚), 秦汉至元代各种官印私章400余件, 古旧图书资料70多万册, 另有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和战国帛画等极珍贵的文物多件。发掘古墓葬以千计,其中在长沙郊区发掘清理出保存完整的三座大型木椁墓,从中出土的竹筒、毛笔、漆器曾引起国内文物考古界高度重视。至1963年完成清理发掘及资料整理共数千座墓葬,相继在石门发现一具精美的漆绘棺和43件墨写隶书木封泥匣; 在长沙汤家岭发掘西汉张端君墓, 出土一批铭文铜器和“齐”字金饼。
从1969年至1978年, 全省文物工作由湖南省博物馆兼管。
1972年省博物馆在长沙东郊马王堆发掘震惊中外的一号汉墓,次年继续发掘马王堆二号、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1974年以后,先后发现澧县梦溪新石器遗址,以及平江、安乡、湘乡、泸溪、石门等地10多处古遗址,同时对五强溪水库和凤滩水库淹没区进行了文物普查。
1979年初,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新成立。同年11个地市州相继建立文物工作队(或文管会), 全省文物工作进入正常运转。
80年代, 湖南文物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84年湖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关于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决定》, 对文物调查、收集、维护和管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先后采取了具体保护措施。从1984年冬到1987年秋在全省组织3 600多人普查了104个县 (市)3 700多个乡镇, 查出文物点1.6万个, 收集近现代文物近5 000件, 征集民间流散文物3.5万件, 为全省文物普查成果暨考古新发现展览作了坚实的准备。据1951年至1988年累计全省发现古文化遗址4 412处, 发掘古代墓葬8 000多座, 出土文物万余件。
进入90年代, 文物更得到了充分利用。全省已先后建立博物馆、纪念馆达57个, 其中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和长沙市博物馆还被评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3年至1995年先后发掘西汉长沙王室墓、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道具寿雁镇玉蟾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它们分别被评定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5. 社会风情。
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政治经济的改革, 农村社会风情也随之而变。它集中体现在重大习俗活动、特别是节日活动的变化上。
50年代湖南农村经历着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在“破旧俗、立新风” 的大气候下, 过去重大的习俗活动和传统节日活动, 除“过年”(即新定春节) 外,其余均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 先后中止活动。唯独春节 (含元旦)活动较为隆重。年年春节前, 省、地(市) 文化部门发指示作安排, 并为农村提供大量的春节文艺宣传演唱资料, 县 (市) 文化馆、站则组织全县、全乡开展大型文艺活动。农民一般都回家吃团年饭, 拜年, 看电视春节文艺晚会, 或相邀去看戏看电影, 或参加卡拉OK、电子游戏, 也有少数人舞龙舞狮沿门讨喜钱的。
在众多传统节日中, 沿袭下来的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农民尽可能在家过节, 节日活动也废弃了封建迷信的部分, 换上了一些新的内容, 增添了现代化的情调。
在民族传统节日中仍然盛行的一些节日如: 土家族“过大年”一般不作祭祀仪式, 在摆手堂举行全村男女老少参加的摆手舞。龙山马蹄寨跳摆手舞时, 同时还举行文武大表演和物资交流, 四川、湖北也来人参加, 最盛时曾达三四万人。苗族的 “赶秋”, 立秋日, 苗族农民庆丰收, 聚集秋场举行荡秋千等民族文艺活动, 花垣麻栗场恢复“赶秋” 活动后, 它的 “八人秋” 曾一次赢得湘川黔6万多观众赞赏。侗族的“大梁戊”节也恢复了一年一度的万人歌会。瑶族的“盘王节”, 每年10月16日举行, 全寨农民聚集一起歌唱、跳舞纪念盘王, 其中以长鼓舞著称。1984年江华长鼓舞还参加了全国盘王节表演。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湖南通过文化与经济联姻的方式, 创立了一批新节日, 其中影响较大者, 如邵阳柑橘节、浏阳、醴陵、株洲的烟花节、桃花源的游园会、张家界的森林保护节、衡阳南岳的庙会、益阳的竹文化节等。这些新创的节日, 都是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文化开花, 经济结果”, 大大开拓了农村文化、特别是经济市场。

☚ (一)农村文化的内容   第三节 农村体育 ☛
0001406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