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前, 由于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和掠夺, 农业生产落后, 人民生活贫困。新中国成立后,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随着农业资源的开发, 科技成果的推广,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1) “一五”计划时期 (1953—1957年)。全市农村实现农业合作化。生产关系的变革,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5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6万吨, 比1949年增长40%, 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2) “大跃进” 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958—1965年)。1958年开始, 由于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 生产关系的变革, 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人民公社, 在生产上追求高指标, 在组织管理上, 往往用群众运动的方法代替科学管理工作。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左” 的错误, 再加上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 农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1960年冬,党和人民政府开始纠正工作中 “左” 的错误, 并于1961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明确规定农村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 的经济核算制度, 减少粮食征购量, 使农村经济逐步好转。三年调整时期, 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7%。1965年粮食总产量为34万吨, 比1962年增长39.2%。
(3) “文化大革命” 时期和粉碎“四人帮”后的前2年 (1966—1978年)。这个时期由于政治动荡,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被打乱, 农村经济受到严重挫折。只是由于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斗争, 才使农村经济在困境中取得一定进展。“三五”、“四五”时期, 全市农业总产值分别平均增长6.3%和8.3%。但由于经营单一, 每个社员从集体分配的收入由1967年的151元下降到1976年的101元。粉碎“四人帮”后的前2年, 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7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65万吨, 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增长91.2%。
(4)改革开放时期 (1979—1995年)。是农村经济全面振兴时期。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在中央、省正确方针引导下, 确定了稳定发展粮菜生产, 大力发展畜牧业, 加强乡镇企业的主导地位, 走产、加、销一条龙, 农、工、贸一体化, 城乡结合的路子; 以效益为中心,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以科教兴农为手段, 以农业基础建设为保证,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发展方针, 促进了农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 (一)基本情况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佳木斯市在新中国成立前, 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业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初期, 全市只有7台拖拉机和7台机引农具。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阶段 (1953—1977年), 佳木斯市农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1956年, 全市农业总产值和粮食总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38.6%和40.5%。之后, 由于 “大跃进” 和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到196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较1959年下降30.1%, 粮食产量下降26.3%。其后的十几年间, 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和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仅递增4.8%。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业有了较快发展。1984年粮豆薯总产量达到124.4万吨, 实现了粮食总产、单产、农业总产值和人均收入 “四超历史” 的最好水平。198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 (80年不变价) 达30 831万元, 比1978年增长75.9%, 平均年递增5.8%。粮食总产量达99.7万吨, 增长29.2%。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2万千瓦, 增长1.71倍。大中型拖拉机由1978年的3 455台增加到1988年的6763台, 小型拖拉机由1 637台增加到25 152台。1990年, 全市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深入贯彻科技兴农的战略, 坚持粮、牧、企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 全面实施科技兴粮、科技兴林、科技兴牧、科技兴渔、广泛开展 “黑龙杯”、“金肥杯”等竞赛活动, 使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农业经济进一步繁荣。1990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26.1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16.6亿元; 畜牧业产值2.9亿元。
1995年佳木斯市的农业获得全面丰收, 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围绕农村奔小康和建设农业强市的目标,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组织农业生产力度,全市上下以建设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中心,坚持 “三靠” (靠水利建设保稳产、靠品种结构增效益、靠二、三产业奔小康)、“四加快” (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加快发育市场体系、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外向型农业经济发展) 战略, 使粮食生产获得了大丰收。全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98.9亿元, 农业总收入60亿元, 粮豆薯总产199.8万吨, 分别比1994年增长32.8%、71.9%和30.5%, 增长幅度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户均产粮0.77万公斤, 名列全省第一。粮豆薯总产量由1990年的138.7万吨增长到1995年的199.8万吨, 农村人均收入由619元增至到2 085元, 增1 466元, 年递增率为22.6%; “米袋子” 和“菜篮子” 日益丰盈, 保证了有效供给。农村各业全面发展, 畜牧业完成产值6.2亿元 (现价); 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74亿元, 实现利税7.9亿元; 开发建设省级乡镇发展工业小区14个、亿元乡镇33个。

☚ (一)基本情况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早在唐代初期, 已有少数分散居住的农牧民从事农业、牧业和渔猎活动。民国初期,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 境内人口日渐增多,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东北沦陷时期, 日本侵略者对土地和森林资源进行大肆掠夺, 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日益萎缩, 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成立后, 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恢复与发展阶段 (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 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彻底摧毁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基础, 广大农民实现了 “耕者有其田” 的愿望。之后, 市委、市政府及时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经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逐步变土地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57年与1949年相比较, 全市粮豆薯总产量由32.0万吨增加到47.3万吨, 增长47.8%, 农业总产值由3 115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 增加到9 049万元, 增长1.9倍。
(2) 停滞徘徊阶段 (1958—1977)。在 “大跃进”年代, 由于受“左” 的思想影响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农业生产急剧下降。1962年耕地面积39.2万公顷, 粮豆薯总产量41.7万吨,农业总产值9 975万元 (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分别比1958年下降8.7%、29.7%和19.9%。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牡丹江市委果断地纠正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 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 推广了科学种田措施,使农业生产很快得以恢复。1965年, 全市粮豆薯产量61.06万吨, 农业总产值15 232万元 (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 粮豆薯总产量和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62年增长46.3%和52.7%。1966年开始 “文化大革命”, 由于“左” 的思想干扰, 错误地批判 “三自一包、四大自由”, 片面地强调 “以粮为纲”, 把发展多种经营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 取消自留地, 推广“大寨式”评工法, 进一步搞平均主义, 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农业生产增长缓慢。到 “文化大革命”后期, 由于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努力, 采用新技术, 推行田间作业机械化以及发展副食品生产基地等措施, 农业生产明显好转。1975年, 耕地面积44.4万公顷, 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10.2%, 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35.4%; 粮豆薯亩产量由1966年的100.5公斤增加到1977年的142公斤, 增长41.3%;总产量由1966年的59.2万吨增加到1977年的80.6万吨, 增长36.1%; 养猪、养羊、养鱼、养蜂以及栽培果树等均有较快发展。但是, 由于管理体制的单一化和劳动收益分配的平均主义,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还十分薄弱。1958—1976年, 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在90~120元之间徘徊。
(3) 迅速发展阶段 (1978—1995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牡丹江市委根据中共中央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富民政策, 改革了农村经济体制,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 使农村经济步入商品经济的轨道; 在收益分配上解决了吃“大锅饭”的弊端,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广大农村呈现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服务综合经营的崭新局面;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转变。1983年后, 对蔬菜实行“大管小放”, 对粮食作物放开经营的政策,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使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到1985年, 全市有各类专业户7933户, 占农村总户数的2.4%, 从事专业生产的劳动力13 969人, 占农村劳动力2.4%; 牡丹江市郊区农村有各类专业户3 096户, 占农村总户数的8%, 从事专业生产的劳动力4753人, 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4%; 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共3 487户, 从业人员 18 656人, 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3.3%。牡丹江市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46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32.1%, 比1985年增长106.7%, 年递增率为15.6%。其中农业总产值达23.81亿元, 比1985年增长35.6%, 年递增率为6.3%。199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840元, 比1985年增长57.9%, 年递增率为9.5%。
随着收入的增加, 农民消费水平也明显提高。1990年,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712.5元, 比1985年增加399元, 增长93.8%; 农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已达到15.9平方米, 比1985年增加3.4平方米; 全市百户农民拥有电视机92台、收录机30台、洗衣机28台,分别比1985年增加45台、20台和11台。
“七五”期间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也有了明显提高, 1990年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为7.6年, 比1985年增加1.6年, 文盲、半文盲则下降9.4个百分点。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改善, 1990年的农村医护人员由1985年的3 866人增加到4 546人。
由于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 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牡丹江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199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17.6亿元 (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到1995年增加到21.2亿元, 平均每年递增4.69%; 农业总收入1991年为23.4亿元, 到1995年增加到50.5亿元, 平均每年递增21.20%; 农民人均收入由1991年850.4元增加到1995年的1 608元, 平均每年递增17.26%。
由于推广了提高粮食产量的先进技术, 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91年粮食总产量83.6万吨, 到1995年增加到110.7万吨, 平均每年递增8.02%。

☚ (一)基本情况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1)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经济 松花江地区的大规模农业开发始于清末解除封禁政策之后, 是黑龙江省最早招民开垦的地方之一。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大批关内 “农民” 由南渐北进入松花江地区各地, 付出艰辛的劳动, 把亘古荒原开发为阡陌良田。但旧社会极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和帝国主义的掠夺, 压抑了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耕作粗放, 广种薄收。1945年“8.15”光复前, 全区粮食公顷产量仅为1 000公斤左右。
(2)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的农村经济。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30年间, 虽然有过政策失误和政治动荡, 但是全区农村经济在曲折中前进, 仍取得很大成就。集体经济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 1978年集体固定资产总值3.2亿元, 集体积累7 370.4万元, 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分别为119.30元和27.80元。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兴建水库94座, 塘坝807座, 抽水站473座, 机电井保有量2 689眼, 水利建设骨干工程基本形成, 有效灌溉面积达10.61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37.8万千瓦, 农用拖拉机拥有量3 363混合台, 机引农具8 287台 (套), 机耕面积42.07万公顷, 占耕地的54.3%,非田间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 改变了农业生产依靠畜力和铁木农具手工劳动的落后状况。大面积推广应用科学种田技术, 玉米、高粱全部采用杂交种子, 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种子经过几次更新换代已实现良种化。施用化肥普遍受到重视, 1978年化肥施用量20.2万标准吨, 平均每公顷259.5标准公斤。缩垅增行、密植和间种、混种、套种、复种作为重要生产技术被广泛应用。植物保护、田间管理等方面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粮食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 1978年粮豆薯总产192.5万吨, 粮食公顷产量3 345公斤, 分别是1949年的2倍和2.4倍, 有637个生产大队(村) 粮食公顷产量超过3750公斤, 50个超过6 000公斤, 19个超过7 500公斤。农村经济有较快的发展, 1978年农业总产值9.6亿元, 是1949年的2.6倍。
(3)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经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特别是1983年全地区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全区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95年全区农村各业生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粮豆薯总产量458.8万吨, 是1978年的2.3倍, 平均公顷产量6 630公斤, 分别比上年增长7.5%和5.9%。双城、巴彦、五常三县 (市) 粮豆薯总产均突破100万吨大关。双城市粮食总产达141万吨, 名列全省各县 (市) 之首。畜牧业生产超常规增长, 大牲畜年末存栏93.3万头。其中, 黄牛66万头,奶牛12万头, 马12.5万匹; 肉猪出栏141.6万头, 猪年末存栏158.9万头, 羊年末存栏26.8万只;生产奶类19.7万吨, 其中牛奶19.4万吨。肉类总产量23.5万吨, 其中, 猪牛羊肉产量19.4万吨, 禽肉3.9万吨; 生产禽蛋14万吨; 绵羊毛2 881吨, 蜂蜜43.5万公斤; 以 “五色工程”为重点的多种经营生产实现了规模、效益同步推进。全区多种经营收入达到41.5亿元, 比上年增长23%, 人均收入1 008元, 比上年增长23.8%。多种经营名特优品种达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0%。渔业生产实现了新突破, 全区养鱼水面发展到3.6万公顷, 比上年增长7.4%, 其中,精养鱼塘达6 670公顷, 比上年增长43%, 稻田养鱼2.7万公顷, 比上年增长5.3%。由于农村各业生产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 160元, 比上年增长32.4%, 比1990年增长2.3倍。

☚ (一)基本情况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绥化地区农业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 肃慎族人就生活在这里。秦汉、三国及魏晋时期夫余人在这里从事 “刀耕火种”式的农业生产。到17世纪中叶, 随着汉民族的移入,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没有摆脱原始的粗放经营状态。19世纪中叶以后, 清政府采取移民戍边开禁放垦的措施, 使农牧业有较快的发展。由于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和沙皇入侵蹂躏, 农业发展缓慢。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时, 为了大肆掠夺农产品, 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 并从日本大量移民组成“开拓团”, 实行掠夺式经营。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绥化地区通过互助组等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 采取奖励垦荒, 谁垦归谁和银行为农民贷款购置生产资料等扶持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区粮豆薯总产由1949年的164万吨, 增加到1952年的220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5.8亿元, 比1949年增长29.4%。
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公社化时期, 农业生产虽有较快发展,但由于“左” 的思想影响, 加之遇上严重的自然灾害, 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急剧下降。其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粮豆薯平均总产205万吨, 农业产值5.59亿元; 1958年到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粮豆薯平均总产194万吨, 农业产值5.72亿元; 1963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粮豆薯平均总产199万吨, 农业产值5.8亿元。
“文化大革命”时期, 由于推行极左路线, 片面强调 “以粮为纲”, 农业生产发展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经济出现超常规发展势头。1984年全区粮食总产突破350万吨。以后由于国家对农业投入减少, 农产品价格和市场价格差幅拉大,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农业品成本升高,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加之1985年遭受严重旱涝灾害,致使农业生产出现新的徘徊。绥化地委、行署采取相应对策, 靠政策、引良种、调布局、增投入, 大大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990年粮食总产一跃突破500万吨大关达到539万吨, 创历史最高水平, 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22.1%, 实现了20世纪末的计划指标, 受到国务院的嘉奖。199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达29.6亿元, 比1985年增长69.2%, 比历史最高的1988年增长23.8%。其中种植业产值21.5亿元, 牧业产值5.98亿元, 副业产值1.2亿元, 渔业产值0.6亿元。1990年全区农村人均收入602.3元, 比1985年增加368元, 增长1.6倍。
1995年, 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强区富民升位的总目标,依靠科技, 增加投入, 强化管理, 加快了“两高一优”农业的建设步伐, 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 粮食生产又取得较好收成, 全区粮豆薯总产量641.9万吨, 占全省总产量的1/4, 比1990年增长19%, 比1984年增长45.4%, 其中玉米产量411.3万吨, 薯类产量30.8万吨, 分别占全省玉米、薯类总产量的1/3。199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值 (按当年价格计算) 178.7亿元, 其中农业产值107.4亿元,林为产值1.8亿元, 牧业产值65亿元, 渔业产值4.3亿元。全区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152.9亿元, 其中工业产值94.7亿元, 建筑业产值22.1亿元, 运输业产值20.5亿元,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15.4亿元。全区农民人均收入1985年234.3元, 1990年602.3元,1995年1 842.2元, 1995年分别比1985、1990年, 增长6.9倍、2倍。

☚ (一)基本情况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 黑河市由于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和掠夺, 农业生产十分落后, 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黑河市40多年来, 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以下4个时期:
(1) 国民经济恢复和 “一五”计划时期 (1949—1957年)。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 经过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几个阶段, 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与此同时, 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增产技术, 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1949年到1957年, 8年间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
(2) “大跃进” 和经济调整时期 (1958—1965年)。这个时期由于 “左” 的错误和严重自然灾害破坏,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到1962年, 4年间农业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2.6%, 比前一个时期年均增长降低4.9个百分点。1963年开始纠正 “左” 的错误, 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到1965年农村经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3) “文化大革命” 到粉碎 “四人帮”后的前两年 (1966—1977年)。“文化大革命”使全市人民蒙受巨大灾难, 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66—1977年的7年间, 全市农业总产值下降1%, 粮食总产量下降18.2%。1974—1976年, 国家资助开荒, 扩大了种植面积, 从而使1966—1977年的10年间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1.5%。粉碎 “四人帮”后的前两年, 农村经济还没有从 “左” 的束缚中完全解脱出来,农村经济结构失调仍很严重。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1978—1995年)。黑河市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 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0多年来, 农村经济由封闭到开放, 由开放到开发, 由开发到搞活,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光辉成就。

☚ (一)基本情况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 双城市的农业生产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 概括起来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稳步发展阶段 (1949—1958年)。这个阶段,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实现了分田单干到集体统一经营的发展过程。双城市人民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 全面规划, 加强领导, 把走农业合作化道路与发展农业生产结合起来, 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毛泽东主席十分重视这件事情, 1956年7月31日毛泽东主席在有关文件上批示: “我看就这样办吧!全面规划、加强领导, 这就是我们的方针。”并把这一经验编入《中国农业社会主义高潮》一书, 在全国推广。这个阶段, 全市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 到1958年, 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6 023万元, 其中种植业产值5 156万元, 林业产值58万元, 牧业产值331万元, 副业产值429万元, 渔业产值40万元,分别比建国初期增长了 23.4%、22.5%、480%、8.2%、33.6%和53.6%。
(2) 徘徊阶段 (1959—1977年)。也就是成立人民公社之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个阶段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和10年 “文化大革命”, 全市农业生产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 有的年份甚至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持平。
(3) 大发展阶段 (1978—1995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全市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特别是1983年以后, 双城市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普遍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充分调动了村级集体和农民两个层次的积极性。199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 “粮牧企协调发展, 贸工农结为一体” 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并以商贸为先导, 积极兴办服务实体, 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逐步实现粮牧企、贸工农、农科教、城乡4个一体化, 使农村经济突飞猛进发展。1995年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战略取得重大突破。

☚ (一)基本情况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绥化市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9—1978年, 是波动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农村经济特点是: 在农业中, 种植业占主导地位, 产值一直占总产值的79%以上, 最高年份 (1968年) 达89.6%; 在种植业中, 粮食生产占主导地位, 经济作物产值仅占4%左右; 粮食增长较快, 单产水平较高, 但呈波浪式发展。29年间, 全市粮豆总产量增长1.5倍, 年均递增3.3%; 单产增长1.8倍, 年均递增3.7%。此期间, 发展生产的主要思路是: 靠人海战术攻粮食, 靠大苞米奔“长江”。总产虽然有所增加, 但全市一直没有突破50万吨大关, 农民也没有得到实惠, 人均收入100元左右, 29年仅提高23元。生产力比较落后, 现代化程度低, 手工以及畜力劳动占主导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资源生存, 靠天吃饭, 用传统工具和经验生产。
1979—1985年, 是加速发展阶段。绥化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在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科学安排作物种植比例, 大力发展畜牧业, 大上乡镇企业, 逐步建立了一个合理的农村经济结构, 生产领域逐渐拓宽, 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1985年, 全市林、牧、副、渔各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12%上升到22%。但这一阶段农村商品经济还不很发达,农产品商品率不高, 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 常常出现宏观失控、产供销脱节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跟不上的现象。
1986—1995年是效益型发展阶段。中共绥化市委、市政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实际出发,根据全市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 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农业生产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确立并实施了效益型农业的发展战略。即以科技为龙头, 以市场为导向, 采取多种途径和有效措施, 不断寻求多元化农业生产的最佳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

☚ (一)基本情况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时, 海伦市农业生产水平很低, 1949年粮食作物平均公顷产量只有1 162.5公斤。经过土地改革、农业互助合作,推广农业新技术和开展爱国丰产运动, 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一五”期间粮豆薯年均总产量达31.5万吨,比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0—1952年) 年均总产量增长161.1%
1958年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 在 “左” 的思想指导下, “共产风”、“浮夸风” 盛行, 加之其后的严重自然灾害, 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1960—1963年粮食年均总产量下降到18.6万吨, 接近1949年的生产水平。经过贯彻执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农业生产又得到恢复与发展, 1966年粮豆薯总产量达41万吨。
“文化大革命” 期间, 由于极 “左” 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到1977年粮豆薯总产量为38万吨, 仅比 “一五” 期间年均粮豆薯总产量增加6.5万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别是1983年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生产门路逐年拓宽,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 (一)基本情况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 五常市的农村经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概括起来,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缓慢发展阶段 (1949—1958年)。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实现了由分田单干到集体统一经营的发展过程。但由于生产水平低下, 农业发展缓慢。1958年农业产值仅比1949年增加619万元, 粮食平均公顷产量增加225公斤。
(2) 曲折发展阶段 (1959—1977年)。这个阶段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 受极 “左” 路线的影响, 全市的农业生产呈曲折发展, 有的年份粮食产量甚至低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3) 全面发展阶段 (1978—1995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五常市的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7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1.68亿元, 粮豆薯总产量达到39.7万吨, 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0.4万吨, 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2.6倍、1.5倍和2.5倍。特别是1983年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全市农业实现了从单一农业向综合农业、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自然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整个农村经济呈现全面大上、蓬勃发展的好形势。1990年全市粮豆薯总产达70.8万吨, 农民人均收入644元, 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县。到1995年粮豆薯总产已达109万吨, 比1990年增长54%, 比1978年增长1.7倍。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 305元,比1990年增长2.6倍。1990年马、骡、驴存栏3.84万头, 黄牛4.75万头, 奶牛195头, 羊1.56万只,牧业产值实现1.02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13.6%。到1995年底大牲畜存栏17.7万头, 其中马、骡、驴存栏3.72万头, 黄牛13.63万头, 奶牛4 033头; 羊4.02万只; 猪37.36万头。牧业产值5.45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23.68%。与1990年相比, 黄牛增长1.9倍,奶牛增长近20倍, 羊增长1.6倍, 牧业产值增长4.3倍,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1995年蔬菜种植面积0.47万公顷, 总产量12万吨,分别占松花江地区蔬菜面积和产量的25%和32.2%。均居全区第1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0年, 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4亿元, 实现利税2 930万元, 分别比1982年增长10.2倍和10.6倍; 1995年, 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5 679个, 从业人员5万人, 营业收入19.49亿元, 实现利税1.1亿元, 总收入和利税总额比1990年又分别增长3.8倍和2.6倍。1995年农用机械总动力22.6万千瓦, 化肥施用量达2.3万吨, 农村用电量9 500千瓦小时。

☚ (一)基本情况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1)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1952年)。经过土改,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到1952年, 粮豆薯总产达24.3万吨, 平均公顷产量1 575公斤。农业总产值5 092万元, 比1948年增长87.3%, 农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2)合作化、公社化时期 (1953—1977年)。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 认真执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的方针, 在农村广泛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1953年成立互助组4 017个,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757个, 1957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36个, 农业合作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195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 269万元, 比1952年增长3.2%, 农民人均收入71.2元, 比1952年增长5.5%。1958年全县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高潮, 由于 “左” 的思想影响, 加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 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受到巨大损失。196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回落到4 275万元, 比1957年下降18.9%。1963—1965年, 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 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地、大规模地调整, 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1965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6 071万元, 比1962年增长42%。农村人均收入达86元,比1962年增长9.1%。10年动乱前期, 由于片面强调“一大二公”, 以阶级斗争为纲,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受挫。1970年粮豆薯总产量26.4万吨,比1966年减产2.5%。农村人均收入69元, 比1966年下降25.3%。10年动乱后期, 农业生产缓慢发展。
(3) 农村改革开放时期 (1978—1995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路线指引下, 1983年全县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 农业生产由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1995年, 农业总产值上升到15.9亿元, 比1978年增长9.53倍, 农民人均收入2 306元, 比1978年增长8.62倍。粮豆薯总产量85.5万吨, 比1978年增长96%。平均公顷产量6 186公斤, 比1978年增长1倍。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生产不断登上新台阶, 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农业生产先进县, 1995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 (一)基本情况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
000078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