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1.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2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333.13亿元,比上年增长39.54%,比1978年的12.77亿元增长25倍。其中农业总产值49.79亿元,占14.95%;农村工业总产值248.14亿元,占74.49%;农村建筑业总产值20.31亿元,占6.09%;农村运输业总产值7.00亿元,占2.10%;农村商业总产值7.89亿元,占2.3%。
2.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1992年,粮食总产量达190.10万吨,比上年略有下降,但仍超过市计划的2.3%,比1978年的168.9万吨增长12.6%,比1949年增长3.19倍。全市有92个乡(镇)开展吨粮田工程建设,实施面积64.9千公顷,全年有32个乡(镇)、27.81千公顷粮田亩产达到1 041公斤。油菜籽单产、总产分别为100公斤和59 312吨,比上年增长8.7%和8.1%,比1978年的68公斤和35 019吨分别增长47.1%和69.4%。棉花和络麻生产因遭台风灾害,加上种植面积减少,总产分别为7 145吨和88 196吨,分别比上年下降4.2%和17.1%,比1978年的7 190吨和122 670吨,分别减少0.6%和28.1%;但比1949年的产量增长27.2倍。茶叶总产量、产值为27 406吨和17 587万元,比1978年的15 914吨和4 704万元分别增长72.2%和273.9%。蚕茧连续9年丰收,总产达到1.46万吨,比1978年的0.46万吨,增长217.4%,比1949年增长9.46倍,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纪录。蔬菜总产值39 582万元,比上年增长22.3%,比1978年的6 112万元,增长5.47倍。肉、禽、蛋、奶、鱼总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6.6%、19.2%、40.6%、7.9%和6.3%;除禽未统计外,其它的肉、蛋、奶、鱼比1978年分别增长274.1%、418.5%、489.5%和359.4%;全市肉、禽、蛋、奶、鱼、菜的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31.04公斤、3.40只、6.32公斤、9.31公斤、38.19公斤和188.40公斤。
3. 乡镇企业发展加快。1992年,全市有乡镇企业76 053家,全年实现总产值284.05亿元,利润9.85亿元,上交税金10.23亿元,比1978年的10 407家、38 369万元、5 763万、1 495万元,分别增长6.3倍、73倍、16倍和67倍。乡镇工业产值达261.3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3.0%,比1978年的2.76万元增长94倍。乡镇企业的外向型经济有很大发展,全市乡镇企业新办三资企业130家,引进外资1.2亿元,比上年增长近9倍;完成出口交货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50%。
4.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199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253. 64亿元,比上年增长33. 1%,比1978年的7.38亿元,增长33倍。全市农民年人均收入1 253元,比上年增长13.9%,比1978年的129元增长9倍。有43个乡(镇)和772个村人均收入超1 500元,最高的江干区四季青乡人均收入达2 218元。

☚ (一) 基本情况   (三) 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1.农村经济总产值。1992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310.3亿元,比1978年的13.4亿元增长22. 17倍;农村经济收入185.5亿元,比1978年的7.2亿元增长24. 76倍。
2. 粮食生产。199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382.93千公顷,总产量达204万吨,比1949年增长近4倍,比1978年的195.2万吨增长4. 5%。粮食品质进一步优化,稻、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5%。1992年,该市扩种本市培育的优质早籼“嘉兴香米”333多公顷,开发“紫香七号”等特质米1 333多公顷,扩种大粒型优质啤酒大麦34 666.7公顷。
3. 多种经营。1992年,全市桑园面积达30 666.7公顷,蚕茧总产量5.6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油菜籽播种面积58 866.7公顷,总产量13.06万吨,比1978年增长1.58倍。生猪年末存栏299. 2万头,比1978年增长51. 7%。淡水水产品4. 3万吨,比1978年增长5.72倍。
4.水利建设。嘉兴市是浙江省重点产粮区,地处太湖流域,地势低洼,易遭涝渍灾害,因此省、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92年,全市投入2 247万工,完成土石方2 346万方,圆满地完成了太浦河浙江段人工开挖工程,实施圩区整治38 600公顷,加固加高圩堤1 000.7公里,新建和维修块石护岸234公里,疏浚河道719条,计271公里,改造低产田4 066.7公顷,使全市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
5. 乡镇工业。1992年,全市乡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56亿元,比1978年的2. 12亿元增长72.6倍。1993年,全市乡镇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产值达到265.2亿元,比上年增长72.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3%。

☚ (一) 基本情况   (三) 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经过4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了经营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宁波市农村经济已形成粮棉生产、多种经营、乡镇工业全面发展的经济格局,并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从总体上来说,全市农村已步入全国发达地区行列。
1. 农村社会总产值。1992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354. 17亿元(当年价),比1978年增长9.8倍。其中:农业总产值51.47亿元,占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4. 54%,比1978年增长3.44倍; 农村工业总产值271. 54亿元,占76. 67%,比1978年增长12.2倍;农村运输业总产值8.24亿元,占1. 04%,比1978年增长11倍;商业饮食业总产值8.24亿元,占2. 83%,比1978年增长15倍。
2. 农业生产水平。农业已突破单一种植业结构,形成了以粮棉生产为基础,乡镇企业为支柱,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格局。近几年在坚持粮棉增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席草、贝母、榨菜、西瓜等经济作物。199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357.7千公顷,总产量达181. 62万吨,在耕地面积比1978年减少25. 3千公顷的情况下,总产量仍比1978年的180万吨略有增加。油菜籽面积46. 7千公顷,总产量达7. 97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 5倍和1.4倍。90年代以前,全市棉花播种面积最多时达60千公顷,总产量占全省的一半; 1990—1992年棉区种植业结构作了适度调整,棉花种植面积降到35—40千公顷,年产量2. 5—3万吨,面积和产量仍占全省的一半左右。全市多种经营发达,1992年,全市有茶园12.2千顷,年产茶叶1. 29万吨;柑桔13. 68千公顷,年产量14.08万吨;水蜜桃、黄桃5.06千公顷,年产量3. 66万吨;杨梅7. 9千公顷 (已投产4. 67千公顷),年产量0. 97万吨;葡萄70. 6公顷,年产量1. 85万吨;梨75. 3公顷,年产量0.48万吨;其它产品如春笋、蔺草、西瓜、草莓、春菜、辣椒干等,产量和经济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加。1992年全市猪牛羊肉产量8. 16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4.8倍;家禽饲养量迅猛发展,光宁海县蛋鸭饲养量就达80万只,全市禽蛋产量达5.63万吨,全市人均供应量达10. 5公斤。1992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25. 98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近2倍;海水养殖面积达10余千公顷,年产蛏子1.76万吨,牡蛎0.24万吨,蚶子0.52万吨,泥螺、文蛤的养殖近年也有较大的发展。
3. 乡镇企业。宁波市的乡镇工业比较发达,1992年,全市乡、村两级(包括村以下)共有45 116家企业,其中村以下的企业近3万家。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达63. 25亿元,全年总产值达284. 74亿元,年创税利29.03亿元,出口产品交货值30. 42亿元。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农村劳动力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全市260万个农村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业和从事二三产业的各占50%。
4. 农民收入。199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624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78年增长近12倍。

☚ (一) 基本情况   (三) 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1. 经济综合实力增强。199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27. 25亿元,比1978年的11.29亿元增长11.27倍;国民收入114.15亿元,比1978年的9.98亿元增长11.44倍。
2.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199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347亿元,比1978年的10.12亿元增长33.9倍。其中乡镇工业产值253亿元,比1978年的1.15亿元增长220倍;实现利润9亿元,比1978年的0.45亿元增长20倍。
3.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199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5.66亿元,比1978年的7.09亿元增长5.03倍。其中种植业产值19. 73亿元,林业产值1. 36亿元,牧业产值8.9亿元,副业产值3.55亿元,渔业产值2. 11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 66倍、8.5倍、7.42倍、13.65倍和23.44倍。
4. 贸易发展迅猛。1992年,全市外贸出口收购额30.42亿元,比1978年的1.14亿元增长26.69倍。自营出口1.16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100.7%。内贸市场活跃繁荣,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49.91亿元,比1978年的4.91亿元增长10.16倍。
5.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1992年,全市财政收入11.52亿元,比1978年的1.86亿元增长6.19倍; 财政支出5. 6亿元,比1978年的0.74亿元增长7. 57倍。
6. 农民生活日益改善。199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 512元,比1980年的239元增加1 273元。农民个人储蓄28.3亿元,比1978年的0.22亿元增长128.64倍。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0多平方米,文化生活也比以前丰富。

☚ (一) 基本情况   (三) 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1.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2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164.84亿元,比1978年的9. 23亿元增长16.8倍。其中农业总产值40.36亿元,增长4. 5倍;农村工业总产值108.42亿元,增长110倍;农村建筑业总产值8. 36亿元,增长16.8倍;农村运输业总产值2. 76亿元,增长28倍;农村商业饮食业总产值4. 94亿元,增长13. 1倍。
2.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1991年粮食总产量187.89万吨,比1990年增长5.5%。1992年因灾减产,总产量仍达168.93万吨,比1978年的153.84万吨增产9.8%。1992年的油菜籽产量2. 15万吨,蚕茧产量0. 69万吨,茶叶产量1. 39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 16倍、4. 97倍和1.97倍。生猪生产回升,肉类产量12.95万吨,比1978年增长94. 4%。水产品产量2.55万吨,比1978年增长5倍多。
3.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92年全市有乡镇企业63 313家,全年总产值119. 17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80年的1.78亿元增长66倍; 1993年又猛增到233. 9亿元,比上年增长96. 3%; 1992年乡镇企业纯利润为5. 19万元,1993年增加到9.30万元,增长79.2%;1992年上交税金为4. 35万元,1993年增加到8.4万元,增长93.6%。
4. 农民收入显著增加。199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 412元,比1978年的234元增长5倍多。

☚ (一) 基本情况   (三) 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1. 经济建设全面发展。199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9.19亿元,比1978年的8.88亿元增长3.09倍;工农业总产值185.41亿元,增长6.27倍,其中工业总产值153.15亿元,增长11.03倍,农业总产值32.26亿元,增长69.9%; 农民人均收入1 406元,增长5.36倍;财政收入5.56亿元,增长2.45倍; 出口创汇8 760万美元,比1986年增长29倍。
2.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34.2万吨,超额完成130万吨的计划指标;蚕茧、油菜籽总产量再创历史纪录,分别达到4.09万吨和8.39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1. 54倍和1. 76倍;淡水鱼总产量8.2万吨,增长3.63倍; 年存栏兔54. 28万只、家禽635万羽,分别增长51.2%和30.6%; 茶叶总产量5 337吨,比1978年增长65. 7%; 水果总产量7 834吨,比1978年增长55.7%。
3. 乡镇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1992年,全市乡镇工业总产值达84.2亿元,比1978年的1.4亿元增长59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6.6%上升到1992年的53.8%。同时涌现出一批产值、销售收入超亿元,税利超千万元的乡镇。
4.城乡市场繁荣活跃。1992年,全市新建、扩建各类商品专业市场40个,累计达到215个,新增、改造商业网点198个,投入的资金和建设的规模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全市用于市场建设的投资共达1.5亿元,建成浙北果品市场、莫干山商城、长兴金陵商城、南浔建材市场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市场、商城,年成交额达39亿元。第三产业开始兴起,技术市场、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发展较快。

☚ (一) 基本情况   (三) 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1. 农村社会总产值有较大幅度提高。1992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167. 76亿元(当年价),比1978年增长13. 76倍。其中农业总产值48.44亿元,增长6. 32倍;农村工业总产值92. 55亿元,增长37. 27倍;农村建筑业总产值13. 64亿元,增长9. 75倍;农村运输、商业、饮食等产值13. 13亿元,增长24. 72倍。
2. 农业生产获得好收成。1992年粮食总产量146.56万吨,比1978年减产一成多,但仍保持历史较好水平,且品种结构逐步向“一优两高”转化;全年猪、羊、牛、兔、禽肉总产量9. 57万吨,禽蛋总产量2. 48万吨,均比1978年有较大的增长。多种经营有了很大发展,已建立一批用材林、柑桔、食用笋、黑荆树、油桐、水果、名茶、水产养殖、奶牛、禽蛋、食用菌、蔬菜等生产基地。
3.林特生产增长迅速。1992年全市荒山人工造林面积达15.83千公顷,超额完成省下达计划的158. 3%; 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1. 46千公顷,超计划3.4倍。1993年全市造林12.48千公顷,文成、洞头、瓯海、鹿城等县(区)基本上完成消灭荒山的任务。
4. 水产品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1992年总产量突破20万吨大关,达到21.2万吨,比1978年增长2. 13倍。海水养殖面积8千公顷,其中羊栖菜养殖面积100公顷,列全国之首;青蟹养殖面积0.67千公顷,为全国之最;紫菜养殖面积居全省前茅;放养对虾1.8千公顷,创历史最高纪录。远洋捕捞总产量达5万吨,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5. 外向型农业有了长足发展。1992年全市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收购值达到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多,占全市外贸收购总额的1/3; 发展农业“三资”企业16家,总投资为1 907.5万美元,全年出口创汇707. 5万美元。
6.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2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1 200元,比1978年的113元增长10.62倍。农村已涌现出一批率先实现小康水平的农户和小康村。

☚ (一) 基本情况   (三) 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1. 农业总产值。199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2. 72亿元。1992年因遭特大冻害,粮、桔严重减产,全市农业总产值减为20. 31亿元,比上年减产10. 6%。1993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干部和群众的艰苦努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4.65亿元,比1978年的11. 37亿元增长116. 8%。
2.粮食。199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109.38万吨,比上年增长2. 1%,以后几年由于面积调减和洪涝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逐年下降,1992年为98.77万吨,比上年减少9. 7%;1993年为89. 64万吨,又比上年减少9.2%,但是比1978年的78. 43万吨,仍然增产14.2%。
3. 柑桔。1991年,全市柑桔总产量达到32. 61万吨,1992年遭冻害,柑桔产量锐减,只有7. 73万吨,比上年减产76.3%。由于价格放开和产业结构调整,柑桔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93年柑桔产量迅速恢复到34.93万吨,比1978年的3 772吨增长92. 6倍。
4. 开发黄土丘陵。开发黄土丘陵、改造低产田,是衢州市发展农业的战略重点。多年来,经过连续、成片开发,到1993年底,全市累计开荒造田3 797公顷,开发园地7 410.2公顷。
5. 乡镇工业。1991年,全市乡镇工业产值为16.82亿元。1992年,全市乡镇工业产值达23.43亿元,比上年增长40%,比1978年的4 356万元增长53.79倍。江山市须江镇和龙游县湖镇的乡镇工业总产值在本市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993年,乡镇工业持续高速发展,全市乡镇工业总产值达43. 74亿元,已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7. 4%,比1978年增长100.32倍。涌现出一批产值超亿元的乡镇,成为衢州市工业经济中的 “半壁江山”。
6.农田基本建设。衢州市农田易旱易涝,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市人民4年的艰苦奋斗,横跨柯城区、衢县、龙游县的乌溪江引水工程衢州段已于1993年底基本建成,总干渠长达53公里,沿渠建成拦河大坝1座,全长1 486米的渡槽6座,总长708米的倒虹吸5座,开凿隧洞18个,计9 864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衢州市最大的农田水利工程。工程总投资2.16亿元,其中地方和群众自筹1.14亿元。工程建成以后,可解决衢江以南1.53万公顷农田和1.66万公顷黄土丘陵的灌溉问题,并解决沿线农村的生产、生活用水。衢州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设乌溪江引水工程的创业精神,被省委、省政府领导誉为“乌引精神”。此外,江山碗窑水库、常山长风水利工程、开化碧家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都在紧张进行,“三江”(衢江、常山港、江山港)治理工程也正在实施。
7. 农民收入。199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75元,衢县突破千元大关。1992年,因柑桔严重减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减为812元。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为1 018元,龙游县最高,为1 288元。

☚ (一) 基本情况   (三) 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1.农村社会总产值。1992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45.49亿元,比1978年的3. 53亿元增长11.88倍。其中: 渔业产值19. 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0%,比1978年增长11.54倍;农村工业产值15. 55亿元,比1978年的0. 67亿元增长22.20倍;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产值6亿元,比1978年的0.75亿元增长7倍。
2. 渔农业生产。渔业是舟山市的支柱产业,1992年全市拥有机动渔船12 114艘,总马力80.88万匹,总吨位41. 74万吨;全年海水产品产量达59. 92万吨,比1978年的48.8万吨增长22.78%。199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5. 2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计划任务。全市水果面积近2 706公顷,年产杨梅、李子、梨、柑桔等13 741吨。
3. 乡镇企业。1992年全市乡、村 (含村以下)企业有3 135家 (其中村以下2 044家),全年总产值18.21亿元,创税利1.83亿元,出口产品交货值3. 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5%、86.7%、55.3%。
4. 渔农民收入。1992年,全市渔农民人均纯收入1 79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增长2.7%,其中渔民人均收入达2 210元。

☚ (一) 基本情况   (三) 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1. 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迅速。199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50.08亿元,比1991年增长36. 5%,比1978年的6.46亿元增长23倍,为历史上增幅最高的一年。全市8个县(市、区)除仙居外,其它的县(市、区) 的增长速度都在23%以上,最高的黄岩区达到46.2%。
2.农业生产稳定增长。199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34. 56亿斤,比1949年的10. 75亿斤增长2.21倍。油菜籽、蚕茧、茶叶等持续增产,1992年油菜籽、蚕茧产量分别达到6 029吨、2 355吨,比1978年的4 141吨、734吨,分别增长45.6%、221%。茶叶生产由于重视了名优品种的开发. 产值大幅度增加,1992年茶叶产量达到4 170吨,比1978年的2 899吨增长43.8%;产值达2 060万元,比1978年的792万元增长4. 25倍。以柑桔为主的水果生产连年增产,1992年全市水果总产量达39.6万吨,比1978年的5. 77万吨增长6.8倍,产量居全省第1位。其中:柑桔33. 6万吨,枇杷2. 6万吨,杨梅1. 9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6.8倍,9. 65倍,2.48倍。猪、鸡、羊、兔等畜禽生产发展很快,1992年,全市年末生猪存栏141.4万头,比1978年的129.45万头,增长9.2%;家禽存栏839. 18万羽,比1978年增长1.89倍。
3. 绿化造林成绩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市在建设商品林基地、营造沿海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到1993年,全区已有5个县市 (温岭、黄岩、玉环、仙居、椒江)全面完成了消灭宜林荒山的任务,并通过省级检查验收。
4.水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1992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6.83万吨,比1978年的11.22万吨增长2.28倍。其中淡水产品1.27万吨,比1978年的0.39万吨增长2. 25倍;海水产品35.56万吨,比1978年的10.83万吨增长2.28倍。
5. 乡镇工业高速增长。1992年,全市乡镇企业产值达146亿元,比1978年的1. 26亿元增长116倍;其中乡镇工业产值135. 7亿元,比1978年的1.03亿元增长131倍。
6.农民收入显著增加。1992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879元,比1978年的74. 1元增长12倍。

☚ (一) 基本情况   (三) 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1.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199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 95亿元,比1978年的4. 77亿元增长6. 75倍;国民收入31.24亿元,增长6. 56倍;财政收入2.34亿元,增长3. 1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816元,增长5.23倍。
2. 农业生产获得好收成。1992年,在青田、景宁、丽水等县(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全区粮食总产量达81.6万吨,比1991年减产3. 5%,但粮食品质有较大提高,全区早稻中优质品种占80%以上。全区农业总产值达21. 6亿元,比1984年增长2.2倍;其中种植业产值8.41亿元,增长1.4倍;林业产值7. 19亿元,增长6.2倍;牧业产值3.78亿元,增长3. 1倍;副业产值2.04亿元,增长57%;渔业产值0. 19亿元,增长8.5倍。
3.林业生产有新的突破。1992年全区完成造林面积2万公顷,新造千亩以上成片经济林12片,调整林种结构,经济林与用材林并举,经济林比重已从30%升到50%以上。
4.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1992年,全区共投放2 125. 8万工,筹集资金3 700万元,完成水利工程4 069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 753公顷,改造中低产田4 160公顷,解决了近6万人的饮水困难。省、地列项的54个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已经完成70%,进度快于往年,工程质量提高。
5. 乡镇工业高速增长。1992年,全区46个乡镇新办乡镇工业企业1 200余家。乡镇工业总产值达21. 6亿元,比1984年增长16.3倍,比1978年增长57倍;净增产值10.3亿元,超过全区“六五”、“七五”期间10年净增产值。乡镇工业已成为全区工业的半壁江山。

☚ (一) 基本情况   (三) 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
0002328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