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电信
云南电信通信始自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鉴于云南地处边陲,交通不便,奏准清王朝兴建蒙自至云南府(昆明)电报线路达四川泸州通至北京,并设云贵电报总局于云南府和蒙自电报局,开始通电报。但直到清末民初,滇区电报只通城市,农村仍无电信设施。昆明县政府为方便向县属乡镇传达政令,利用县自治捐款,架通县内莲花镇、龙头村等8个区乡电话线路,安装30门人工交换机1台,为云南首设农村电话,当时叫乡镇电话。抗日战争爆发后,自1937年开始,永仁、绥江等6个县也架设了部分乡镇电话。1944年经省参议员联盟建议,省政府令各县筹款,有祥云等14个县架设了乡镇电话,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将原防空情报电话网路设备移交当地各县作乡镇电话使用。至1949年全省有50余县设有乡镇电话,但因经费和器材缺乏,线条又均为单线、交换机陈旧,加上战争破坏,除极少数机线可勉强通话外,绝大部分乡镇电话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乡镇电话统由邮电部门代管,改称地方电信。经过初步整修后,到1951年全省有30多个县300多个乡镇1 900余千米线路勉强可以通电话。至1957年底,全省130个县都有了县内电话,建有交换点607个,交换机容量达11 848门,电话机8 035部,线路43 816千米,其中双线7 413千米。全省乡镇人民委员会已装电话的有4 383处,占全部乡镇委员会57.9%。1960年部分县至公社主要线路开始安装载波机,以适应既能讲电话又能开会议电话的需要,至年底全省有县内电话交换点1 289处,交换机1 336部、3.4万门,载波机49部,会议电话机3 808部,电话机22 848部,线路8.1万余千米。1961年在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中,对“大跃进”时期,县内电话通信网路建设中,只重视数量,忽视质量,造成杂音、串音、断音等严重问题,开展了大修整治工作。
1962年又将地方电信改称农村电话,沿用至今。由于农村电话对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日益重要,省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支持农话建设,电信部门积极努力,至1978年底全省农话线路达7.4万余千米,农话交换机容量达5.8万余门,全省100%的公社和95%的生产大队通了电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话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邮电部门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一方面积极增设部分农村电话设备,一方面努力优化网路结构。
1981年又进行农村电话网路的改造,对县至公社的中继线路原是木杆的逐步更换为水泥杆;线条锈蚀、属杂线的按传输要求更换为统一线径;对杆路走向不合理的、杆距杆面型式交叉错乱的重新配置;对交换点业务量大又转接多的增装环路载波机或多路载波机;对60~70年代质量较差的载波机、交换机、电话机和电源设备,逐一更新。1984—1990年共改建农话水泥杆路1.1万余千米,其中中继线杆路5 700余千米,使全省农话中继线水泥杆达到全部中继杆路的93%。“八五”时期,进一步加快了农话建设。1991—1999年,新建农话自动局1 500个,新装农话自动交换机容量达20万门,使全省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90.68万门,电话机达到56.52万部,全省1 565个乡镇和12 529个行政村通了电话,分别占全省乡和村总数的100%和93.3%。全省农村电话普及率由每百人0.24部增加到每百人1.54部。
1994年开始,农话与市话联网建成以地州市为单位的本地电话网,同时增设和改设数字光纤线路,引进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因此,农村电话网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发展,而且在技术上也有了质的飞跃,先进的农村电信通信网正在逐步形成。
(二)农村电信
自1887年3月, 贵州巡府潘尉乘清廷修建云南至四川电报线路经过毕节的机会, 请准由毕节分线, 经大方、黔西、清镇至贵阳,分别在贵阳、毕节设立电报局, 并开办电信业务以来, 到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长达63年中, 贵州农村电信发展一直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农村电信特别是农村电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 农村电话。1925年(民国14年), 黔西县架设县城至三重堰(今重新镇)的单铁线, 并借用电报线装接电话机通话, 是贵州最早的城乡电话。次年, 贵州省政府通令全省建设城乡电话, 先后有部分县遵令办理。到1936年, 全省有50个县有城乡电话。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适应抗战对电信通信的需要, 全省电信通信得到了较快发展。1937—1946年, 已有城乡电话的县, 整修年久失修的设备, 并加以扩展,到1945年, 全省各县都有了城乡电话。据贵州省建设厅1946年不完全统计, 全省城乡电话有明线1.43万千米;电话交换机109部, 容量890门, 电话机943部。抗日战争胜利后, 贵州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发生变化, 电信通信日趋萎缩, 城乡电话的发展也随之停滞。加之新中国成立前夕极度通货膨胀, 各县已无力顾及城乡电话, 不要说发展, 原有的机线设备大多已失修不通, 邻县之间的电路多数阻断废置。新中国成立初期, 贵州又遭土匪严重破坏, 1951年全省城乡电话线路仅剩4 146对千米;交换机容量819门,电话机742部。
新中国成立后, 城乡电话改称地方电话, 继后又改称县内电话及农村电话, 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1950—1952年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全省农村电话由各县人民政府直接管理。当时为满足土地改革、清匪反霸和发展农村生产的需要, 各县都多方筹集款项, 修复被土匪破坏的农村电话机线设备,使之正常运转。在此基础上, 在经费许可范围内, 新架设和添置了部分急需的线路和设备。到1952年,全省农村有电话杆路1.31万千米;线路7 360对千米;交换机容量1 168门;电话机944部, 分别比新中国成立时增加57.8%、56%、42.6%和27.2%。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 全省农村电话改由邮电部门代管, 即按照邮电部颁发的技术标准及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建设和管理, 贵州农村电话开始以正常的步伐向前迈进。当时全省农村已经完成了清匪反霸、土地改革任务, 农村经济发展很快, 对通信要求迫切, 为此, 中央制定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各县根据《纲要》中所作的“从一九五六年开始, 按各地情况, 分别在七年或十二年内, 建立乡和某些合作社的电话网”的要求, 纷纷制订了以县城为中心向区、乡合作社辐射的电话网建设规划,并配合农业合作化高潮组织实施。到1957年, 全省农村电话网全部形成, 并且质量较好, 绝大部分符合邮电部颁发的技术标准, 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与1952年比较: 全省电话杆路长度达2.87万千米, 增长1.2倍; 线路达2.15万对千米, 增长1.9倍; 交换机容量由1 168门增加到1.08万多门,增长8.3倍;交换点由116处增加到508处, 增长3.4倍; 电话机达6 441部, 增长5.8倍。全省4 261个乡中, 通电话的3 156个, 占74.1%。随着网络的发展, 交换点的增多, 农村电话业务量猛增到43万元, 比1952年增长10.9倍。
1958—1960年的3年“大跃进”中, 贵州农村电话亦以“跃进”姿态发展。1960年与1957年比较, 全省农村电话增长很快, 杆路增长1.2倍, 达6.4万多千米; 线路增长1.9倍, 达6.22万对千米; 交换点增长2.3倍, 达1 658处; 交换机容量增长2.3倍,达3.56万多门; 电话机增长2.9倍, 达2.53万多部。全省540个人民公社, 全部通电话; 1.88万多个生产大队, 通电话的占21.5%; 12.03万多个生产队, 通电话的占10.4%。1959年, 为配合各部门经常布置任务、指挥生产、交流经验, 全省各地开办了会议电话业务、农村会议电话终端, 1959年即达4 669部, 1960年达5 255部, 以后又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这期间出现的问题是, 不顾成本、不计效益、不根据社会需要, 盲目发展。在建设中不仅刮“共产风”向有关部门搞“一平二调”, 而且采取竭泽而渔的办法, 把维持农村电话简单再生产、保证机线设备正常运转的资金、物资、维护力量全部用于农村电话的基本建设。在施工中, 不讲标准, 不顾质量, 只要拉通就“报喜”, 以致有的杆路建成不久就摇摇欲坠, 许多新增的通话点音质极差, 通话很不顺畅。1961—1965年, 针对“大跃进”中出现的问题, 中央提出了“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各县组织力量对农话机线设备作了一次鉴定清理, 拆除了质量低劣的线路和设备, 对需要保留的, 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 进行修理、更换, 同时普遍加强了机线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经过调整,1965年与1960年比较, 全省农村电话机杆路长度为4.77万多千米, 比1960年减少25.4%; 线路长度4.59万对千米,减少了26.1%;交换点851处,减少了48.7%;交换机容量2.91万多门,减少了18.2%; 电话机1.62万多部, 减少了35.7%; 会议电话终端机706部, 减少了86.6%。调整后, 全省农村电话网络的规模基本上与我省农村的经济负担能力相适应, 从而使其能正常运转, 发挥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 全省农村电话基本上停滞不前。1975年交换机部数及杆路长度分别比1965年减少了5.3%和15.3%。尤其严重的是: 维修工作全面停顿, 到“文革”后期, 绝大部分农话机线处于失修状态, 导致不少通话点名存实亡, 有些通话点时通时断, 整个农话通信极不顺畅。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 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贵州农村电话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各县积极组织力量, 安排资金, 整治话机线设备。同时, 按照部颁技术标准, 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 提高通信质量。从1977—1987年共投资3 300万元, 改造杆路8 230千米、线路1.41万多对千米,更新机械设备1 138台, 更换了一批线径过小、锈蚀严重的线路, 制订农村电话规章制度, 培训操作人员, 健全各县农话管理机构, 使农村电话的通话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到1990年, 全省杆路2.83万千米, 线路4.77万对千米, 农村电话交换点922处, 交换机容量3.80万门, 电话机2.36万部。全省3 857个乡(镇)中通电话的有3 709个, 占95%;2.72万个村中通电话的有5 342个, 占19.6%。
总之, 农村电话经过新中国成立后41年的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90年与1949年比较, 农话杆路长度增长2.42倍; 线路长度增长9.12倍; 交换机容量增长4.54倍; 电话机增长3.09倍。1990年全省农村电话用户达到1.61万户,通信业务量达758.9万张、258.03万元。此外, 农村电信网络上还大量装备了载波机、特高频收发讯机。在部分县安装了S.R一点多址用户无线电话系统, 增强了农村通话能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农村电话在经营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国家、企业、集体和个人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
2. 农村电报。自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 贵州建成第一条电报线路后, 农村电报发展一直十分缓慢。到1949年11月贵州解放时, 仅有贵阳至马场坪、扎佐, 遵义至鸭溪、松坎, 关岭至永宁、马场坪, 马场坪至平越(今福泉县城), 湄潭至永兴, 风岗至永兴等几条电报线路。广大农村山区基本上没有通电报。新中国成立后, 农村电报不断发展, 1952年农村邮电局、所中可以办理电报业务的仅有13处,1957年发展到72处, 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达703处, 经过1961—1965年的调整后下降为479处,1966—1975年又有所增加, 达693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农村经济有很大发展, 因而也促进了农村电报业务的发展。到1990年农村邮电局、所中可以办理电报业务的有1 040处, 占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