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致——使我不肯再加亵渎。 有一种情感太无信义地被轻侮, 使你不能再加轻侮; 有一种希望太酷似绝望, 使谨慎的心无须扑灭, 只要是从你处得到的怜悯 也比别人的更为亲切。 我不能给你人们所说的爱, 我的心呈献的是崇拜, 连上天也不会拒绝的啊, 你若接受又有何碍?—— 这是飞蛾对星星的追求, 这是黑夜对晨光的渴望, 这是从我们悲哀的星球, 向远方倾注的一片向往。 《致——》是雪莱优秀的爱情诗之一。全诗共两节。第一节前两行是站在“我”的角度说明对爱的态度。“爱”这个字眼太容易、太经常为世俗所亵渎,“我”不愿意入流随俗,廉价地吐出这个字;三、四行是对自己的偶象而言:“爱情”这种感情太无信义地被“轻侮”,这给人的心灵带来的伤害、创伤累累,“我”不能再忍受伤害和背弃,所以希望对方不要“再加轻侮”,接着诗人用“有一种希望太酷似绝望”表示对“爱的渴望”;第一节末句是自己对情人最为卑微的要求:即便从你处得到真诚、亲切的“怜悯”,也比从轻薄浅俗的人那里得到的假意的丰厚馈赠好得多。如果说这样的爱情表白已经脱俗,不同寻常,则第二节诗人表达的情爱更为炽烈恳挚:我的爱不同于别人浅薄庸俗的爱,“我”对你奉献的是“崇拜”,这种深挚的情爱连上天也会感动啊,然后诗人用三个比喻一层进一层阐述了自己的爱:这种高尚、圣洁、纯真的爱如同飞蛾对星星的追求,黑夜对晨光的渴望,是从我们灾难深重的星球,对无垠宇宙的向往、憧憬和冀求! 《致——》表现了雪莱爱的哲学。诗中用“崇拜”、 “追求”、 “渴望”、“向往”等抽象词汇,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理智和感情、道德和情趣、性爱与精神的统一。这种理想的爱情观念,促使我们联想到雪莱的意中人、理想伴侣才貌双全的玛丽·葛德文,她才思敏捷,性情活泼,求知欲强,睥睨世俗,情趣高尚,广闻博识,善解人意,怎能不引起雪莱由衷的崇拜赞叹,倾心爱慕!这同世俗女人的爱慕虚荣,浅薄平庸,热衷享乐,渴望财富,见异思迁而造成巨大的家庭、生活、社会压力和精神的痛苦、折磨,形成巨大反差。雪莱情感经历痛苦和欢乐经验性的总结给予读者的现身说法,给予读者警世的箴言,这是《致——》思想意义所在。 这首诗语言含蓄精炼,意义丰富深邃。第一节内用“有一个字眼”、“有一种感情”、 “有一种渴望”的“遭亵渎”、 “被轻侮”、 “似绝望”表示对“爱”、“爱情”、 “爱的渴望”以及关于此的精到见解和对世人的警策劝诫,用简炼的浓缩的诗的语言,表达了复杂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精辟的人生体验。诗中洋溢的充沛情感,是诗感人肺腑的力量所在,在“追求”、“渴望”、“向往”、“崇拜”具体而又抽象的具象中,传递的是诗人对爱情纯朴、真挚、理智、献身的意象。一个理想的诗人品格人格形象矗立于诗中。同时,诗人对爱情炽烈的追求,对于感情大胆地抒发,隐含着诗人张扬主体精神,蔑视传统礼教,公开对抗世俗,教诲世人正确对待爱情、正确做人的扩张意象。这是雪莱在艺术上的贡献。 致——
〔英国〕 华兹华斯 让别的歌手唱他们的天使① 像明艳无瑕的太阳; 你何尝那样完美无疵? 幸而你不是那样! 没有人说你美,别放在心上, 由他们去吧,玛丽—— 既然你在我心中的形象 什么美也不能比拟。 真正的美呵,在幕后深藏; 揭开这层幕,要等到 爱的,被爱的,互相爱上, 两颗心融融齐跳。 (杨德豫 译) 在诗的成就上,华兹华斯有波澜壮阔的心灵史诗,有以大自然为题材的抒情诗,有从人民生活中寻找题材的叙事诗。 而在他种种诗作中,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是隽永而深情的爱情诗。这首《致——》在他的爱情诗中更有标新立异之处。 中国有一句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意思简单明了:爱情能使相爱的双方都染上美丽的色彩。所以,古往今来的爱情诗,虽然色彩斑斓,各领风骚,但还是以讴歌爱人的美貌、英俊、潇洒者居多。华兹华斯的这首诗则另辟小径,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要让爱抹去真实,爱人也不必完美无疵,真正的美在幕后,在心灵,在于两颗心融融齐跳。 这首诗虽然只有三节,但颇有新意,层次分明。第一节,诗人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命题:许多人都把自己的爱人说成是“天使”或“太阳”,魅力无穷,而诗人希望自己的爱人有鲜明的个性。这样,她就会以自己独有的特色区别于周围的“天使”或“太阳”们,她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由此可见,诗人讲求的是爱情中的真实。许多人认为:“爱情常会对错误视而不见,永远只以幸福和欢乐为念。”这种看法自然是建立在对诸多的恋人的观察之上的。沉浸在爱河中的人们,往往用他们的感情,化解了意中人的缺点,使一切都在尽善尽美之中。这种写法是以表现爱的热烈而见长。华兹华斯的这首诗,则是以表现爱的真诚和个性为重。坦率地说,世界上本来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如果所有的恋人都象太阳,岂不是都失去了真实的“自我”?所以华兹华斯说自己的爱人“幸尔你不是那样。”可见,他对爱情是率真的、诚挚的。 第二节,诗人通过同别人的对比来阐述自己对恋人的爱。他认为别人说你不美没有关系,正因为没有人发现你的美,“我”才独具慧眼,“我”的爱才更值得珍惜。诗人对爱情的表达不是缠绵悱恻,不是激情横溢,而是语重心长,实实在在。 第三节,诗人用精练的语言,阐述了一个“爱”的哲理:真正的美,真正的爱情,不在于彼此用多少华丽的语言去讴歌对方,而在于两颗心紧紧连在一起。外表美并不会持久。而心相知才会使爱情永远年轻。正如华兹华斯的同时代的诗人济慈所说: 哪里有不褪色的人面。 哪一个少女百看不厌? 她的红唇会永远新鲜, 她那眼睛,无论多蓝, 怎能够长久保持魅力? 哪儿有一种柔声细语, 能够听来永远不变? 哪个人能够永远看见? 这就是两位诗人的所见略同之处吧。 这首诗中的“玛丽”,可能是指诗人的妻子玛丽·郝金生。华兹华斯是于1802年10月与她结婚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