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业余技术教育
1.群众性的业余教育。1949年底,新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根据老解放区的经验,结合大生产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和识字教育。至1952年末,全省参加冬学人数223万人;常年民校2.8万所,学员33万人。1953年,在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冬学班(校)与生产组织结合起来,由合作社主办,把安排生产、识字、讲解农业技术结合进行,参加学习人数达到450万人。学员主要是村社干部、党员、民兵中的文盲半文盲,入学人数约占这类总人数的一半左右。
1964年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农村业余教育,并确定以回乡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培养各种初级专业人才为目标,由教育、农业两部门紧密配合,举办各种专业技术班,培养人民公社会计员、记分员以及各种专业技术员。至1966年止,全省有2 249个公社恢复了业余教育,占公社总数的20%,入学人数50多万人,共举办机电提灌、农业技术、公社财会、中级文化等班4 000多个,毕业学员164 207人。1964年,南充火花公社在植棉试验田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的基础上,成立了政治技术推广站,成为青年农民定期学习政治知识和农业技术的一种形式,逐步在全省推广。“文革”期间,政治技术推广站和其他形式的业余教育均被否定和受到批判,全部解体,以后代之而起的是天津小靳庄式的政治夜校,只讲阶级斗争,不学文化和技术。
1977年以来,为了适应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转化的需要,农村业余教育的重点以技术教育为主,以学习科学知识带动文化学习。技术教育,由单一的作物栽培技术扩展到林、牧、副、渔、工商、经营管理以及为群众服务的多种门类。有计划地举办了初、高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同时进行农业技术的普及教育。农村的业余高小、初中班设置了农业技术课,广泛举办以高小毕业生为对象的文化技术学校(班)和各种短期技术班,普及农业技术,推动了科学种田。
2. 农业合作干部学校。1956年,四川省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按照《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对高级社和大型的合作社的干部、社主任、总会计以及农牧技术干部,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到1956年11月止全省共有12个专区开办合作干部学校18所,当年培训合作社干部20 555人。
3. 农业中学。1958年4月,全国第四次教育行政会议,提出大力发展民办农业中学,全省各地积极响应。到1960年2月,全省农业中学发展到4 600多所,在校学生38.5万人,为全省公立中学在校学生数的72.82%,由于人民公社经济严重困难,到1960年底全部停办。1964年,贯彻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又把以农业中学为主的半农(工)半读的学校恢复起来。1965年1月,省委批转《关于四川省半工(农)半读学校初步规划》,确定一批公办小学、中学进行半工(农)半读试验。当年,全省农业中学发展到4 034所,学生37.5万人。“文化大革命”开始,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受到批判,农业中学被摧残殆尽。
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扩大职业技术学校的比例,肯定了农业中学这种办学形式。以后,四川省教育厅、农业厅制定了《四川省农业高中教学计划》和农学、畜牧兽医、果树、蚕桑、水产等5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确定农业高中学制为2年、3年两种,招收初中毕业生,年龄18周岁以下。设文化课,占总学时的50%—55%;专业课占总学时的45%—49%。采用农业中专、广播学校或全国统编的农民技术教育教材。到1983年全省有163个县(区)开办农业高中154所、农业初中312所,共有在校学生2.6万人;农业高中毕业生7 500人,农业初中毕业生4 500人。
4. 公社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按照1981年四川省工农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重点抓好社队干部和农民技术骨干的培训,决定以公社为单位举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它是公社集体举办的初级农业技术教育单位,为本公社培养农、牧、渔业的初级技术人才。其学制原则上为1年,650—900学时,文化政治课占30%,技术课占70%,均采用省统编的《文化课教材》和《农业技术教育课本》。招生对象为在乡的初中毕业生和社队干部、农民技术员,毕业后发给证书,可参加县农民技术员职称考评。到1983年,全省共办起这种学校2 563所,在校学生44万多人,毕业27万多人。
5. 县农民技术学校。“文化大革命”中,四川各地贯彻“五七”指示,先后办起了一批“五·七大学”(或称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红专学校。“文革”结束后,1981年起对这类学校进行整顿,对保留下来的改称县农民技术学校,属农民教育系列。参照中等农业学校教学计划授课,采用省农业厅编写的《县农民技术专用教材》。招收农村青年和社、队干部及农民技术员入学,学制2年。实行半农半读,毕业后回原地安排使用。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学校。经整顿后,全省共建立县农民技术学校25所,设有农、林、果、畜牧、蚕业、农经、农机、水产、民用建筑等专业。共有专业教师258人。年招生(2年制)1200人左右,还举办各种培训约1 500个班(次)。建校5年来,共毕业学生6 000人,短训班结业8 000人。
6.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982年12月,国家着手举办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紧接着四川省也成立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四川省领导小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程度,年龄3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由中央电台广播讲课,就地辅导,单科教学,全国统一考试。学习时间为3年。四川省于1986年7月毕业2 254人,毕业率达23.1%,为第一届毕业生。这期间,为了把学校办成教学实体,成立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四川分校,校部设在省农业厅。19个地、市、州设有分校,还设立了160个县级分校,在2 559个乡设有教学班。1990年,全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共有专兼职教师2 675人(专职教师1 100人)、专兼职办学人员1 633人(专职管理人员964人)。已毕业学生32 615人,毕业率为19.5%左右;有64 000人取得一科或多科的结业证书(表5-1-11)。毕业学生中,区乡干部占30%,农技人员占6.4%,农民占63.6%。据对已毕业的18 177名农民学员的调查,其中8 424人已被农村事企业单位录用,占45.5%(录用为区乡干部的2 100人,区、乡农技服务站农技员2 677人,农村教师1 831人,乡镇事企业职工1 634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9 935人,占54.5%,其中成为专业户的2 340人,科技示范户的2 340人。
表5-1-11 1981—1990年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招生、毕业生统计
单位:人
年份 | 招 生 专 业 | 招生数 | 毕业生数 |
合计 | | 205 274 | 32 615 |
1981 1984 | 农业基础班 农学专业 | 7 960 103 000 | |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 果蔬、园林、林学、财会 农学、林学、财会 农学、林学、财会 乡镇企业、畜牧、淡水养殖 蚕桑、果树、农技推广、畜牧兽医 | 21 000 35 246 12 203 11 879 13 986 | 2 254 26 317 4 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