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中学教育
清代末年,辽宁开始出现中学堂,至 “宣统” 末,辽宁境内已发展私立学堂18所。民国元年 (1912年),改中学堂为中学校,学制4年。伪满时期的1938年,开始实施 “新学制”,改中学为6年制。1940年后,随着日本侵略者在战争中不断失利,为了加紧掠夺物产资源,遂把数量较大的中学生变成战时的劳役大军,劳动日数一再延长,后期最长者曾延至半年,全省各中学无一例外。
“八·一五” 光复后,据1946年末统计,辽宁地区共 “恢复” 中学55所。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确定 “新型正规化” 教育制度。到1949年8月统计,辽宁地区公立学校发展到82所。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4月,辽东、辽西两省文教厅转发中央教育部颁发的 《中学暂行规程》 (草案),并要求在所有中学试行。据当年统计,辽宁地区共有普通中学162所,比1949年末增加了72所,增长率为80%。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1957年末,辽宁全省普通中学发展到1 004所,比1952年增加5倍多。1958年 “大跃进”,全省民办中学迅速发展到1 047所,公办初中增加到1 580所,比上年增加80%,普通高中发展到202所,比上年增加59%。1959年全省普通中学贯彻 “整顿、巩固、提高”精神,使学校数减少到871所。1966年全日制中学改为半工(农)半读学校共68所,其中农村61所。全省普通中学共有1 009所。“文化大革命” 中农村中学教育受到很大破坏。粉碎 “四人帮”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步走上正轨。全省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中学教育覆盖面和教育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到1997年,全省农村适龄初中教育基本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