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
上海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其内涵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其一是由农村向城镇转移, 其二是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1.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部分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区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这是发展中地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80年代以前,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上海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 80年代以来转移速度加快, 并达到一定的规模。80年代以来, 上海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自然增长速率趋缓, 但至90年代中期仍为正增长, 而农村劳动力总量却从1981年开始逐年递减。1980年, 郊区共有农村劳动力282.19万人, 至1996年已减至226.82万人, 16年中净减55.37万人, 年均减少3.46万人。这充分表明, 80年代以来上海农村劳动力开始有序、呈规模地向城镇转移。
上海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最主要的途径是,中心城市和各类城镇的外延扩张,随上地的被征用,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城镇劳动力。其次是经招工、经商、参与集镇住宅建设等方式从农村进入城镇,并获得城镇户籍,完成农村到城镇的转移。到目前为止,后一种转移方式的数量相对少一些,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后者的转移量将逐年增长。
2.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上海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数量和比例都较为有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上海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对劳动力需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总量增长、耕地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受两者的双重作用,促成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表2-1-6给出了80年代以来上海农村劳动力总量及产业构成的动态变化状况。
表2-1-6 农村劳动力产业构成变化
年 份 | 农村劳动力 | 产 业 构 成 |
人数 (万人) | 第 一产业 (%) | 第二产业 (%) | 第三产业 (%) | 外出工 (%) |
1980 1985 1990 1992 1994 1996 | 282.19 268.52 249.97 243.84 235.07 226.82 | 67.14 41.35 30.02 27.12 27 29.09 | 26.29 46.33 52.38 53.33 52.61 47.29 | 4.2 6.82 7.83 8.85 8.93 10.25 | 2.37 5.5 9.77 10.7 11.46 13.37 |
表列数据显示:
(1)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80年代,规模大、速度快;进入90年代,农业劳动力总量和结构比例均逐步趋于相对稳定状态。这与现有农业劳动力中女性占61.5%,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进一步转移的难度偏大,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也同农村第二产业发展趋于滞缓有关。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前期以向工业转移为主,向第三产业和外出工转移为辅;进入90年代,则主要向第三产业和外出工转移,但总转移量已明显减少。
(3)近年来,农村工业劳动力稳中趋减,部分转向第三产业和外出工,也有一部分回流农业,使得农业劳动力稳中略有增加。
(4)按现有农业生产规模和农业生产水平,上海农业劳动力仍有少量剩余。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新生劳动力,将以投向二、三产业为主,补充农业为辅。